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音樂的欣賞-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7.63K

音樂欣賞是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音樂的實踐活動,包括創作、表演、欣賞三項內容。與創作、表演這兩個內容一樣,對一首歌曲或樂曲作比較的欣賞,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修養。

淺談音樂的欣賞-教育論文

欣賞音樂有三個階段:1.欣賞。我們的耳朵聽到了有組織的音樂在進行,大腦便做出“好聽”“不好聽”“緊張的”“愉快的”等判斷,這是初級的欣賞,是每一個有正常聽覺的人都能辦到的。2.感情欣賞。這種欣賞比官能欣賞進了一步,即根據音樂的進行,大體上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和情趣,並能隨着樂曲的進行發生感情上的變化在腦海裏浮現。3.理智欣賞。這是欣賞的深入和進階階段,這種欣賞可以給人帶來完美的藝術享受,但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比如,對作者生平、創作個性的瞭解,對作品時代背景的瞭解,對創作方法、結構、民族特色以及音樂語言在作品中運用的理解等。當然,欣賞水平的高低,與個人的文化水平、修養、愛好志趣等有密切的關係。

一首樂曲是由個別零散的音樂材料組成的,但材料一旦形成一首整體樂曲以後,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這是由於:一首樂曲的整體性,是一個有深刻意蘊的生命有機體,它蘊含着藝術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切體驗,是藝術家生命力的擴展與直觀。我們在聆聽音樂時,感知的對象正是這一獨特的充滿着個性的樂曲整體,而不是什麼和聲、節奏、旋律等材料,重要的是聲響的材料在這裏昇華了,變成了一種新質。

如果我們感知的是材料,從孤立的意義上看,無數音樂中的節奏、和聲、音程、音色都是近似或相等的,它們的表現應具有同一性。甚至旋律,在許多樂曲中都有相似的執行軌跡,然而旋律儘管在不同樂曲中相似,一旦構成樂曲獨特的整體,欣賞體驗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改編爲輕音樂,命運的主導動機由鋼琴或電子琴奏出,雖然旋律的音程關係沒有改變,但樂曲的整體性體驗遭到徹底的破壞,給人以不倫不類的感覺。由此可見,在欣賞音樂時,我們聽到的不是孤立的樂音材料,而是某一樂曲特定的整體,每一首樂曲具有的風格、個性、意蘊。

在音樂欣賞的實際中,欣賞音樂的人大多能夠從音樂中汲取營養,在作品中,去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所表現的內容,去品嚐樂曲的真正妙處所在,從而進一步得到美感。在標題音樂中,描寫大自然的作品是很多的。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對大自然的描寫,是和他個人的理解、認識以及感情分不開的。例如在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中,我們似乎看到維也納人民歡呼的喜悅;在格里格的《致春天》中,卻呈現爲早春解凍,萬物復甦,象徵着挪威民族的獨立。我國民族樂曲中的春天又是另一番景象,絲竹齊奏《春江花月夜》是一片江南春色,月光如水……從這些樂曲中我們不僅看到春天的多種面貌,同時也能使我們瞭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個人對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增長我們的見識,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

對大衆音樂欣賞者來說,是以娛樂或調劑精神生活,追求一時愉快爲目的來欣賞音樂的,因此,不可能像專業音樂工作者在聽音樂之前,先研究樂曲的內容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只要大致上知道標題內容後,在具體聽到音響時,因標題的啓示,會使你得到樂曲所要表現的內容。假如是聲樂曲,因有具體歌詞做媒介,就會得到更明確的內容,並隨着音響的`起伏、濃淡疏密以及音樂的變化,欣賞者的情感也會得到某些感受:或喜,或怒,或樂,或哀,去產生美感或痛感。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歌《蘭花花》,反映的是美麗善良的姑娘對於封建婚姻制度的堅決反抗,是一個敢於對舊社會封建禮教進行鬥爭的英勇女性,同時也表現了她對愛情的無限忠誠。因此,人民給予她無限同情,爲她編了這樣美麗的頌歌,同時也歌頌千千萬萬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婦女。處在今天幸福社會中的很多年輕同志,假如他們不瞭解封建社會中所給予婦女們的壓迫和痛苦,是很難理解這首歌的意義的。

正因爲音樂可以激起人們深深隱藏着的感情,打動人們的靈魂。所以,音樂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影響比其他藝術更爲直接和深刻,如《義勇軍進行曲》不但使東北的抗日將士鬥志倍增,也使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抗戰。今天,我們聽到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仍然熱血沸騰,彷彿又一次見到了黃河兩岸的軍民戰士,正在爲中華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形象。

音樂欣賞的情感體驗階段,是由聯想或想象來完成的。聯想是指一種特定的情感體驗喚起相類似的內心體驗,例如我們在某一樂曲的情緒體驗中,喚起了童年的感覺等。想象是指欣賞者有一種特定的情感體驗依附到任何一個知覺表象中去的心理功能,如在我們上音樂欣賞課時,當第一次聆聽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的草原》寫下自己的情感體驗時,有的同學認爲是“類似一種朦朧的初戀的情緒”。但我們很難評價這位同學的體驗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他們透過想象的功能把特定的情緒體驗依附到“初戀”這樣一個知覺表象中去了。

音樂不可能像說話、文字一樣,把具體情節都說清楚,即使有情節的描述,也只是抓住情節中最能表達代表性的感情來強調發揮,這是音樂的特性,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不可能逐句地去解釋它在講什麼,只能在聽到具體音調時,不斷地接受藝術上的感情信號,不斷地探求精神的感覺,不斷地積累。當我們聆聽第一部分的時候,似有梁山伯和祝英臺兩人親熱、甜蜜、和睦、純潔、真摯的友愛和感情的印象。而聽第三部分,卻有着突然遭到挫折,祝英臺肝腸寸斷、悲痛欲絕,內心悽楚地向人們鳴不平和嘆自己的身世悽苦之感。最後又突出了浪漫主義色彩,雙雙化成蝴蝶,在鳥語花香的季節裏,翩翩起舞。我們透過聆聽、欣賞,最後從實際體會中悟出一個道理來,但又不完全是概念的,而是同情這一對純潔無瑕的青年男女,同時又產生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想法或相似的想法。也可能有人會想到封建禮教的殘酷,這就是音樂邏輯結合具體音調給人以更有次序的聯想。

當我們在音樂欣賞中養成了良好的審美趣味和樂感,就會發現音樂有雅俗、深淺之別,從而可以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低級庸俗,哪些是引人入勝、意境深遠。我們可以先從中外的音樂小品聽起,感受一下簡單的音樂,然後向深度、廣度、難度進軍,這樣逐步擴大“耳界”,提高鑑別分析能力,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妨去試一試。任何人都不是生來就有很好的音樂欣賞能力,只要他沒有先天的聽覺缺陷,他的欣賞能力是可經過鍛鍊而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