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語感能力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1W

古人云:“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閱讀教學的關鍵,即只有大量閱讀,培養語感,纔會熟能生巧,左右逢源。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語感能力教育論文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雖篇目有所增多,閱讀量有所加大,但仍然無法滿足身心都在迅速成長的學生的需要,加之教學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講讀、輕自讀的現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讀到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教學中程序化的訓練,切割式的解釋,無不壓抑着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阻礙着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便應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對課文涵泳品味,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閱讀課外讀物,致力於由課內向課外的輻射與延伸,以達到拓展視野,促進思維,培養語感,提高素質的目的。

1 語感能力的培養——重“讀”

多少年來,過分地強調語文學科的知識性、思想性,重教師冷靜分析、剖解,輕學生熱情體悟、感受;讓最能濡染學生性情,最能培養學生語感的“讀”,慢慢淡出了語文教學過程。滿耳聽見的,是教師聲嘶力竭的解說,滿眼看見的,是學生或正襟危坐或心不在焉的聽取或抄錄。聽不見教師的“密詠恬吟”(沈得潛語),也很難看到魯迅先生描述的那種“人聲鼎沸”的場面,“鼎沸”的,可能只是學生忍受不了枯燥而發出的抗議。

語文學科滲透着深厚而豐富的人文精神,字裏行間蘊藏着極其豐富的人間世象、人情事理、思想情感。尤其是文學作品中,許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師任何自以爲是的分析,都是對文學意象的武斷和窄化。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其不可盡摹性。語感的獲得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驗的低層次上,還必須進行適應的語感分析,也就是有選擇地咬文嚼字,考究某個字或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微言大義”,仔細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處及其蘊含的藝術魅力。例如上《孔乙己》時,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該文中幾個關鍵詞語的運用。“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地走了”,作者寫孔乙己“坐着”用“手”“走了”,爲什麼不用“爬”呢?指導學生查字典得知,“爬”是手腳並用,於是學生就能理解孔乙己被丁舉人一頓毒打,打斷了腳,他當然不能“爬”了,只好用“手”當腳使。這樣一分析,就激發了學生對丁舉人之流的憤恨,同爲讀書人,竟如此狠毒。不需多講,學生就理解了這是一個人吃人的,等級森嚴的殘酷的黑暗社會,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作爲讀者的學生,應該自主閱讀,個性閱讀,只有切身走進作品的洞天,才能傾聽花開的聲音,欣賞生命的舞蹈,體驗冰融化成春天的過程。而所有這一切都得益於一個“讀”字。任何一部作品社會價值的完成,都有兩個過程,即作者的創作過程和讀者的再創作過程。老師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作爲學生“讀”的參考;學生讀,則在結合老師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時,又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師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是涵蓋,而是相加,是把作者、老師、學生的世界融匯成一個更遼闊、更美麗的世界。

2 語感能力的培養——重“量”

閱讀能力是逐步養成的,沒有一定的閱讀的量的積累,是無法形成質的飛躍的。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一直比較忽視閱讀量的積累。一個學期二十幾篇文章,年年重複,師生辛辛苦苦地拆分組合,從字詞句語修辭邏輯,講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片面追求精、細,而疏忽了閱讀的寬、泛,語文教學“瘦骨嶙峋”,難以構建能力的金字塔。

“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才情來自“腹有詩書”。一本兩本“詩書”,是難成“大器”的。學生大量的有效的閱讀,纔是語文能力成長的基礎。一汪淺水難以載舟,井底之蛙不知天之遼闊。學生只有把自己放到閱讀的.海洋中,才能揚起想象的風帆,“乘長風,破萬里浪”;只有把自己融入閱讀的藍天,才能自由自在地舞動心靈之翼,“思接千載,神遊萬仞”。然而,如今的學生,學業壓力繁重,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對我們語文老師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3 語感能力的培養——重“創”

閱讀教學我們講求多讀,並不是單調、枯燥地死讀、傻讀。新《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提出了建議——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對閱讀教學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閱讀的全過程是“感言辯體——入情得意——運思及物”的雙重轉化過程。新課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資訊,就是要透過閱讀教學完成一個繼承、批評、創新的過程,它的最高境界是創新。要達到創新的目的,則必須克服閱讀中的盲目崇拜,人云亦云,要勤于思考,大膽質疑。

提高學生閱讀中的創新能力,不僅僅是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更是老師如何教的問題。要解決這個教的問題,作爲語文老師必須明確認識到:我們手中的教本,即使是大家名作,也是一家之言,不是至理名言,絕對真理;我們教的每一個課堂,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而是洞悉語文天地的一扇窗;我們高站講臺,不是傳經佈道,代聖人言,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求,共同提高。

“繼承——批評——創新”,在閱讀中,讓學生感悟人生,形成思想,鑄成人格。在閱讀中,“讀”出一個個個性張揚、極具創造力的自我。

司馬遷博覽羣書,體味人生艱難,寫出了極具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史記》;魯迅一度從尼采的“超人”哲學中汲取力量,成爲封建舊營壘中最硬的一塊反骨,寫出了許多銳利如《匕首》、《投槍》的不朽文章;瞿秋白正是閱讀了馬克思主義,才能以一介書生的柔弱之肩,擔當起救民於水火的大義。繼承閱讀教學的優良傳統,實踐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相信,新一代的司馬遷、魯迅、瞿秋白,便在朗朗書聲中不斷成長。

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二者的和諧共振,才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中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