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資訊化教學對教師能力的挑戰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2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資訊化教學對教師能力的挑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淺談資訊化教學對教師能力的挑戰論文

摘要:

資訊化教學是以資訊技術應用爲顯着特徵的教學形態,伴隨着我國資訊化教育的逐步深入,爲實現資訊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面臨多方面的能力挑戰,包括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更新、資訊的採集與利用等。只有教師認清這些挑戰,並做出相應策略,才能不斷推動資訊化教育的發展,發揮資訊化教育的最大效益。

關鍵詞:

資訊化教學,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資訊

引言:

資訊化教學是以資訊技術應用爲顯着特徵的新興教學形態。在資訊化教學中,爲促進資訊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具有應用資訊技術創新教育教學的意識、態度、方法與技能[1]。近年來,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網絡教學、數字校園等資訊化硬件已日趨完善,藍墨雲班課、學習通、雲課堂、騰訊課堂等移動教學設備和資源也更加多樣和豐富。如何充分利用資訊化設備和資源來改變傳統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體現。筆者本人曾參加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資訊化教學大賽,並獲得高職組資訊化教學設計三等獎,對資訊化教學有一定的感悟,也透過比賽切實提高了本人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同時也意識到只有透徹認識資訊化教學對教師能力的挑戰,纔有助於教師對資訊化教學建立正確的認識觀,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推動資訊化教學的發展,真正達到利用資訊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教學理念的改變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態度和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着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資訊化教學不是簡單地用PPT講課、用藍墨雲班課點名或是網絡課堂學習,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資訊化教學設備和資源由“人灌”變成了“電灌”,這種教學不是資訊化教學。

(一)什麼叫資訊化教學

顧名思義,資訊化教學就是把資訊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使得學生能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直觀呈現講授內容、考覈多元化及更具價值化的一種教育方式。我國的資訊化教學起步較晚,從廣播電視學、學校電化教學發展到遠程教學、網絡教學,又進一步發展爲資訊化教學,這些名稱的背後其實是隨着資訊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的。縱觀發達國家教育資訊化的進程,一般分爲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教育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重點是建設暢通的資訊渠道和豐富的資訊資源,爲應用資訊技術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二階段則是在資訊化設施建立的基礎上,把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起來,以資訊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2]。目前,我國資訊設施的建設已基本完成,但師生資訊化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體現在:廣大教師主要還是利用較爲簡單的資訊化技術進行授課,如製作更爲漂亮的PPT、利用網絡佈置作業、利用各種APP和軟件進行操作演示等,這只是從表象改變了授課方式。而資訊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則是要求資訊技術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理念、內容、方法、手段、考覈評價等,並不是對傳統教學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個徹底改革的過程。

(二)資訊化教學的意義

在資訊化設備和資源問題都已基本解決的基礎上,現階段我們發展資訊化教學的成效並不顯着。究其原因,一是沒有充分認識到什麼叫資訊化教學,對資訊化教學只是一個比較淺層的理解;二是對於資訊化教學的意義,爲什麼要進行資訊化教學,沒有形成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從主觀意識上就阻止了資訊化教學的發展。

資訊化對解決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資訊技術助力教與學突破時空限制,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變得更爲快捷方便。利用資訊化手段改造傳統課堂,對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供給、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互聯網和雲計算則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援平臺。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頒佈了《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資訊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十二五”初期,我國發布了《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教育資訊化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部署。2016年6月,教育部發布《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對“十三五”期間的教育資訊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當前,我國正在籌劃的教育現代化2030戰略,進一步勾勒出教育資訊化的發展藍圖及其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資訊化教學的發展方向

劉延東副總理在首屆國際教育資訊化大會發言中指明瞭我國當前資訊教學發展的方向:第一,順應大勢,更加重視教育資訊化的作用和地位;第二,以人爲本,推動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教育與資訊化教育的優勢互補;第三,共建共享,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第四,互學互鑑,以教育資訊化爲契機,相互學習借鑑各自的成功經驗,增強其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

“資訊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一詞首次出現,是在教育部《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術去強化傳統教學,而是用技術去創新教學,引領教育體系變革。它不同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不侷限於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將資訊技術應用於“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而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這也是中國特色的教育資訊化。

二、資訊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教學模式是連接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樑,如果說傳統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那麼資訊化教學模式則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3]。當前的資訊化教學模式主要致力於變革傳統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結構,即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強調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強調資源對學習者知識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對學習者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4]。怎樣才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筆者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淺析教師在資訊化教學模式構建中的能力挑戰。

(一)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目的的指導下,怎樣把一定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如何組織教師和學生,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學時間、空間以及其他條件,這些都是教學組織形式要解決的問題[5]。在傳統教學組織形式中,主要是以教師爲主體:教師組織教學、教師講授知識、教師評價打分。這種結構體現的只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滿足學生層次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在資訊技術應用環境下,有的教師只是用資訊技術製作更漂亮的課件,就好比給黑白照片塗上了色彩,教學組織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採取何種組織形式進行教學,應根據教學目的、學生主體特徵、學科性質特點、課程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等進行考覈衡量。我國目前主要採用班級教學制,如何利用資訊化技術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課外的實踐動手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合理的空間和時間內完成學習,這是教師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二)教師角色轉換

在有限的教室範圍內,以黑板或PPT爲媒介的教學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和主體。教師講,學生聽,一個灌輸課本,一個被動接受。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成長在資訊化的環境下,枯燥的文字、平面的圖像,就好比“文言文”般的晦澀難懂。而資訊化教學就像一部“大片”,課堂上綜合運用聲光電、虛擬仿真、動漫遊戲等手段,讓老師的表現手法和知識呈現方式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資訊化的技術還能突破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課前、課後都能讓學生透過網絡平臺獲取知識。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協助解決問題,師生關係的主線由“主導、從屬”到“交互、協作”。部分教師可能會不適應主體地位的改變,也會覺得教學負擔加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提高資訊化素養,切身感受在資訊化條件下作爲教學活動的構造者、促進者、輔導者以及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所帶來的便捷、高效和成就。

(三)教學評價

目前,教學有效性評價原則比較滯後,大體上是將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學生考試成績以及學生對教師打分作爲評價標準,並沒有真正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評價標準[6]。教師一方面利用資訊化技術進行教學,一方面又採用傳統打分制進行評價,這個矛盾是教師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資訊化教學的評價是隨着資訊技術應用而發展的,藉助資訊技術,可以讓我們評價學生的作業成績、課堂表現、單元表現等,還可以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小組評價等。這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評價範圍,讓教師能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程度,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還能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加強學習的持續力。只有建立起適應資訊化教學的評價制度,客觀評價教學成果,才能對我們的資訊化教學起到評價、診斷、監控和導向的作用。

三、資訊技術能力

絕大多數教師認爲使用資訊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其次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而對“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認可度較低[7]。教師沒有體會到資訊技術爲教學提供的便利,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資訊化技術的應用還不夠熟練,資訊技術能力還有待提高。

(一)資訊的採集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VR等新技術不斷涌現,社會各個行業的資訊化程度都在不斷加深,教師可選擇的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目前大部分資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提供的商品化教育資源;二是個性化教育資源,即校本資源;三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教育資源。其形態是多樣的,包括電子課本、學科資源、微課等。市場上也有許多商業或公益的APP,如藍墨雲班課、雲課堂、騰訊課堂等。如何在這些衆多的資訊資源中選取適合課程、適合學生的資源,是我們教師在進行資訊化教學時的第一道門檻。目前,教師們普遍掌握的水平較高的資訊化教學工具有Word、PPT、QQ、微信、多媒體教室系統等,而對於動畫製作軟件、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應用的掌握程度差異較大。教師們必須要加強資訊化能力水平的培訓工作,提高資訊的檢索與獲取能力,提高資訊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二)資訊篩選

網絡的發達帶給我們的是資訊採集的便利,但其中不乏有許多不好、有害的資訊,教師切不可拿來就用。國家非常重視資訊網絡安全與資訊化協調發展,以“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爲原則,建立健全“一崗雙責”的教育網絡安全責任體系。目前,全國30個省已建立教育網絡安全責任制度,21個省由教育廳局主要負責人作爲第一負責人。作爲資訊傳遞的最後一道關口,教師必須嚴格把關資訊,不能讓資訊化教學適得其反。教師所選取的資訊一定是要適應教學內容的,並經過重新加工與整理,能夠對教學效果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資訊化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資訊意識,即按相關要求和規範,合理、合法地使用資訊。

四、總結

教學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固定模式,它總是隨着資訊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我們對教育教學的更加深入研究而不斷髮展、優化。在資訊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師的資訊化態度與信念、資訊化知識與技能必須要有一個質的飛躍。教師除了透過培訓或進修提高資訊化素養,更應該充分利用資訊化,利用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資訊技術進行自我學習,在資訊化的浪潮中,做一名學習者和傳遞者。

參考文獻

[1]劉喆,尹睿.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J].資訊化與現代教育技術,2014,(10).

[2]許芳芳.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整合的研究———以蘇州工業園區蓮花學校爲例[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3]喻東麗.資訊化教學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