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簡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構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6W

摘要:在我國高職教育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總體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體系、課程體系,有重點有計劃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預防爲主,以發展性目標爲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知識化和講授化。

簡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構的思考論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構

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普通高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工作已經做得比較規範,工作思路也已經比較成熟。由於近些年來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需要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總體發展形勢。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職學生在大學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數從1999年的46萬增加到2009年的285、6萬,增長了6、2倍。據悉,2011年全國高等學校計劃招生675萬人,其中高職計劃招生326萬人,佔48、3%。在可預見的未來,高職招生的比例將繼續加大,因此,高職學生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以往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認識誤區,如認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給學生上課,就是設定心理諮詢室,就是區分出“有問題”的學生……面對蓬勃發展的高職教育,有必要借鑑綜合性高校的一些經驗,制訂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隨着高職院校生源規模的迅速擴大,就業競爭加劇,學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受到衝擊。因此,需要未雨綢繆,制訂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應對潛在的學生心理問題。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成

1、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視心理輔導工作,採取切實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輔導機制,並從制度上保證心理輔導工作開展的常態化。要避免心理輔導機制成爲應付各類檢查與評估的“裝飾品”。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可以考慮將心理輔導機構作爲學生處或學工部的下屬機構,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及“心理諮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統領、協調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機構工作人員由有心理學或教育學學科背景的教師擔任,負責制訂、統領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2)建立校—系—班三級心理干預機制。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要有“全員參與”的意識,在整個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以後,心理健康教育的觸角要逐漸向下延伸,在各系、各班分別建立起相應的分支機構。比如可以在各系依託團總支、學生會等設立相應的機構,負責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進行溝通,及時反饋本系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擾。透過培訓、考諮詢師證書等形式加強各系輔導員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素養,透過觀摩等活動加強各系輔導員的實踐技能。班級是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羣體,由於全班同學在一起上課、活動,因此對本班同學的心理狀況相對更爲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班設定“心理委員”一職,由原有的班幹部兼任。由“心理委員”負責瞭解全班同學心理活動的'變化,及時向系、學校反饋,以便早發現,早干預。透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系—班三級干預機制,做到心理危機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應對,避免或減少心理危機對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的衝擊。

(3)建立和校外的聯絡機制。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家庭及學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重要原因。同時學生的心理問題又是多樣、複雜的。當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超出了心理輔導機構的職責範圍時,機構要將學生向醫療機構進行轉介,透過藥物來進行干預。學校同時要和家庭建立密切的聯繫,指導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方式,爲學生的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蹤、反饋機制。在學生入校初期,可以對全校新生透過心理測評、訪談等方式建立全校新生的心理檔案;設立新生心理預警系統,甄別心理素質較差或面臨重大生活事件較多的學生,建立對他們的心理特點追蹤機制;建立日常事件預警系統,關注在校期間面臨重大事件的學生,如對休學學生、家庭有變故的學生、掛科較多的學生、受處分的學生、在學習、戀愛及生活中有強烈的挫敗感的學生。當學生面臨這些重大生活事件時,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蹤體系能夠及時發現、反饋,及時進行相應的輔導。

設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相關的機制後,需要建立相應的跟蹤、反饋機制,以確保工作的落實及工作的實效。要建立起學生向輔導機構主管部門的反饋機制,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正常執行。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

(1)健全課程體系。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建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網絡課程—專題講座四級課程體系。必修課程面對全校學生,主要透過理論和實踐操作、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心理衛生學、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等學生密切關心的心理課程,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識。選修課可以開設“人際關係輔導”、“情緒及情感輔導”、“女大學生心理輔導”等課程,增強心理輔導的針對性。網絡課程是許多綜合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透過網絡課程給學生更大的選擇權,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幫助,同時,在網絡課程中可以設定信箱、留言板等互動平臺,使學生和心理輔導老師能夠在網絡中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此外,針對每學期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心理的共同特點可以開設專題講座,以化解學生的困惑。

(2)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設立團體訓練室、測量室、督導室、宣泄室、諮詢室、資料室等,配備沙盤、測量電腦、音樂治療器材、多媒體、圖書資料等,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條件。

除了在班級中開設心理健康課外,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以“活動周”、“活動月”等專題進行。還可以以團體輔導、講座、刊物宣傳、心理電影展播等形式進行。還可以以網絡及爲平臺進行。

(3)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由於大部分高職院校設定的專業均爲應用型專業,設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專業非常少,因此,高職院校在建立心理輔導體系時缺乏相應的專業支撐,導致每個學校從事心理學專業教學和研究的教師相比綜合性高校要少很多。但是僅靠有限的心理輔導老師是遠不能勝任的,因此,需要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從激勵機制、觀念上強化全體教師在管理及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科教學及管理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有重點、有規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於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地進行。在大一可以進行以入學適應及生涯規劃爲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可以以情緒及人際交往爲核心,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求職技能與求職技能的培養爲核心。此外,針對不同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進行一些專題輔導,如考試前對學生進行考試焦慮方面的專題輔導。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須注意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員參與”

根據教育部要求,高校每5000名學生必須配備一名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可是實際工作中,即使按要求配備也遠不能滿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面對心理學師資的缺乏,爲加強心理輔導工作的時效性,要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體老師共同的責任,各科任課老師可以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程中滲透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所有老師都需要在平時上課過程中觀察、發現學生心理狀況的變化,及時和學生溝通了解,必要時將學生轉介給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管理崗位的老師也要以“爲學生服務”的心態,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努力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預防爲主”

學校心理健康與醫療機構關注心理問題的不同之處在於學校更加關注預防系統,而不是當發生了問題再進行治療。雖然預防機制佔用了一部分資源,但還是逐漸被一些學校心理學家所認同並執行。高職院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於學生最爲常見的人際關係、情緒與情感、就業等方面的輔導,着眼於預防學生上述問題的出現。

3、以“學生髮展”爲工作核心

安徽師範大學花津校區健康教育中心以2005年9月到2009年1月888人次的諮詢記錄爲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障礙性諮詢只佔諮詢人次的13、74%,發展性諮詢佔主體,主要集中於人際關係、個性與人格、生涯規劃三個方面。由於高職院校大學生和綜合類高校大學生年齡相近,因此高職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應該以發展性目標爲主。以“學生髮展”爲工作核心強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入學適應、提高交往與就業技能、職業指導等與學生髮展密切相關的內容上,而不是要盯緊“有問題”的學生。

4、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講授化、知識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形式上,要吸取部分綜合類高校的教訓。以往部分綜合類高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在上課形式上過於知識化,像講授數學、物理課那樣熱衷於講解心理學概念,這樣實際上是不利於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體驗性目標”爲課程目標,透過小品、啞劇、學生參與度極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輔導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達到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