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係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4W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係論文

(一)教育內容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層面,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幫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在教育內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的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的自我評判能力及保持健康心理的調控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基本心理素質的內容,如環境適應策略指導、人際關係指導、自我心理修養指導、性心理教育、智能訓練、情感教育等;學生心理問題的諮詢和行爲矯正;學生潛能的激發和創造力的開發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層面,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開展系統的社會意識形態教育,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歷史傳統、民族精神爲重點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思想素養、道德規範爲基礎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以遵紀守法爲重點的法治紀律教育。

(二)教育主體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必須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專門人才,主要有三支隊伍:一是高校輔導員隊伍,輔導員能夠較爲全面和深入地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影響較爲深遠,因而輔導員能夠發現並及時干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他們能從專業課教師的角度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宣講和技能技巧的指導;三是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既從技術上支援心理健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員的心理輔導,又以專業的技能和水準幫助前來諮詢的學生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主體包括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以及黨政幹部和共青團幹部等;廣義的教育主體則涵蓋了高校的全體教職工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

(一)教育性質的統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質方面都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在哲學意義上,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物質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屬於意識的範疇,其內涵非常豐富,既包括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還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意志、情緒等。從認識的階段看,心理健康教育屬於感性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屬於理性認識,二者都是意識層面的教育。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統一,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分屬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二者不可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外部世界,實現主客觀統一。大學生只有正確、全面地瞭解自我和社會環境,才能進一步探索深層次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等問題,進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教育對象的統一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大學生爲對象,旨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爲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大學生,運用心理學相關原理和方法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衝突和心理障礙,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從社會生活各方面研究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二者都強調將大學生的知、情、意外化成行爲,內化爲大學生的思想和信念,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裝頭腦,用科學的方法指導行爲,從而有效地解決人生髮展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爲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三)教育目標的統一性

高校培養的人才應當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素質,還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與心理素質等,教育目標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幫助大學生樹立並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服務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大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有機統一,二者都服從並服務於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着力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調控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適應能力。大學生在面對新環境和新問題時難免產生畏懼、煩躁等不良情緒,這就需要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態、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優秀品質。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爲目標,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等,重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鼓勵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理想相結合,並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可見,二者在教育方向上雖各有側重,但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都着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教育功能互補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屬不同的教育領域,雖然在教育方法與內容上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在心理或思想層面發揮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互補,二者的有效結合才能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起到良好的鞏固作用;心理失衡、心胸狹隘、思想偏激的人難以保持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相反,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樂觀進取的精神面貌,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直接相關,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並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引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培養大學生堅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科學的理想,具備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人一般具有辯證思維,在遇到困難時心胸豁達、立場堅定,具有克服並解決問題的堅強意志,能積極快速地調整心態,保持身心健康。可見,具備較高思想政治素質是擁有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礎。從實踐層面看,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後矛盾有關,或是由他們面臨的現實環境與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沖突所造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教育內容相互支撐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互有交叉、互相支撐。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涵蓋了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知識,二者存在着共同的理論基礎。心理健康教育透過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宣講,幫助大學生自覺維護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透過傾向性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保持思想行爲與社會要求相一致。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基本原理與最終目標一致,在教育內容中都包含了知、情、意、行等元素,都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緊密聯繫;具備正確的政治立場、遠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往往擁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能以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耐力適應環境甚至改變不利環境,最大限度地維持心理健康狀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大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對身心健康的學生更有效,能使其更順利地將教育內容內化爲內心信念,最終在日常行爲中顯現出來。高校中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糾正心理偏差、緩解心理問題、化解心理矛盾、促進心理健康,能夠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實的心理保障。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緊密結合,從心理、思想兩方面開展學生的知行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內外一致,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覺悟,使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三)教育方法互通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應過於強調大學生的社會屬性,而應倡導以人爲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遵循個體的思想和心理髮展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挖掘和彰顯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互相借鑑並融會貫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多建立在心理學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心理測量、攝入性會談等方法能幫助教育者更深入地瞭解大學生內心;運用尊重、共情、積極關注等方法能夠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促進大學生對教育者的信任,進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可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方法可以獲得大學生心理層面的接受,進而接受教育者傳授的思想觀念,將由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轉化爲學生內心的價值認同,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原理和方法,透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建設及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向大學生施加影響,其教育方法緊跟社會的發展步伐,具有主流性和宏觀性,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注重具體問題而侷限於特定情景。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互相借鑑教育方法,實現優勢互補,並積極開創二者結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爲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在教育實踐中互動

大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充分把握學生心理髮展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開展,並且綜合運用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等心理學知識與暗示、模仿、攝入性會談、角色互換等心理學方法,教育者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才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穩固性和長遠性。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無政治立場的知識宣講或諮詢活動,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緩解人際交往、學業發展、求職擇業等引起的心理壓力與困惑。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緊密結合社會形勢,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幫助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互相滲透、充分結合、雙管齊下,一方面,高校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瞭解,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目的和態度,提高大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大學生順利走出心理誤區;另一方面,高校應透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樂觀進取的良好心態,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