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數學教師優秀論文展示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9W

小學優秀數學論文展示:計算法則,顧名思義,是計算的方法與規則,是使計算方法達到程序化、規範化的一般規律。學習和掌握計算法則有利於學生連接計算的各個步驟,實現計算過程與計算行爲的自動化。

小學數學教師優秀論文展示的論文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積累了關於計算教學的衆多經驗,例如“循理入法,以理馭法”,科學而有效。然而,在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對於計算法則的教學,卻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也由此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教材中不再呈現完整的計算法則結論,是否意味着“去結論”?法則總結和操作探究怎樣同步關聯?法則內化的時機怎樣把握?

筆者以爲,這些問題都涉及了法則教學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需要堅持聯繫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教學觀,用辯證的觀點統領計算法則的教學。

一、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取捨教材中的“空白點”,適度概括法則

客觀地說,過去的教材中計算法則的語言表述過於縝密,抽象概括的過程過於集中,遠遠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已經基本不再出現計算法則的結語。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爲例,教材中沒有一處關於除法計算方法的提示語,教材中呈現的只有主題插圖和已經“開好頭”的適度“留空”的豎式,同時呈現的還有卡通人物對話中提供的探索法則的線索。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和兩個練習,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法則進行了分散處理,最終仍然沒有給出計算法則的結語。

雖然計算法則被“化整爲零”,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計算法則被)“邊緣化”。因爲數學學習不可能“去結論”。過去教材中的結語過全過多,灌輸痕跡太重,不利於學生自主探究計算法則,但是放棄對法則的概括也是錯誤的,適度的結語是掌握算法、指導完成計算所必需的'。實際上,教材編者煞費苦心的編排已經指出了計算法則呈現的原則與方法,即:活動引路,提供線索,嘗試總結,完善結論。

那麼,怎樣透過教材對法則教學分散處理的表象,在法則的探索與歸納中突出重點、把握法則中的核心要素呢?筆者以爲,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材衆多的留白之處仔細分析,大膽取捨,透過對重點空白部位的細究,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法則同化或順應成自己經驗系統的一部分。以“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第一課時爲例,在教材衆多的留空之處,重點抓住“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上面”。教材中第l頁第二個例題卡通提出的正是這樣的問題:“2爲什麼寫在上的十位上?” 之所以選取這個關鍵點,是因爲無論是估算,還是用豎式計算,無論是一般情況,還是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特殊情況,理解和掌握商的位置,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隨之跟進的教學行爲就應該是在探索中感悟,在計算中理解,在對比中運用,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算法。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學生的語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能過高,學生如果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能夠把計算法則表達出來,沒有科學性錯誤,教師都應認可。尤其要避免程式化的機械錶達,引導學生把總結法則的過程轉化爲連接各步計算的反思過程。

二、聚焦法則形成過程,把握表象與抽象的“聯結點”,充分內化法則

計算法則教學的核心是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在法則的形成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怎麼計算(算法),而且還應該讓學生明白爲什麼要這樣計算(算理)。

具體來說,在法則的形成過程中,可以藉助學具操作或模型演示,幫助建立算理表象。還是以“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爲例,例1的教學要重點體現讓學生經歷從“表內除法商是一位數”到“商是兩位數”的過程,結合具體的解決問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認知結構。爲此,我組織學生利用口算經驗學習筆算,將口算方法、筆算的算理理解與算法遷移緊密結合,降低新知學習的難度。然後,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同時用小棒分一分,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機械模仿,有些學生說寫脫節。於是,在反饋交流環節中,我注意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說說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充分展示思考過程。

在積累了較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及時抽象、概括,讓學生透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理解和昇華對法則的認識。當把客觀存在的規律抽象概括爲法則後,應該適時組織學生運用所學法則完成具體計算。練習時,透過“部分留空的片段──完整的豎式計算”這樣層層遞進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法則,鞏固法則,正確計算。

計算法則教學,要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再在表象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計算法則,並透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深化理解、鞏固法則。如果說運算開始時學生都會清晰地意識到法則,那麼隨着運算的熟練,則可能逐步內化法則,直至幾乎意識不到運算法則,這就表明運算技能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