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基於自組織理論的資訊化教學和學習

學問君 人氣:2.2W

【論文關鍵詞】自組織 耗散結構 協同學 突變論

淺談基於自組織理論的資訊化教學和學習

【論文摘要】本文透過介紹自組織的定義到自組織理論的主要組成內容,進而提出自組織理論對學習的意義。自組織能夠實現系統內部要素高效益的協同合作,使系統各類資源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所以,在數字化時代,自組織理論對於進行資訊化教學和學習發揮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1997年世界大會上,與會學者提出了“未來管理變革的十大趨勢”,其中第十大趨勢就是“沒有管理的管理”,認爲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即管理理念和組織模式發生變革,由“被組織”向“自組織”邁進。
  一、自組織的定義
  一些著名的學者對自組織進行了不同的定義。
  (1)從隨機初始條件中自發形成的具有良好組織的結構、方式和行爲。(Luis Mateus Rocha,1998)。(2)如果一個體系在獲得空間、時間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涉,僅依靠系統內部的互相作用來達到,該系統就是自組織。(harken)。
  德國理論學家n從組織的進化形式可分爲兩類: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組織是在外界制度和干預下實現的則叫“他組織”(“被組織”)。
  綜上所述,本人認爲自組織是一種有序結構。(1)系統內部要素協同合作自發產生的。(2)系統所在的外界並不規定系統內部要素按何種方式進行組織。(3)系統能自行創生、自我適應、自我調節、自我演化,自發的由無序走向有。(4)對系統外的環境反應迅速,是較智慧性的組織。
  自組織現象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中都普遍存在。如生命體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激光的產生也是粒子自組織的結果,學習系統也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比如人類社會比動物界自組織能力強,人類社會比動物界的功能就進階多了。
  二、關於自組織理論
  1.自組織理論的提出
  我國古代思想家提出:“道,常無爲而無所不爲”,意思是說按事物自在的演化之道去管理一切,則“萬物將自化”。在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中,蘊含了自組織管理的原理。
  自組織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
  2.自組織理論的`研究對象
  自組織理論主要是研究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進階有序的。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進階有序的。
  自組織包含三類過程:由非組織到組織的過程演化;由組織程度低到組織程度高的過程演化;在相同組織層次上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演化,這種演化標誌着組織結構與功能在相同組織層次上從簡單到複雜的水平增長。
  三、自組織理論的主要組成內容
  自組織理論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theory)、協同學(Synergertios)、突變論(Calastrophe Theory)。
  1.耗散結構理論(dispative structure theory)
  耗散結構是指建立在與環境發生物質、能量交換關係基礎上的結構。它是比利時物理化學家普利高津(ogine)建立在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研究基礎之上提出的。耗散結構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係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
  出現耗散結構的三個條件:遠離平衡態、系統的開放性、系統內不同要素間存在非線性機制。遠離平衡態,指系統內部各個區域的物質和能量分佈是極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2.協同學(Synergertios)
  協同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物家哈肯(n),他將自組織理論研究引入深化。“協同導致有序”是這一理論的高度概括。
  協同學主要研究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它認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產生新結構的直接根源。由於系統要素的獨立運動或在局部產生的各種協同運動以及環境因素的隨機干擾,系統的實際狀態值總會偏離平均值,這種偏離波動大小的幅度就叫漲落。
  協同學不僅研究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而且研究系統從有序到混亂的演化規律。首次真正地把有序與無序統一起來。協同學理論強調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指在複雜大系統內,各子系統的協同行爲產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單獨作用,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作用和聯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