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2W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會計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大實踐性教學、注重能力培養是高職高專會計實踐教育的發展方向,本文結合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要堅持以就業爲教學目標,樹立全程實踐觀念,創新實踐教學內容,積極推廣案例教學法,強化校內實訓建設和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來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論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會計;實踐教學

在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爲培養依據,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雖然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已開始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實踐教學仍然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因此,構建一個以就業爲導向。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尤爲迫切。

一、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透過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社會需求現狀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筆者瞭解到多數企業招聘會計人才都註明要有一定會計崗位經驗或有會計師資格證的進階財務人員,而且要求應聘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外,更要具備各項綜合能力。對一個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當然達不到這個要求。其中,很大原因在於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目標的落實缺乏指導性

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很多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提出了培養應用型財會人才的目標。主要是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財會人才,在理論教學“必需”、“夠用”的前提下。加大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力度。但在實際落實這一培養目標的過程中,還存在着諸如制定教學計劃不科學、課時安排不適應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實踐課程設定不合理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所開課程有會計基礎、預算會計、管理會計、財務分析等,這些課程的專業性強,教師往往在課堂上按每章節灌輸給學生,造成理論知識廣泛、抽象,學生不容易消化,最終只學到書本上理論的概念性問題,學生滿意度不高。學生要學什麼。要得到什麼知識,會計老師可能沒有認真思考過。結果是即使一些平時優秀的學生,一旦就業進入工作崗位也不能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實訓教學比重偏低

學生學習會計。歸根到底是要學會實際操作,這也是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根本目標。然而,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對會計實訓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1、很多學校沒有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即使有也是設備不全、做擺設,難以使用;2、實訓課程時間安排偏少。比如不少學校《財務會計模擬實訓》只安排20個課時左右。按照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懂得一些基本的會計理論。而實踐動手能力很差,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低。

二、構建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養目標

首先,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應爲“技能”型和“橋樑”型人才教育。其教育培養的會計人才應當能夠將進階會計人才的勞動成果如會計制度設計、稅收籌劃方案、資金決策方案、投資方案等透過自己的具體勞動落實下來,並能爲企業帶來現實經濟效益。其次,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就業爲導向,定位於培養中小企業的會計主管人員和管理人員、地方主要企業的中層骨幹會計人員及基層管理人員。

(二)樹立全程實踐觀念

在會計教學上,要讓學生“畢業即就業,上崗即能用”,就必須樹立起全程實踐教學的觀點,構建與“1+2+X”,人才培養模式及與相應的理論課程體系相相容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採用全過程、多輪次的模擬、仿真和全真的實訓、實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層實施,逐層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三)創新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內容是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根據上述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筆者把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整體目標分解成基本素質、專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設計創新技能等子目標。其中,基本素質包括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日常交往禮儀等。專業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數字的書寫、財務軟件的操作、職業習慣的養成、會計機具的使用、基本的職業謹慎和職業判斷等有關基本操作技能。是專業技能的基礎。專業技能包括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覈、記賬憑證的填制與審覈、會計賬簿的選用和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分析等技能,是學生在社會職業中直接應用的.技能。設計與創新技能是透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鍛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四)積極推廣案例教學法

會計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剖析會計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習的會計理論知識運用於會計學習的“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會計教學方法。會計案例教學法既注重會計理論教學環節,更注重實驗教學環節。透過這種教學方法,能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決策,變學生被動聽課的過程爲積極思維、主動實踐的過程,是一種比較好的啓發式教育方法。

(五)強化校內實訓建設

校內實訓基地是使學生一邊學理論、一邊從事應用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場所。學生透過校內實訓,能受到最基本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學校應建立手工模擬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兩個實驗室。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於手工會計的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室主要用於財務軟件的演示應用與練習。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透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進行財務軟件的演練。又有利於教師的案例教學。同時在實訓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就某一技術或操作在集中時間內進行反覆訓練,直至學生掌握。

(六)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優良的教師是搞好教育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而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後直接任教的,實踐能力較爲薄弱,影響了教學效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解決:1、建立教師實踐基地。透過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變若干年來會計教學落後於實際經濟發展的被動局面,及時給予學生最新的知識與資訊,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教師進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會計專業教師進行社會實踐的一種較爲易行和效果較好的方式。透過社會調查,教師對會計改革的熱點和專業教學中的重點、會計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以及社會對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以促進會計教學實現與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同步,達到理論與實踐真正的有機的結合。

總之,爲了適應高職高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始終堅持以適應社會需求爲目標,以培養技能應用能力爲主線,以“基礎充實、理論夠用、以實爲本、以能爲主”的主體思想爲宗旨來構建實踐性整體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平 淺析高職院校實驗室建設的幾大誤區[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39—31

[2]周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課程設定優化探討[J]科教文匯,2007(12):22—23

[3]黃兵會計教學方法初探[J]管理科學文摘,2007(6):55—56

[4]劉雪清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培養方向的重新定位[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6)=35

[5]華道青高職會計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分析[J]職教通訊,2006(11);44

[6]張復宏,付偉勝試論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發展方向[J]經濟師,2006(1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