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音樂欣賞論文

學問君 人氣:8.47K

音樂是以旋律和節奏的多種變化來表達內涵的一種以聲音作爲傳播媒介的藝術,它是透過系列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音樂成於流動的聲音,也可以說聲音形成流動的音樂宇宙。生命本身就是流動的,同音樂一樣的流動。人們一聽到音樂,生理和心理便爲之顫動起伏,藝術和生命打成一片的無過於音樂了。音樂很難對客觀現實進行再現和描述,但是極擅長於抒發感情和情緒。因此音樂的兩個最爲重要的特點;一個是“聲”,即音響,另一個是“睛”,即感情。音樂是透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上的流動來創造藝術形象,它是以聲音來表達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包括情感、意志、慾望等),它是無形的、抽象的、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構成音樂形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樂音,它包括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等基本要素,音樂形象是在樂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有生命的,它作用於人的聽覺,使感受者產生一定的聯想,進而在頭腦中形成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和陶冶。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透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透過音響、語言等媒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音樂與文學有着不解之緣。古今中外的不少音名作,是以文學原著爲腳本的。如莫扎特的《紫羅蘭》取自世界大文豪歌德的同名抒情詩,舒伯特的《聖母頌》,是採用英國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所作長詩《湖上美人>中的《愛倫之歌》寫而成。當欣賞這類動聽的音樂時,有的可以直接得到感受,有的則會得到文學原著中所沒有的聯想。相較於需要一定知識準備的文學,音樂更爲直接地喚醒人內在的心靈律動,聽衆可以閉眼拒絕一首詩,卻無法拒絕一種聲音,它像空氣那樣滲進聽衆的耳朵,敲打聽衆的每一根神經,要是拒絕它,就等於拒絕了置身其中的整個世界。

淺談音樂欣賞論文

一、音樂欣賞過程的基本特徵

很少有誰說他對戲劇和小說一竅不通,但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喜愛音樂,可就是聽不懂音樂”。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書中這樣說: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樂潛能,不斷地傾聽音樂,你就會越來越多地獲得音響美感。同時,要在傾聽音樂的前提下主動地體驗音樂,這樣就會產生你自己的音樂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說“聆聽”與“主動體驗”是音樂鑑賞過程的基本特徵,是透過聽覺實現的審美過程。

從音樂欣賞的角度看,對一首音樂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賴聽覺,沒有聽覺體驗就沒有音樂欣賞。音樂創作和表演歸根結底是以廣大音樂欣賞者爲對象的,音樂欣賞者是音樂創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費者。“賞心悅‘耳’是音樂藝術的直接目的。也是人們進行音樂活動的第一需要。無論是作曲家的創作還是演奏家的表演,這些活動的價值只有透過欣賞者的聆聽才能得以最終的實現。”音樂的美首先爲人的聽覺所擁有,音響感知是欣賞音樂的基礎。這裏所說的音響感知,也就是指透過聽覺達到的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相對完整印象和總體知覺。值得強調的是,音樂是時間藝術,樂音隨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因此,音樂聽賞者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說音響感知是音樂欣賞的基礎,包含兩層含義。其一,音樂欣賞中的音響感知首先構成對音樂形式的美感,或對音樂感性存在形式外在意蘊的把握。音樂的形式美表現在悅耳動聽的音樂音響和巧妙精製的音樂結構形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聽覺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悅。其二,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情感體驗和想象都要以音響感知爲基礎,如果脫離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音樂欣賞也就無從談起。有些音樂聽賞者,從表面上看他們在聽音樂,但實際上並沒有注意傾聽音樂本身,而是猜想音樂在說什麼,描述了什麼具體形象。由於他們的想象沒有建立在音響感知的基礎上,當然總是感到不能真正的體驗和理解音樂。

二、欣賞音樂的基本方法

(一)美感欣賞法

這是欣賞音樂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欣賞者透過對音樂音響所產生的感知和體驗,純粹爲了體會對音樂音響的樂趣而傾聽。在這個階段,欣賞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從音樂音響中獲得一種愉悅,“當傾聽某種歌聲時,我們還沒有聽清其歌詞與旋律,便已深受感動了。有些音色會使人立即興奮或鬆弛,有時會使人狂怒,有時會像微風一樣輕撫我們,他們透過生動性情感的美感的激發,只在幾秒鐘對我們起作用。”(引自瑪克思·德索: 《美學與藝術理論》-書中第三章“審美體驗”)。這是一種近乎生理的“審美反射”,這種感受並不是來自這些音響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來自這些音響本身的愉悅感覺。單憑這種感染力就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一種直接的體驗,無需經過一個理解與認識的過程。

(二)表達欣賞法

艾倫·科普蘭說過:“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含義,而這種含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我們在這個階段欣賞樂曲時,首先選擇一些主體單一、表達意義明確的音樂去聆聽,而後再有選擇性地欣賞室內樂、奏鳴曲、交響曲等。由於欣賞者的經歷、文化素質、藝術品位不同,對欣賞主題音樂含義的理解和描繪,也會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個主題或整首樂曲所表達的特徵。

(三)比較欣賞法

比較,是確定對象之間區別點和共同點的方法,它是自然科學中經常採用的思維方法之一。藝術雖不同於科學,卻並不排除把比較作爲了解音樂、鑑別音樂的一個基本方法。

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是比較方法的客觀基礎。在音樂中,音的高與低,音值的長與短,力度的強與弱,速度的快與慢,節奏的疏與密,和聲的協和與不協和,音色的亮與暗、濃與淡,以及音樂形象的美與醜、悲與喜、粗獷與纖細、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等等,都是既對立又統一,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音樂中處處表現出一與多的辯證法。既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三部曲式、奏鳴曲式、迴旋曲式,從A出發,經過一系列變化,最後又回到了A,但不是回到起點,而是實現了音樂形象或思想、意境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沒有平地,不顯高山”,對比的運用,爲欣賞者提供了對象,也提供了方法。

比較,有美和醜的比較,同和異的比較,格調較低和較高的比較,內容深與淺的比較,內涵豐富與淺薄的比較,等等。醜的、格調低的內容淺薄的東西聽得多了,結果是欣賞水平的日益下降。有的人初聽港臺風格的“流行歌曲”還覺得有些刺耳,覺得軟綿綿,聽了多次以後反而覺得聽聽無妨。歌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變的是聽者的鑑別能力下降了。聽者的欣賞趣味和欣賞水平是不斷變化的。愈是有文化、講究道德修養的人,愈是傾向於欣賞內涵更豐富的音樂,因爲每一次欣賞都會使他們得到新的感受。世界上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耐人尋味、百聽不厭,與他們的音樂中深邃的內涵是分不開的。在我國當前的音樂生活中,一些青年人從“流行歌曲熱”逐步轉向“交響樂熱”,反映了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的趨勢。

三、音樂欣賞中應注意的問題

音樂欣賞的方法與原則構成了音樂審美實踐活動系統,在這種審美實踐活動中,其欣賞方法和原則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統一的。首先我們認識音樂,就其前提是學會認識節奏。音符本身的變化是有限的,而無限的正是組合音符的節奏。

音樂中由於音響運動的輕重緩急形成節奏,音樂的節奏一是指長短的交替,二是指強弱音的反覆。它是持續不斷出現的樂音組織起來的基本手段,是音樂骨架。在音樂的諸多因素中,節奏最先形成,它起源於人們對勞動及其它運動狀態的一種模擬或反映。隨着人類審美和認識的提高與深化,節奏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深刻,並形成了立體化的節奏織體。

節奏構成了音符的長短關係,體現出音樂的時間性。在音樂中,把音樂用有次序的強弱關係組織起來的是節拍,它是測量音樂長的基本時間單位,譜面上2/4或3/4這樣的標記就是節拍記號,它表明音樂以四分音符爲一拍,重音次序是強弱或強弱弱。在音樂中節拍是持續不斷的,在此基礎上人們才獲得了變化的節奏感覺。郭沫若曾具體分析了節奏的兩種情況:一種是鼓舞的節奏,先抑後揚;一種是沉靜的節奏,先揚後抑。

其次,認識音樂的旋律。節奏因形式因素有規律的重複,而產生單純、明確的聯繫,富有機械美和靜態美;旋律因形式因有規律的變化,而產生高低、起伏、進退和間隔的律動關係,富於充實的變化美和動態美。節奏是旋律的純化,旋律是節奏的深化。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情調的色彩便形成旋律。旋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滿足人的精神享受。

旋律是集中體現作曲家所要表達的音樂思想及其情感性質的手段。它是音樂主要魅力所在,有人稱它爲音樂的靈魂。在欣賞音樂時,旋律是最鮮明和最易被人感知的。在某種意義上,旋律常常被看作是作品的象徵和代表。旋律的表情功能是很強的,但通常是節奏的安排、速度的快慢、和聲的動力和色彩等幾種因素綜合起來共同形成一種效果,使旋律具有感人至深的表現力。作爲一種天賦本能,人人都有鑑賞音樂的潛能:但由於是本能,鑑賞音樂的能力是有差異的,與智力一樣,生來並不平等,只有極少數人擁有最高的敏感度。如音樂神童莫扎特在西斯汀教堂,將祕不外傳的包括5個聲部的變調大合唱,只聽一遍就記了下來,這就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無比敏銳的聽覺記憶。對於音樂的領會能力雖然有個體差異,但都有培養的空間,任何天賦也都需要培養才能發揚光大。要形成一對“音樂的耳朵”,大量的教育訓練和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多聽音樂並深入到音樂的結構之中,領會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因素,聽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開闊音樂修養的視野,都能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此外,音樂是一種善於表達情感的藝術,音樂欣賞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情感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所以,音樂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及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欣賞者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越豐富、越深刻,越有助於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