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大水面漁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學問君 人氣:7.31K

論文關鍵詞:佛子嶺水庫 磨子潭水庫 漁業 可持續發展

關於大水面漁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論文摘要:分析了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漁業發展現狀,並由此探討了大水面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水面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爲漁業發展的熱門話題。因此,要經常性地開展研究,分析大水面漁業及資源變化的規律,水庫漁業技術經驗,探索水庫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措施,以便科學水庫的漁業生產實踐活動。現就我縣佛子嶺水庫和磨子潭水庫兩大水面的漁業發展現狀,對大水面漁業可持續性發展對策作如下探討。
  
  1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漁業發展現狀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爲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爲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爲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於1954年,可養面積1 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於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餘年。由於兩庫位置同處於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爲建庫初期10年,由於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爲第二個10年。由於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羣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爲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 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爲近20年。由於水面的全面放開,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於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於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於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羣衆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裏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儘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羣、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爲: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並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羣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羣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羣始終佔據優勢,危害種羣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2可持續性發展探討
  
  2.1建立與經濟相適應的水庫漁業生產機制
  應本着有利於開發和發展,有利於改變只向水庫索取、不向水庫投入的原則,改變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斷產生利益矛盾的狀況,既要能統又要能調。

TAGS:水面 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