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代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理論研究

學問君 人氣:1.75W

[論文摘要]大學生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怎樣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越來越成爲大家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創業是解決就業的良好途徑,中外很多學者研究大學生創業問題,但是他們大多集中於研究大學生如何創業,而具體介紹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理論少之又少。文章試從創業理論角度論述大學生創業的相關問題。

當代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理論研究

[論文關鍵詞]創業;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理論
  
  一、創業的內涵
  
  何爲創業?顧名思義,創業就是創立事業。創業在《辭海》中給出的定義是“創立基業”。理論界對“創業”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羅伯特·榮斯戴特認爲,創業是一個創造增長的財富的動態過程。霍華德·H·斯蒂文森認爲,創業是一個人不管是獨立的還是在一個組織內部——追蹤和捕獲機會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其當時控制的資源無關。並進一步指出,創業可由六個方面的企業經營活動來理解:發現機會、戰略導向、致力於機會、資源配置過程、資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報政策。美國巴布森商學院和英國倫敦商學院聯合發起,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丹麥、芬蘭、以色列等10個國家的研究者應邀參加的“全球創業監測”項目,把創業定義爲:依靠個人、團隊或一個現有企業,來建立一個新企業的過程,如自我創業、一個新的業務組織、或一個現有企業的擴張。清華大學姜彥福、林強、張健指出,創業是一個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複雜現象,不同學科都從其獨特的研究視角進行觀察和研究,這些學科包括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等,而在各個學科領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創業研究方向。學術界關於“創業”的定義,目前尚未完全達成一致。比較早的定義,如一個人爲了利潤而承擔風險,去組織和管理一個企業;加特納認爲,創業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創業者的個人特性和他的創業行爲結果兩個方面;華盛頓大學韋斯伯教授的定義則非常簡單:創業就是商業進入,不管該方式是透過創建新企業還是收購,也不管該行爲是獨立的還是發生在現有企業內部。目前國內較爲流行的是鬱義鴻等人的定義: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
  
  二、大學生創業的內涵
  
  所謂大學生創業是指大學生中的創業者發現機會、整合資源,最終實現自己創業目的的一系列創業活動。創業的類型有兩種:獨立創業和企業內創業。獨立創業是指創業者個人或創業團隊白手起家進行的創業。企業內部創業是指在大企業內部創業。我們研究的大學生創業屬於獨立創業的範疇。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改變就業觀念,利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和技術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創立新的就業崗位。即畢業生不做現有就業崗位的競爭者,而是爲自己、爲社會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機會。伴隨着我國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和完善,相應體制和機制的變革,爲畢業生提供的發展空間和展現才華的舞臺也隨之擴大,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態勢。其中,自主創業是新時期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一種新選擇,是對傳統就業觀念的一種挑戰,已經成爲畢業生流向社會的一個全新的、更高層次的就業方式。大學生創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爲基礎,直接依賴於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及應用的知識經濟將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經濟的新發展將導致新的高技術行業的不斷涌現,科學技術作爲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識經濟中才能真正得以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年輕大學生擔負起創業的歷史重任。
  
  三、國內外大學生創業研究理論
  
  在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創業越來越成爲經濟發展中的強勁推動力。衆多學者寫了大量的文章來宣傳創業、介紹創業活動和分析創業過程。然而,專門對於創業理論的系統性研究還較少。從國外的文獻來看,對於創業現象的分析開始於18世紀中期,經過兩個世紀後,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直到今天才呈現出越來越熱烈的局面。對創業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來自各個領域,如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商業倫理學、公共政策學,以及城市規劃學等。目前國內學者對於創業的研究大多還是集中在介紹和描述創業的現象和行爲,進行創業理論研究的還不多。儘管當前研究顯得紛繁複雜,但是創業究竟能否作爲一個獨立的理論研究領域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確認。不過,自1987年《管理科學》正式開辦創業研究專題以來,許多學者開始對創業研究領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他們從各自的學科出發,運用不同的理論觀點對一些相關的問題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因爲創業研究涉及多領域、多學科,在具體的研究中,各學科採用的理論觀點和關注的研究焦點自然有所不同。他們或專注於企業家特徵、或專注於社會文化環境對創業家的影響、或考慮創業家在一定環境下的創業過程和結果。綜觀以前的研究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創業研究側重於考察創業家職能、個性心理與行爲特徵和社會文化背景,隨着研究的深入,許多其他學科的學者也加入了創業研究領域,以環境和過程爲導向的研究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隨着這些研究焦點的轉換,創業研究視角也隨之從經濟理論、個性心理與行爲理論、社會文化理論等發展到資源觀、機會觀和社會資本觀。根據這些不同角度的創業理論,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們分成八大學派:“風險”學派、“領導”學派、“創新”學派、“認知”學派、“社會”學派、“管理”學派、“戰略”學派、“機會”學派。
  (一)“風險”學派。早在1755年,法國經濟學家就把創業者、企業家一詞作爲術語引入了經濟學。他認爲創業者要承擔以固定價格買入商品並以不確定的價格將其賣出的風險。創業者的報酬也就是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如果創業者準確地洞察、把握了市場機會,則賺取了利潤,反之則承擔了風險。奈特賦予了創業者(企業家)不確定性決策者的角色,對自己的判斷有自信心和在行動中能“堅持這一判斷”的人專業於承擔風險。在企業中存在着一個特殊的創業者(企業家)階層負責指導企業的經濟活動,創業者向那些提供生產服務的人保證一份固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