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學問君 人氣:2.12W
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1. 的提出
  隨着素質的實施,培養全面的合格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也屬於基礎知識,因此,要求學生掌握中學階段的顯得極爲重要。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既要實施素質教育,同時又不能迴避學生的升學問題,這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尖銳的矛盾。在高中數學中,兩級分化的問題極爲突出,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顯得極爲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個喊得很時髦的口號,鑑於各種主觀及客觀的原因,不少教師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落到實處。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2. 分層教學的實施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點,筆者近年來在教學中採用了分層教學的教改實驗,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對學生進行分組
  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瞭然於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便用一套難易適中的題目對所教班級進行測驗,然後按照學生的測驗成績將各班的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分爲A、B、C三個學習小組,其中A組爲最基礎的小組,B組爲中等成績組,C組爲成績優秀組。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分組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這樣的詞語,我在分組時便是這樣對學生講的,A組爲基礎組,B組爲提高組,C組爲競賽組,同時我還用了另一種說法,就是A組爲銅牌組,B組爲銀牌組,C組爲金牌組。這樣學生即使分在了A組也不會有什麼自卑感。同時我對學生說,我們的分組只是暫時的,每一次測驗我們都會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並且在學習中途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參加高一級小組的學習。
2.2分層備課
  對學生進行分組後,教師在備課時便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A、B、C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於使分層教學留於形式。哪些內容對各個組是必須掌握的,哪些內容是隻作了解的,對不同小組在作業上有些什麼不同的要求等,這些都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
2.3分層授課
  進行分層教學中極爲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點象複式教學。限於客觀條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課裏將不同組的學生在不同的課室上課,因此,課堂教學時如何進行便是一個問題。以高二代數《指數不等式和對數不等式的解法》爲例,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在給全班學生複習了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單調性之後,我便給學生講解指數不等式和對數不等式的解題策略,便是將不等式進行轉化,然後用透過具體的例子進行講解,這時,我對不同小組的同學提出瞭如下不同的要求。
  我對全班同學說,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題,對A組的同學必須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話說,也就是A組的同學對例1和例2必須切實掌握:
例1 解不等式 (見數學教材P23例3)。
例2 解不等式 (見教材P23例4)。
  透過對例1和例2的解答,我給A組的學生指出,對於指數不等式,我們首先要看能否將它們化爲底數相同的不等式,然後由指數函數的單調性得出指數間的關係。對於對數不等式,特別地給學生強調,對數的真數爲正數這一條件,然後再根據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將其轉化。
  對於B組的同學,我除要求它們掌握A組的例題外,還要求它們掌握例3這種較爲複雜一點的指數不等式問題。
例3 解不等式 。
  我首先引導B組的同學例3中數字間的關係,9=32,4=22,6=2×3,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在講例3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先將其變形爲 ,然後可以假定A= 用換元法將 解出,最後由指數函數的單調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爲 。
  對C組的同學我除了要求他們掌握B組的問題外,對C組學生的綜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我講了例4,要求C組的同學切實掌握例4的解題思路及能力要求。
例4 解不等式 。
  在解這個不等式的過程中,用到了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單調性,還用到了數學中的換元法,更爲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參數a,在解題的過程中必須對參數進行分類討論,例4是培養優秀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好例題。
  由於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了對各組同學的具體要求,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根據自己的基礎掌握不同的內容,學生便不會出現因聽不懂例題的內容而在課課上睡覺現象。
2.4分層作業
  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在對學生實施分層上課後對作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還是以《解指數不等式和對數不等式》爲例,我是這樣對學生布置作業的:
A組作業:解下列不等式:
(1)
(2) .
(3)
(4) .
B組作業: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
(3) .
(4)
2.求不等式 在(0,1)上的解集.
3.求函數 的定義域.
C組作業:
1. 同B組1(1);
2. 同B組2題;
3. 同B組3題;
4. 解不等式
5. 解不等式
2.5分層輔導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輔導是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後,在課外的輔導方面我採用了讓學生之間相互輔導的辦法進行學習輔導,即透過對口扶貧的方式進行輔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的辦法是,我課外直接對C組的同學進行輔導,B組的同學由C組的同學進行輔導,A組的同學由B組的同學進行輔導,這樣,將全體同學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我對學生說,自己會做題還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題,只有你能講解後別人能聽懂則說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給學生說,你們都是老師的助手,你們之間的相互輔導實際上也是在減輕教師的負擔,因爲兩個班有一百多名學生,全靠老師一個人是照顧不過來的,更何況我在學校行政事務方面的工作無很多。作爲辦公室主任,我在學校還擔任了學校行政辦公室的'全部工作,此外我還擔任了學校的工作。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給學生講明瞭這樣道理,學生都極爲配合我和支援我的工作。
2.6分層測驗
  爲了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測驗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方式。我自從採用分層教學後,對學生的測驗採用A、B、C三套不同的試卷,以使不同的學生在的過程中都能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出來。在測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選擇不同的試卷,即A組的同學可以選擇B組的試卷,同樣,B組的同學也可以選擇C組的試卷。每次測驗後各個組進步較大的同學可以上升一個小組,而退步的同學則的降到下一個小組。

3.收穫與體會
  我們學校是一個有近1500名學生,100多名教師,31個教學班的大校,我是學校辦公室副主任,擔任學校辦公室的全部工作,同時擔任高中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此外還擔任學校的工作。工作之多可想而知,自從我採用分層教學之後,我教得極爲輕鬆,學生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在全年級的六個教學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學期中期後由於原數學教師的工作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兩個班的數學課。當時年級學生在學校中期考試中的情況如下表所示(考試由學校交叉命題,交叉閱卷,任課教師在學生分數出來前均不接觸本級學生的試卷):

班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2.2 48.5 45.7 48.3 50.2 53.9
及格率 55% 50% 47% 49.5% 52% 58%
優秀率 19% 15% 10% 12% 17% 20%
綜合名次 2 4 6 5 3 1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學生的成績分別爲年級的第四名及第六名。
之後又透過半年多的教學,在高一學年結束時由市教委教研室統一命題,全市統一考試及閱卷,學生的考試成績爲:

班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4.1 50.0 55.2 58.4 47.4 49.7
及格率 52% 48% 54% 60% 40% 42%
優秀率 30% 29% 33% 40% 20% 23%
綜合名次 3 4 2 1 6 5

  透過以上的統計不難看出,儘管我採用分層教學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但是學生的進步是顯著的,此外,在全國希望杯數學邀請賽中,我所教班級有一個學生獲全年級唯一一個全國三等獎。我在學校擔任的工作相當於三個人的工作量(並沒有多拿一分錢的工資和獎金),有老師和我開玩笑說我是能者多勞,其實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對學生採用了分層教學,並且很多工作都由學生幫我完成了。

  分層教學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體會:
(1)因爲對學生進行了分組,並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實教落到了實處。
(2)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兼顧了低差生,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懂,聽得明,作業做得會,這便是上的一種良性循環。
(3)在分組的過程中以A、B、C組出現,而不出現差生等詞語,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課堂上,某些A組的同學能聽懂一些B組的,B組的一些同學能聽懂一些C組的內容,這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4)在輔導的過程中,讓C組的同學輔導B組同學,B組同學輔導A組同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又減輕了教師的負責,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其它教學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層教學,在測驗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試卷,學生不會因爲自己的測驗成績過低而擡不起頭,不少同學都願意選擇上一個小組的試題以顯示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6)由於分組的情況將隨時因學生的成績而改變,C組的同學不願降到B、A組去,同時A、B組的同學又希望能升到C組來,這樣便將競爭機制引入到了教學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因而學習的提高也較快。
  在實施應試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實施分層教學不失爲一種好。當然,筆者對分層教學的有關及實踐仍在探索之中,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到分層教學的實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