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初探

學問君 人氣:2.49W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較多突出問題和矛盾,整體上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結合我國特殊而複雜的國情,根據發展現狀和現實條件,在區域差異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東、西部地區不同城鎮化背景下進行多元化發展模式的選擇,是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發展模式;區域差異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使中國城市迅速發展,但城市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的現狀不相協調。現階段的城市化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潛力巨大。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爲我國提供了經驗,但由於各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結合我國的現實條件,從實踐已經證明的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成功模式中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一、概念解析——城鎮化
  
  城市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其根本含義是指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市或城鎮轉移。20世紀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國。由於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數量衆多的國家,非農村社區中不僅包括大中小“城市”,還包括“鎮”(含建制鎮和非建制鎮),因此,“城鎮化”更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在城市化的政策、戰略中也都一直強調發揮小城鎮的作用。
  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其本質功能是聚集和擴散。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引起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人口數量和用地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包含了經濟社會的結構、功能的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城鄉文明的相互滲透,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
  
  二、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的思考
  
  目前,關於中國城鎮發展模式、城鎮化戰略存在許多爭議,單一政策性的`發展模式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使之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1.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發展迅速,但是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主要矛盾是:
  (1)城鄉二元結構,缺乏城鎮化的推力。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國家發展重工業經濟戰略使得城鄉資源向有利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方式進行分配,加大了城鄉差距。改革開放後,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又客觀上加劇了城鄉二元分化,造成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和農村絕對貧困化。農業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生產力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民收入低,城鄉貧富差距加大,進一步導致剩餘勞動力轉移緩慢,城鎮化缺乏推動力。
  (2)農村工業模式,缺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雖然促進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但大部分鄉鎮企業是在城鄉體制分割條件下推行的鄉村型工業模式,分散發展不能滿足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也無法產生產業集聚效應,致使鄉鎮企業吸收剩餘勞動力的能力降低,小城鎮規模不增反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鄉鎮企業萎縮,小城鎮發展面臨更多困難。
  (3)城市對農村集聚與輻射作用不均衡。由於城市與農村之間沒有建立均衡增長和循環機制,城市對農村的優勢資源聚集作用明顯,輻射帶動效應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2.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分析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選擇中主要存在小城鎮發展模式、大城市發展模式和中小城市發展模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實踐中,對中國城鎮化發展產生影響最大的是小城鎮發展模式。
  (1)小城鎮發展模式。這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鄉鎮企業爲導向,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區別於人口向大城市轉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鎮是特殊歷史條件——城鄉分割體制下的產物,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鎮發展戰略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小城鎮發展戰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問題;第二,小城鎮發展戰略忽視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鎮發展戰略忽略了我國各個地區的區域差異。第四,小城鎮發展戰略存在着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