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新時期中學音樂欣賞

學問君 人氣:2.71W
畢業論文


 

淺談新時期中學音樂欣賞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是音樂課程表準的基本要求。因此,音樂教學中應不斷拓展新知,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結合初中音樂課教學的優勢,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爲學生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平臺,爲開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拓展創新實踐能力架橋鋪路。

1、營造自由民主氛圍,鼓勵學生敢於發現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哈佛名言)如何使學生的問題真正成爲課堂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上探究他們自己發現的、有興趣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技術支援就顯得尤爲重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1個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和發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兩個條件。前者是指個體沒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脅和壓力,始終處於和諧、寬鬆的氛圍之中;後者是指個體沒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參與、無拘無束地創造。自由安全是創造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營造1種民主平等、自由寬鬆、相互信任的課堂氛圍,創設師生共同參與、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在1種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學習和探究,敢於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因爲,學生只有在平等的師生關係中,體驗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寬容,進而產生愉悅的情緒情感,纔可能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的心態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去,敢於說出疑惑、發表見解、提出問題,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2、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腦對原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是指感知或回憶某1事物,連帶想起其他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啓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引導他們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象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寫詩、寫散文、寫聽後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採用這種方法,1定要精心引導,而且還要有較充裕的時間。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啓發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又應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1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具體做法是:既不允許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聯想,也不要求學生按圖數驥地從音樂中衍化出1段情節或1個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啓發學生,在不脫離音樂的前提下,感受音樂,展開想象與聯想,最終達到自主地理解音樂的目的。

3、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善於發現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盲目地、被動地接受老師“指揮”,這主要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會問、能問。我們以競賽的形式來解答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時可以指定某組成員以接力賽的方式回答。答對時答方得分,否則問方得分。這1競賽形式把課堂氣氛掀向高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有的同學覺得用語言描述不足以表達自己的理解,還要用樂器演示,以證實自己的結論。正是透過類似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搜尋、發現、探索、解決過程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在這1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解決問題的挑戰性、問題解決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

4、抓住心理需要誘導學生主動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傾向,是積極行動的內在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創造性需要等等。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我藉助春節聯歡晚會、電視歌手大賽和《同1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會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利用音樂課堂,讓學生1展嘹亮歌喉,來個模仿秀,再將“原唱”與“模仿”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滿足同學們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樂課堂開展1系列活動,如歌曲對唱、爲歌伴舞、爲曲配樂等,讓學生各盡所能、人盡其才,給學生構建1個釋放激情、展示才華的平臺。青少年學生樂於求異、求新、求奇,爲此,我在課堂上總要留出1定“自由”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例如欣賞騰格爾的《天堂》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天堂”:男生用嘹亮的歌喉去模仿、女生以優美的舞姿來展示《天堂》美妙絕倫的旋律,彷彿自己也親臨那藍天白雲、碧草綠水、1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或者發揮想象自己創作簡短的樂句和旋律。這樣,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使課堂變成學生燃燒激情、釋放才智、拓展思維、彰顯個性的探究平臺,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4、激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嘗試創新

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生學習行爲的內趨力。初中學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學習音樂的動機會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舞蹈家、有的想做音樂大師;有的是自己愛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應的影響、有的則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褒獎和同學的稱讚……面對學生的如此多層次的音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鬆活潑的教學模式,激發其學習興趣。

1 2下1頁

首先,以情激趣,喚起學習動機。音樂課中的基礎知識部分則比較枯燥、晦澀。作爲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啓思。在講授欣賞課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選曲時,爲了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鼓勵學生模仿天鵝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態,仿效惡魔詭祕、奸詐和不懷好意的神情,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天鵝湖》的音樂特質以及所包含的豐富意境。在這種邊聽邊唱邊舞的活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有1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於心。

其次,科學評價,激發創新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1次過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學生的每1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1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1份成功。1方面,以掌聲和“真棒”、“高見”、“見解獨特”等簡短而真誠的表揚,使學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進而誘導學生髮揮想象、釋放潛能、嘗試創新;另1方面,用延遲評價的辦法,給學生1個再認識、再理解、再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忽略“結論”重視“過程”。因爲對學生作出過早、過急的評價,都會抑制思維、禁錮想象、扼殺創造。對每1問題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賞,我都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髮表見解、提出設想,即使是思維偏差、觀點歧義甚至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也要給予鼓勵、諒解,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寬容的態度處之,使其獲得探究成功的情感體驗、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認可,充滿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點,又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習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嘗試創新的能力,從而最終形成1種良性循環:用激趣求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自主探究感悟音樂的內涵;在活動中激發創造性思維,拓展創新能力;在創新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快樂中產生學習音樂的更大興趣和自我創造的強烈慾望……於是,興趣----探究----創新----成功形成永不枯竭、永葆激情的良性循環。

實踐證明,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嘗試欣賞、活動、探究式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封存的聯想,開啓了幽閉的心智。讓學生在欣賞中發現、“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使每1個學生都能在嘗試成功的體驗和樂趣中探究知識、創新思維、拓展能力。這也正是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鼓勵音樂創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上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