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語文表象訓練方式探討

學問君 人氣:1.82W
畢業論文

【作者簡介】衛鳳,山西省長治市實驗中學。

  一、語文課上的困境
    基礎教育階段語文閱讀課文中包含了大量形象。《周易》中說;“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閱讀教學中,“尋言以觀象”就是把文字中包含的情景想象出來,變成自己的切身感受。
    以朱自清散文《春》爲例,其中有一段話描寫春風:“‘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一邊閱讀一邊想象:調動觸覺想象迎面吹來輕柔溼潤的春風,調動嗅覺想象聞到風中的泥土味、青草味、花的香,調動聽覺想象聽到鳥兒婉轉的曲子、牧童嘹亮的短笛,調動視覺想象眼前是春天的繁花嫩葉……再調動全身感官來體會春天生命勃發的氣氛,體會“醞釀”的意味。一邊想象形象,一邊組織語言,儼然“舒活舒活筋骨”,漫步在春天的田野上。這是一種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然而教學中的情形卻是:學生無法把文字描繪的形象解讀出來,詞語、句子激發不起聯想和想象。他們讀得認真、讀得整齊,就是讀不出形象,讀不出感情。多媒體雖然可以播放《春》中繁花嫩葉的圖片,但也有不足之處:一是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想象,二是無法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學中感受語言形象的第一個步驟無法順利實施,教學陷入了困境。
    二、教學困境產生的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入心理學中的表象這一概念,有利於解決教學中的困境。
    表象的心理學定義爲“在物體並沒有呈現的情況下,頭腦中所出現的該物體的形象”。表象一定是形象的,就像看到、聽到、觸到的真實的物體一樣,具體可感。大部分表象可以與語言互譯,如“直徑三寸的硬紅圓球”可以變成視覺表象。但語言表述表象有侷限性,比如,肉眼能分辨的紅顏色有五十多種,卻不能用語言一一說出其中的區別。表象運動的過程就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結果可以用語言來表述,但其過程不能被抽象思維所代替。
    由此來看“尋言以觀象”的教學環節,其心理過程就是左腦的語詞編碼變成右腦的表象編碼,變成切身感受的過程。順利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左腦輸入的語詞在右腦可以找到對應的表象,二是語詞編碼與表象編碼熟練地轉換。我設計了一個調查問卷,以瞭解學生表象積累、表象與語言互譯情況,結果顯示:小學階段,51.3%的老師沒有佈置過一次觀察作業,只有5%的老師具體指導過觀察方法,25.7%的學生對觀察感興趣。學習課文時,只有10%的老師讓學生把描繪性的語言變成頭腦中的形象加以想象。學生觀察得少,導致表象積累少,左腦中的詞彙在右腦找不到表象與之對應,學生當然讀不出形象了。閱讀課輕感受重分析,導致學生表象與語言互譯能力差。閱讀課上讓學生讀出形象,讀出真情實感,當然就勉爲其難了。
    三、把表象訓練引入語文課堂
    表象訓練是在腦中重複回憶事物的形象,達到提高形象清晰性、準確性,獲得“內心學習”效果。其操作過程在於使被試者全身放鬆、合目,產生以神經過程抑制爲特徵的放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會出現兩種變化:一是因機體鬆弛,主要的外部感官封閉使身心能量消耗降低,幾乎停止一切有形的肢體活動,進入新陳代謝過程的能量儲備階段;二是在機體放鬆、能量恢復的基礎上,使人腦皮層處於高度敏感狀態,對特有的言語暗示資訊具有較快的接受能力。目前表象訓練多在體育訓練中使用,教育領域尚不多見。筆者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爲期五週的表象訓練教學實驗。
    實驗班爲初一年級的一個班,因爲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心理學研究表明他們的思維結構中形象思維仍在發展,仍起重要作用;而且初一年級課文以記敘文爲主,課文內容形象性強,需要想象形象,也適合想象形象。
    表象訓練過程爲,讓學生閉目聽音樂放鬆,然後一邊聽朗讀一邊想象形象。放鬆方法:把漸進放鬆法和東方靜默法相結合。具體要求是:端正坐好,雙腳叉開與肩同寬,含胸收顎,頭正肩平;雙手放在腿部,掌心向下,微微閉眼,面帶笑容;全身放鬆,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自然呼吸。放鬆的口訣是:不用想、不用勁兒,舒舒服服坐一會兒。
    表象訓練的朗讀內容來自課本和課外書籍兩個渠道。
    我們使用的課本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實驗期間學習了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春》《濟南的冬天》《山中訪友》《秋天》;第四單元的三篇課文:《化石吟》《看雲識天氣》《綠色蛔蟈》。學習每一篇課文的第一節課,都先讓學生閉目聽音樂放鬆,然後閉目聽課文朗讀,要求盡力想象課文中的形象。
    以《濟南的冬天》爲例,第一課時,先讓學生閉目聽音樂放鬆。舒緩的音樂聲響起,學生端正坐好,面帶微笑,閉上眼睛。用語言引導學生由上至下放鬆身體各個部位。學生默唸“不用想,不用勁兒,舒舒服服坐一會兒”。放鬆時,學生的身心狀態逐漸發生改變,他們變得平靜安寧、注意力集中。音樂快結束時,我對學生說:“老舍先生30年代在濟南度過了一段幸福生活。他認爲冬天的濟南是個寶地,一切山水都是美的。現在,老舍先生帶領我們來到冬天的濟南,請你閉上眼睛聽朗讀,想象一幅幅圖畫,親眼看看濟南的冬天。”然後開始朗讀課文。讀完之後,讓學生睜開眼睛,說說看到些什麼畫面,在課文中把描寫這些畫面的句子、段落找出來,再自由讀一讀,想一想其中的情景。然後讓學生交流最難想象的句子、最美的景色,發現學生有難以想象的情景,就引導他們聯繫生活經驗組合畫面。比如,“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學生想象起來困難,於是就讓他們先想象藍天,再想象銀色的雪山,最後把兩幅圖組合起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可以引導學生把冬天地面上枯萎發黃的草色,“貼”到凹凸起伏的山坡上,白雪飄落,山坡“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風兒吹花衣動,這樣,這段話“翻譯”的表象就組合成了。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簡單表象組合出新的複雜表象。如此把全文讀過,想過,纔開始分析課文。
    學校每週有兩個語文早讀時間,實驗班每週利用一個早讀時間,閉目聽音樂之後,閉目聽課外讀物朗讀。聽過的內容有傑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球王貝利自傳的.節選、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爲了增加學生的表象積累,在五週的實驗時間裏,每週佈置一項觀察任務,要求學生每天寫觀察日記。觀察的主題分別是樹葉、日出、遠山、田野和雲。觀察日記的寫作要求是:用語言描述事物的外貌,讓別人讀了你的描述能想象出事物的模樣。
    實驗結束之後,爲了解實驗班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具體感受,我讓他們寫了學習感受。根據學生的感受,歸類整理形成《表象訓練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問卷共28道題,許多題目使用了學生的原話。問卷使用了五點量表,共1~5個評定等級:完全符合、相當符合、符合、比較符合、不符合,依次給5、4、3、2、1分。28道題分爲8大類,每類由2~6個題目組成,這些題目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分別是:激發閱讀興趣、表象喚起及表象清晰度、調節心態、情感激發、促進理解課文、促進感官開發、提高記憶力、提高學習興趣。把每一類題目得分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激發閱讀興趣4.27、促進感官開發4.26、提高學習興趣4.02、調節心態4.01、表象喚起及表象清晰度3.96、提高記憶力3.68、情感激發3.64、促進理解課文3.56。可見,表象訓練的突出效果是激發閱讀興趣和促進感官開發。另外,還可以喚起清晰的表象,激發學生真正而強烈的情緒體驗,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閱讀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培養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培養閱讀能力應該圍繞“提取文章思想內容”這個中心分幾個步驟來進行,“尋言以觀象”把描述性的文字變成目見耳聞的感受,是培養閱讀能力的第一步。形象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都忽視它。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輕感受。表象訓練爲改善目前學生想象不出形象的狀況提供了簡便易行的方法,有興趣的教師不妨試試。

畢業論文 論文網

初中語文表象訓練方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