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8W

關鍵詞:音樂欣賞 教學模式 創新

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究論文

摘要:音樂欣賞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音樂欣賞課提出三種創新教學模式:創設情景參與體驗;設定問題深入探究;情感體驗實踐創造。目的在於以學生爲培養、塑造、發展的主體,在教師科學有效的組織下,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特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抒發感情的藝術。音樂大師李斯特的名言“音樂可以稱作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和被一切人理解。”“音樂語言是一種最細緻的,有時是心靈的幾乎不能覺察到的激動和感奮的語言。”哲學家柏拉圖認爲“音樂有潛移默化和美化心靈的作用。”音樂欣賞就是讓人們領會音樂作品的音樂語言、音樂形象,學習、掌握這種語言的最佳方式,體會音樂作品所表現的強烈感情;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引發自己的想象、聯想;並透過欣賞音樂,開闊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知識和音樂經驗,提高音樂理解力和音樂想象力,陶冶性情,淨化心靈。音樂欣賞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激發學生音樂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有很大的侷限性。傳統教學模式,缺少情感魅力,枯燥、乏味、不輕鬆、不愉悅。一些教師只注重課堂上的精闢分析,卻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被動學習,沒有積極參與和親自體驗的機會,更談不上自覺探究和大膽創造,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力沒有得到發揮和培養。因此,我們應該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爲培養、塑造、發展的主體,在教師科學而有效的組織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構建優化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新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景。參與體驗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體驗、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是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構建創設情境,參與體驗教學模式,是引導學生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爲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參與”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是指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產生主動的直接的親身的感悟、體會和反映。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爲音樂作品的欣賞者,又要做音樂作品藝術情感的傳播者。傳播情感意在開啟學生的藝術情感之閘門,撥動心靈之弦。情感喚起,即以“官能的欣賞爲主”,主要是對音樂美感的初級感受,即美的享受,從而定向激發學生的興趣。情感喚起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爲使學生有效地感知音樂,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創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體驗教學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此時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的內容形式,與文學、美術、舞蹈等多種形式整合,師生共同創設一個與音樂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給學生創設一個圖、文、聲、像並茂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階段中,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的興趣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樂曲所表現的江南水鄉,夕陽西下,漁舟滿載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透過多媒體創設出夕陽下湖面波光粼粼,漁夫架舟歸來,兩岸垂柳輕拂,漁歌互答,若遠若近,此起彼伏的動人美景。這愉快的歌聲、迷人的景象,使學生有種未聽曲調先有情的感受。這時候再仔細欣賞古箏多種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漁舟唱晚》,同學們就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很容易就體會到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和畫面,並得到美的感受。

在欣賞作曲家斯美塔娜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時,可以創設一種美的情景:伴隨“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樂,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畫出兩股小溪,繞過森林,匯成沃爾塔瓦河。同時深情朗誦:“它穿過莊稼地,飽覽豐盛的收穫。在它兩岸旁邊,傳出了村莊裏婚禮的歡樂聲。月光下、、、一”此情此景深深感動了學生,於是有的學生主動到黑板前,補畫上了鮮花、草地、小鳥等,由此匯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莊、綠地、鮮花組合的畫面,讓視覺、聽覺共同撥動着學生情感的“琴絃”,使學生完全陶醉在樂曲所蘊涵的美妙意境之中,並促進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賞上升到理性欣賞的教學效果。

二、設定問題,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所以,設定疑難,以疑啓思,是潑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帶着問題欣賞,可一改欣賞教學中單調、枯燥的知識傳授,代之以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真、善、美,使他們從最初的直觀感受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讓他們成爲知識的“再發現者”。當學生對音樂作品經過初聽簡單體驗後,教師隨即進行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比較,設定問題並進行有價值的提問,啓發學生思考和自我領悟、探究新知。比較時,可以以小組爲單位,也可以以班級爲單位展開討論。例如:《搖籃曲》一課的教學,學生在欣賞完兩首《搖籃曲》(一首由舒伯特作曲,一首是東北民歌)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首搖籃曲的異同,學生們發現:兩首搖籃曲的共性是結構簡潔,短小抒情,速度徐緩,曲調優美靜謐,旋律平穩流暢,但由於調式不同,音樂風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請同學們欣賞鋼琴獨奏《搖籃曲》(賀綠汀曲),邊欣賞邊思考搖籃曲作爲一種器樂體載和歌曲有什麼不同?學生們驚喜地發現器樂演奏的搖籃曲,音域比聲樂曲寬,結構比聲樂曲大。透過對上述同一題材,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體裁作品的分析比較,最後請學生們總結中外搖籃曲的不同點,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學生們思維異常活躍,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這一環節,很好地深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又如欣賞越劇的兩個唱段:《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化蝶》時,可以請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透過兩個唱段的欣賞,談談作品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第一個唱段輕快、活潑,他們被梁山伯的“憨”逗樂了;第二個唱段音樂柔美、悽婉,他們越聽越“靜”了。欣賞完兩個唱段,給他們幾分鐘時間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說:“我覺得舊時代的婦女,根本就沒有地位,不管是富家小姐,還是窮人的.女兒,出嫁都不能由自己決定。這就是悲劇產生的原因。”有的說:“舊時代的婦女命太苦了,要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就不會這樣了。”……同學們情緒高漲,開動腦筋,聯繫現實,對比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沒有自主權的悲慘命運,與新中國的婦女獨立自主的幸福生活,教師及時總結:是封建宗法禮教制度害了人,要破除的是這種制度,否則,它還會繼續害人。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設疑擺惑要難易適度,生動有趣,要有畫龍點睛之效。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敢於質疑問難,把自己置於積極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師給學生創設一種寬鬆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引向探索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環境中,使其敢想敢說,敢創新,實現教學目的。

三、情感體驗,實踐創造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教育的藝術,實際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讓學生真正走進音樂,融人音樂,則必須透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來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獲得審美滿足,得到自我發展,從而變被動接受、機械模仿爲主動參與,積極體驗。從較小作品逐步擴展到不同情感、富於變化、較爲複雜的大作品,使學生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表達結合起來,使他們逐漸從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不斷豐富和積累不同情感與相應的音樂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大調式往往表現明亮歡快的情感,小調式則往往表現柔和,黯淡的色彩;密集緊湊的節奏往往表現緊張熱烈的情緒,抒情優美的音樂往往和舒緩的節奏相連;上行的音調多表現昂揚向上的情緒,下行的音調則伴隨着悲哀和傷感……

透過對音樂的各種形式的情感體驗,逐步使學生認識音樂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對於音樂表現的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必須讓學生直接參與音樂實踐和情感體驗。如讓一位同學介紹一首他認爲最好聽的音樂,透過這一實踐活動,從中獲得表現音樂的極好機會,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創造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潛能。情到深處想歌之,歌到深處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歡歌起舞,即興創作、編詞、編曲、編動作、創編畫,盡展其能,使學生身心得到愉悅,創造潛能得到發揮。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選、設計最能激發和調動學生情感,積極實踐創造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只有透過主體的積極參與和自身的實踐體驗才能完成。因此,教師要勇於從傳統教學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學的“主導者”爲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學生的“合作伙伴”。透過“情”來撥動學生的心絃,使學生將自己的全部感受全身心地融人音樂作品之中,從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讓學生透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討論、演講、表演、創編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見,各展所能,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如欣賞《保衛黃河》和《游擊隊歌》這兩首歌曲時,由於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都很接近,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分析主題及樂曲的特點和演唱的情緒。有的認爲這兩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堅強決心;有的認爲,這兩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擊隊歌》力度處理較弱,表現游擊隊員神出鬼沒,聲東擊西靈活勇敢的一種英雄形象。《保衛黃河》則是氣勢磅礴,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表現一種後繼有人,全國人民爲保衛祖國無所畏懼的情景。有的認爲這兩首歌曲的特點是強弱分明,節奏感強,演唱時要反映出游擊隊員鏗鏘有力、無所畏俱、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學生的大膽想象、踊躍發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從以前電影、電視中看到的游擊隊員的形象創作一個舞蹈片斷。學生幾個一組,邊唱邊創,有的想到了游擊隊戰士握着槍、拿着刀、貓着腰行軍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場象徵着游擊隊在靈活作戰;有的設計了射擊、騎馬、揮刀等動作,還有的對演唱進行由遠及近、由弱及強的藝術處理。這樣人人蔘與編排、個人動腦創造。直到舞蹈創作完了,歌曲內容也理解了。另外,引發學生的創造,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樂理、文學、美術、舞蹈、繪畫、樂器等知識和技能去積極地發揮創造。欣賞與節奏、舞蹈律動相結合,欣賞與詩、畫、文相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綜合發展。

總之,音樂欣賞課在構建以學生爲主體的新思想,以師生共創教學情景,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探究—創造的新教學模式中,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來,讓他們舒展開創造思維的翅膀,在參與活動中領悟音樂真正的內涵。在體驗和探究創造中理解作品所反應的生活現實,理解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