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9W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作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分析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缺乏實效性的原因出發,探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和手段。

關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探討

當前,大學生面臨着學習、生活、升學、就業、人際交往等衆多壓力,青年學生中心理不適現象日趨增多,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衝突。許多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比國內青年羣體要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爲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大部分高校都已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或公選課,但如何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課程的特點,採用適合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效性,成爲廣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思考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缺乏實效性的原因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受學校、教師、學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是形式大於內容,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個體感受到的效果差異,使得大學生中存在一些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偏見,因此存在不少請假或是逃課的現象。另外,高校的心理健康課多采用說教形式,且偏重理論講解,忽視了大學生特定的心理需要,不能積極地與學生互動,顯得空洞無力。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改革應採取的方法和手段

(一)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陳舊、內容枯燥,引發一些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反感和偏見。一方面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不感興趣,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確實存在嚴重的心理困擾,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既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對其日後走向社會埋下隱患,因此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1.建立合理的課程目標。透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大學生達到的目標爲:自我意識完整、健全人格品格、改變不合理認知、促進社會適應性。

2.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針對性和發展性。

針對性是指:注意不同大學生羣體的需求,對學生心理問題做出及時反應。發展性是指:透過心理素質教育,促進他們積極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

3.課程內容要與大學生活緊密結合。一是情緒情感問題。

大學生生活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生理和心理髮展還未到達平衡的狀態,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並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情緒不穩定。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認識和理解不深入,感情上容易受傷害。二是人際互動能力培養。在大學階段,與來自不同地域的性格各異的同學們朝夕相處,大學生的交際圈還逐漸從校園擴展到社會。在此過程中,寢室矛盾、同學矛盾、與家長的矛盾等也隨之產生,大學生交往難問題漸漸突顯。現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 90 後,生於獨生子女家庭的`他們自我意識很強,與人交往過程中包容心與忍耐力大大減弱,人際關係緊張,不合羣的問題普遍增加。三是自我認知與壓力應對。大學生有限的成熟度和經驗水平限制了他們對自我充分、客觀的瞭解,從而不能客觀、準確地自我定位,許多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或自負心理。部分心態欠佳的學生遇到困難或挫折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四是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前景已成爲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生涯發展指導有助於挖掘自身潛力,增加發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提升其應對競爭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機會。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探索纔剛剛起步,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才能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二)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組織形式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普遍存在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內容空泛等問題,隨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師生參與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爲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參與體驗式教學以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爲基礎。教學不是以課本和教師爲中心,而是以學生爲中心。教師不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而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服務者。我們要努力在實踐中建構起基於學生的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透過情景創設、角色扮演、團體輔導、小組學習、遊戲、辯論等方法引導學生在做中感悟→體驗→認知→改變→成長。

(三)把團體心理諮詢理論運用到心理健康教學當中如何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設適應大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廣大心理健康課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團體心理諮詢的專業理論體系,如團體動力理論、需要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人際溝通理論等不僅爲團體心理諮詢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將團體心理諮詢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課堂中引進團體活動,小組合作,分享體驗等這種體驗性的對話式團體輔導,從傳統教育以教師“教”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學”爲主體,是對講授式班級輔導的實質性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勇於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團體心理諮詢的理論、技術、活動等融入課堂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高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的主動性,形成一種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

(四)改革傳統的學習評價方式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考覈方式大多采用總結性評價,也就是期末考覈的形式。這種評價既不能準確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也不利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設是以提升學生心理調節水平爲出發點,最終達到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師不能單一地運用期末考覈作爲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採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完成作業情況及出勤率。總結性評價以開卷形式考覈學生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去辨別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平時考覈和期末考覈的情況,成績合格者即可取得相應學分,相反則需要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