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現狀的文化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9W

論文關鍵詞: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文化

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現狀的文化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新時期,大學生的道德人格表現爲一種良莠並存的矛盾現狀,既有良好的表現又存在種種道德人格缺陷。文章以文化爲視角,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認爲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及校園文化是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現狀的主要文化原因。

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創造活動的樣態,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方式。人一出生,就被已有的文化世界所包圍着、感染着,人同文化世界處在雙向互動和建構過程中。“人創造文化意味着人的出現,同時文化又作爲人的生活環境,反過來規定着人性,人的本質。人透過自己的活動和主觀精神感悟、認識,瞭解同化已客觀化了的周圍文化,把文化中的內在精神原則汲取和積澱於自己的人性之中,形成人的本質”、人的道德人格。人的本質或人的道德人格由文化所決定,文化是人的本質或人的道德人格的展現和成因。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林頓等人認爲:“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放大,是人格的外部投射;另一方面文化也影響和塑造着人格。”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爲人是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動統一體,人正是在能動的創造性活動之中,產生了一化,同時塑造了人之爲人的東西—人格。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時代性變革的今天,由於經濟體制轉軌而產生的新的市場經濟文化以及由於資訊時代的來臨而給我們帶來的網絡文化的出現,引起了大學生生活之中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校園文化的全面變化,這些變化了的文化深深地影響和塑造着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人格,成爲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與衝突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文化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響

經濟體制的轉軌在更深的層次上被理解爲是一種與人的歷史形態、人格的現實發展緊密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經濟文化,它帶來了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與衝突。

新經濟文化陶鑄了大學生獨立的道德人格。新經濟文化需要與其相匹配的新倫理價值取向和新人格形態—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依附性人格而建構以物的依賴性爲基礎的獨立性人格。因爲,市場經濟“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首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它使人們進人了一個相互獨立又一體化的社會交往關係中,爲每一個公民提供了平等的經濟文化環境和實踐方式,加之它講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特質必將喚醒當代的大學生的巨大積極性、能動性,促使他們主體意識、風險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的覺醒。

同時,新經濟文化孕育了大學生理性、自由、平等、公正、進取和開放的道德人格。市場經濟是一種以理性化爲特徵的經濟制度,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約爲基礎,建立一種普遍性的交換關係。這種關係不是靠人情、等級和特殊性,而是以一套具有普遍適應性的規範和程序來維持社會的執行,講求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權、講求社會公德、公平競爭、依法守法等文明規範。透過這些規範的不斷運用,久而久之,就會孕育大學生的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人格。而市場經濟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培育了大學生的效益觀念、務實求實精神、進取拼搏精神。隨着市場經濟的聯繫和發展,在整個世界愈益全球化,特別是“人世”下,求生存、求發展,成爲國人內在的驅動力,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依賴性、等待性、保守性、封閉性和僵化性等思想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時俱進,開放、進取成爲時代潮流。這又無疑會促使大學生的開放、進取人格的形成。

但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由於功利主義的價值態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的盛行,一種“恥於理想,蔑視道德,拒斥傳統,躲避崇高,不要規則,怎麼都行”的社會思潮和理論思潮正在越來越引起大學生深深的困惑和迷茫、矛盾和衝突,使部分大學生露出了重智輕德、重個人輕集體的傾向和端倪,形成矛盾的道德人格。而且,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主導價值觀念受到了從未有過的侵蝕,加之市場經濟的擴張對人們的理想信念、生存意義、終極關懷等產生的衝擊,引起了普遍性的價值觀念的震盪與困惑,致使大學生價值取向迷失。

二、社會文化環境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響

由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多媒體電腦等大衆傳媒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或所構成的社會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影響着大學生的道德人格。一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他們積極向上,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某些大衆傳媒的媚俗化和平庸化的衝擊下,大學生易喪失辨別力,隨波逐流,精神頹廢,甚至道德敗壞,誤入歧途。

特別是大衆傳媒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由社會交往工具以及交往方式的網絡所編制的網絡文化正深刻地影響着大學生的道德人格。一方面,網絡文化催生出大學生的資訊意識、時效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平等意識等道德觀念和行爲習慣。但另一方面,網絡的工具理性會抑制大學生價值理性的發展,削弱其人文精神;網絡的公開性和不可控制性會導致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衝突和失範;網絡的虛擬性、無規範性和匿名性會弱化大學生的道德行爲;大學生上網時間過長會產生心理障礙和人際關係的疏遠等不良道德人格。

在現實社會中,社會規範,如風俗、習慣、法律、規章等對人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然而在網絡社會中,原有的社會規範消失殆盡,上網的大學生完全可以匿名交往,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在網上完全憑個人的道德自律行事。而恰恰是網絡的虛擬性導致了他們的道德失範,弱化了他們的道德行爲,降低了他們的道德約束感。出現一些大學生竊取他人賬號密碼,傳播不健康內容,中傷他人,偷看他人信件,侵犯他人隱私,非法進入他人系統,製造電腦病毒等不良行爲,這些不良行爲污染和毒化着社會文化環境,造成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與衝突。

三、校園文化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響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爲地理環境圈,以社會文化爲背景,以學校管理和全體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爲主體,在學校教育、學習、生活、管理過程中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結果。它影響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學校的教育,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以美的薰陶、善的教化,情感的撞擊,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又起到了豐富學生生活,振奮學生精神,調節和激勵學生行爲,培養和激發他們羣體意識和集體精神,促使他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大學生對學習的鄙夷,對物質刺激的過分追求,對生活承受力的`脆弱表現,以及酗酒,性的放縱等道德人格的失範現象,不能不說是由於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歧視、不佳,甚至缺席所造成的;是高校教育只看重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心靈的教化和道德人格培養的結果;是道德教育只注重高標準的共產主義理想紀律的教育,而忽視基本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行爲習慣的養成所致。近來,人文素質教育所受的歧視尚未得到根本的解決,高校仍然很少開設音樂、美術、藝術等人文素質教育課,大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被壓抑,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得不到啓迪,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致使出現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即使高校開設了人文素質教育課,大學生又不感興趣,認爲不解決實際問題。究其原因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的陳舊,教學模式的單一,理論與學生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有一定的關係。而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不夠靈活,多采用空洞的說教式,使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相脫節,沒有體現對大學生個體的關注,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導致人文素質教育黯然失色,以至無法發揮人文素質教育塑造大學生道德人格的作用。

此外,部分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還不夠,認識不足,思想上還存在偏差。高校一般只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不清楚其核心內涵就是精神文化,使校園文化建設流於形式。另外,高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操作和實施,使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定、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這勢必使學校缺少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利於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成。

由於上述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良芳並存的局面。那麼,針對大學生現實道德人格的矛盾,我們必須對大學生的不良的道德人格進行規範性的矯正和理想性的引導,以規約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現實道德人格向理想道德人格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