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資訊教育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7W

一、我國高等學校資訊素質教育研究概述

高校資訊教育思考論文

(一)資訊素質的定義和資訊素質的內涵。國際上,資訊素養也稱爲資訊素質或資訊能力,其概念最早由美國資訊產業協會主席PaulZurkowski於1974年在給美國全國圖書館和資訊科學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他認爲,具有資訊素質的人,是那些經過訓練,掌握了利用大量資訊工具及主要資訊源的技術與技能,並能將其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其基本的思想是:資訊素質是利用大量資訊工具及主要資訊源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與技能。這一基本思想一直影響着人們對於資訊素質的研究,人們認同資訊素質是資訊用戶根據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爲解決實際問題對資訊獲取、處理和利用的技能。國內學者對資訊素質內涵的研究各有特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陳愛璞將國內關於資訊素質概念內涵研究歸結爲二要素(資訊意識、資訊能力)、三要素、四要素、六要素等方面。2周均兵總結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除去語言表述上的分歧以及“語義”意義上的重疊,國內學者基於內容特徵的資訊素質概念建構可大致歸納爲以下6個相輔相成、互爲基礎且關聯緊密的部分,即資訊意識、資訊觀念、資訊知識、資訊能力、資訊法律和資訊道德(倫理)。[33對資訊素質內涵的認識是隨着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的。200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國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委員會、國家資訊論壇在布拉格召開了資訊能力專家會議,討論並發表的《迎接有資訊素養的社會》的布拉格宣言認爲:“資訊素養包括人對資訊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識,以及爲解決面臨的問題確定、查詢、評價、組織和有效生產、使用與交流資訊的能力,這是有效進入資訊社會的前提條件,是終身學習的基本人權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資訊素質的描述,它向我們傳達了關於資訊素質更爲深刻的內涵,即對資訊素質的理解已不僅是人所具備的資訊意識、資訊知識、資訊技能和資訊道德等,而且是人(資訊主體)所擁有的進入資訊社會所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

(二)資訊素質教育的課程設計。國內學者普遍認爲資訊素質教育應該針對不同對象劃分爲多個層次進行。劉崇欣與安娜都提出,應根據資訊素質的構成要素,將資訊素質教育分爲資訊意識、資訊能力和資訊道德三個層次,分別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教育。曾曉牧提出由基礎資訊素質教育、通用資訊素質教育和專業資訊素質教育組成高校資訊素質教育體系。。塗穎哲提出從理論、實踐和應用三個層次來進行資訊素質教育。楊勇提出,應用構建主義來策劃大學生的資訊素質教育內容,初級層次構建學生的資訊意識,中級層次構建學生的專業資訊知識體系、形成相應的資訊能力,進階層次構建綜合性資訊知識體系。¨具體到資訊素質教育的內容,國內學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針對高等學校的教育、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等。這與我國的資訊素質教育主要集中於高校,並依託於高校圖書館的特點密不可分。如符紹宏提出,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資訊環境改變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資訊需求日漸提高的今天,資訊素質的培養已遠遠超越了傳統“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獻檢索與利用”的範圍。_6楊勇則提出,要讓大學生懂得作爲一個數字時代的人,不能僅滿足於課堂教學內容,更應當學會具備走出校門後仍能繼續發展的知識和能力。

(三)資訊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高校的資訊素質教育中,普遍應用的是傳統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即單純的“灌輸型”、“模仿型”簡單化教學;在知識的教學中,重視結論的直接呈現、求同思維的培養;在實習中,要求學生反覆進行模仿練習,使其熟練化爲一種定勢的思維模式。國內的資訊素質教育的實踐和研究也嘗試引入新技術和新理論。楊麗認爲,在線資訊素質教育已經成爲圖書館用戶教育的趨勢。塗穎哲則提出了資訊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並以華南理工大學的資訊素質與《船舶結構設計》專業課程整合式教學實踐作爲案例進行了實證研究。黃如花與張建國等提出了泛在學習環境下的資訊素質教育的新思路。

二、與資訊素質教育相關的知識理論

(一)知識的構成要素

關於知識的構成要素,自古以來便是衆說紛紜。陳洪瀾綜合多個學派的研究,提出知識的構成要素包括經驗、信念和資訊。¨9皿七。知識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夠消除人對事物的不確定性,消除了“不確定性”的資訊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知識。知識和資訊在內容上有共性,作爲認識對象的資訊和作爲認識結果的知識,前者具有客觀性,後者具有主觀性,二者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屬性及其關係的反映。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客體發出的資訊並非能完全爲主體所接收,接收到的資訊也並不一定都能轉化爲知識,只有當主體理解了資訊的意義和內涵時才能把資訊稱之爲知識。簡單地說,知識是從資訊提煉中得到的精華部分,提煉的過程就會有經驗與信念參與其中。_9資訊素質教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的是資訊,這些資訊需要被學生接收並轉化爲知識,才能達到教育目的。但這個過程的發生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首先學生需要產生參與資訊素質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切身理解資訊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有了這樣的信念,學生纔有可能從資訊生活的經驗中進行學習和總結,從而提高自己的資訊素質,這纔是資訊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知識的分類

1.依據知識效用分類。知識分類的理論與方法多種多樣,早期的知識分類大多是按照知識的用途進行分類的。因此,我們研究資訊素質教育的內容,應該從更廣泛的領域選取教學素材。早在2003年的《布拉格宣言》中就曾經提出,資訊素質是終生學習的基本人權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學生的資訊需求,並以此爲基礎進行基於不同層次的資訊素質教育。

2.依據知識表徵分類。知識表徵是人類認知的基礎,討論的是資訊如何轉化爲符號並與已經存儲在大腦中的其他事物相結合的問題¨0l。在考察人類知識本質、起源和侷限的哲學分支——認識論中,對“知道是什麼”和“知道怎樣做”進行了區分,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在資訊加工心理學中,對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進行的更爲深入的研究認爲,程序性知識是個體掌握了一套能夠支配其行爲的程序。在兩者的關係方面,概念和規則既是陳述性知識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識的核心成分。前者側重於說明由概念和命題構成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後者重在闡述概念和規則如何支配人的行爲,使概念和規則由陳述性形式轉化爲支配人的行爲的程序。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就是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知道某一規則並能陳述該規則,就是學習者瞭解自己將要掌握的規則並能將其陳述出來的過程。第二階段,透過應用規則的變式練習,使規則由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轉化。第三階段,是程序性知識發展的最高階段,規則完全支配人的行爲,技能達到相對自動化。表現爲規則不必掛在嘴邊,而是高度內化,自如地指導人的操作。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資訊素質教育的內容更側重於哪一個類型的知識。從資訊素質的定義和內涵我們可以看出,資訊素質是一種技術或者技能,它更側重於概念和規則的運用。因此,資訊素質教育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特點,在課程設計等方面突出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特點,以避免刻板的照本宣科,從而使教學過程止步於陳述性知識的教授,而更重視程序性知識轉化的過程。

三、提高資訊素質教育效果的幾點認識

(一)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念

首先,作爲信源的教師,或者說資訊素質教育任務的承擔者,將自己的知識以資訊的形式傳遞給信宿,即學生,學生在信念的支援下接收資訊,並透過一系列思維活動,將資訊轉化爲知識。在此過程中需要有兩種信念的支援,即相信資訊素質教育中所傳授的知識是有用的信念和接受資訊素質教育能夠掌握相關知識的實際使用技能的信念。最後,受教育者接受資訊素質教育後,掌握相應的技能,在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從經驗中不斷總結,並將經驗轉化爲知識。在信念部分,“相信有用”和“學會使用”兩個信念的建立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資訊素質教育的理解和重視程度。要使學生建立“相信有用”的信念,就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進,爲學生提供切實有用的資訊,使學生產生迫切需要學習的信念,並對資訊進行積極的思維加工,從而形成知識。同時,要使學生建立“學會使用”的信念,在教學方法上充分考慮到資訊素質教育最終要完成程序性知識教育的教學任務,建立起完整的由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有針對性地接收資訊,有目標地進行思維加工,以完成有效的學習過程。

(二)改進課程設計

目前我國的資訊素質教育課主要開設在大學,這一現狀一方面使教育者容易將教學內容集中於高校圖書館中的資訊資源和高校學生學習中可能產生的資訊需求上,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缺乏完善的、體系化的資訊素質教育,使資訊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這兩種現象在現行的資訊素質教育的實踐中發生衝突,學生需要的不是教師傳授的.,從而造成學生對資訊素質教育缺乏重視。另外,從目前資訊素質的研究來看,很多學者將資訊素質的內涵和資訊素質教育的內容視爲同一概念,比如將資訊意識、資訊道德、資訊能力等作爲教育內容,並根據高校學生的年級進行分層次的教育,這也是造成學生忽視資訊素質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我們探討的資訊素質的內涵,不論分爲二要素、四要素甚至二十要素,這些都是構成資訊素質內涵的構成要素,它們的意義在於作爲客觀的評價指標對資訊素質進行評價,而並非能夠作爲獨立的教學單元,亦非能夠按照層次來進行排列的教學體系。因此,在資訊素質教育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資訊素質作爲終生學習的基本人權的一部分,以此爲起點來理解學生的資訊需求。對此,可以參考知識效用的分類,從實用知識、學術知識、閒談與消遣知識等不同層面來安排教學內容,打破當下資訊素質教育僅僅侷限於學術知識的侷限。一方面透過對知識效用的分類,還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有效的層次劃分。另一方面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實用和休閒生活方面的資訊素質教育,使學生從生活的層面體會到資訊素質教育的實用性,由淺入深地建立起提高資訊素質的堅定信念。只有以此信念爲支撐進入相對繁瑣、抽象的高年級的學術知識的資訊素質教育階段,學生才能以更加認真的心態進行學習,從而保證資訊素質教育的成效。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目前的資訊素質教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基本都是教師單方面的傳授知識,有條件的學校會安排一定的實習時間,但學生缺乏積極性,往往造成實習的效果不佳。一些研究提出透過資訊技術的引入改變目前資訊素質教育現狀,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應試教育佔據壓倒性優勢的中國,傳統的模仿式教育成爲教育者默認的教育方式。這種簡單的模仿並不適合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它僅僅完成了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階段,有些也許實踐了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第二階段,但是並沒有達到第二階段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因此更無法達到第三個階段。這是因爲,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沒有將資訊素質教育作爲一種能力和技能加以理解,或者說,不認爲資訊素質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而單純地將其理解爲以陳述性知識學習爲主、簡單的實踐操作爲輔的學習模式,因而採取了一種捨本逐末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應該從起點就明確教學任務、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的過程有不同階段,明確教育的目標在於獨立的使用,而並非簡單的模仿,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獨立進行資訊檢索、資訊評價等相關操作,切身體會到資訊素質的可塑性和有用性。在這樣的信念支援下,學生在日後的學習中會更加重視資訊素質,並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關注。

總之,要保障資訊素質教育的效果,就要從根源出發,從教育本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皮亞傑的認識論到當代教育中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廣泛借鑑,都體現了發掘知識本身的規律對教育的意義。我國的資訊素質教育正在不斷髮展,問題很多,發展很快。資訊素質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體系,它和其他任何學科的教育都有着可以相互借鑑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