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評比論文]高中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學問君 人氣:7.41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中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評比論文]高中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管國新  單位:杭州市餘杭進階中學
[內容摘要] 新課程背景下更加重視評價對教學的導向和監控作用,對學習評價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針對現有普通高中資訊技術學習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在多年評價實踐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本文重點介紹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是基於網絡的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系統,該系統功能豐富,評價資訊反饋及時,操作簡易,實用性強,成爲開展學習評價的最佳工具;二是科學規範的資訊技術學習評價方案,該方案注重過程性評價的開展,評價量規詳細、合理,成爲開展學習評價的標尺和依據。這些研究成果的運用,極大地推動了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實施,很好的發揮了評價的促進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質量。
[關鍵詞]  普通高中、學習評價、學習評價系統、學習評價方案
研究的背景
 普通高中的資訊技術新課程的實施已取得巨大進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比較關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環節,往往忽視了學習評價,延用相對滯後的傳統評價模式,評價效果不甚理想:
 1.評價方式方法單一。基本還是以教師爲評價主體,學生多處於消極被評價地位,缺乏評價的交互性;過於關注結果,忽視或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過程性評價;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2.評價指標泛化。很多教師缺乏對評價理論的深入研究,只是粗略的瞭解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所制定的評價標準一般都內容泛化,沒有針對性,在操作時只能給出一個大概的結論。
 3.評價技術手段缺失。市場上出現的各種評價軟件或工具不夠貼近一線教學,功能有侷限,靈活性和自主性差;教材中所提供的評價量表煩瑣複雜,針對性較差,需要佔用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名言是我們常常引用的,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情,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開展學習評價,也需要做好做足相關的準備工作,如評價方案的制定、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工具的開發等。
 二、基於網絡的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系統開發
 我們遵循“從教學實踐中來,服務於教學實踐”的原則,以執行穩定、操作簡單、效率高、理念先進爲目標,開發了基於網絡的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系統,使之成爲開展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最佳工具和平臺。
 (一)採用成熟開發技術,評價系統通用性強
 本系統採用目前流行的B/S應用模式,對於一、二百人同時在線使用的情況,僅需一臺服務器使Web服務和數據庫服務二合一,即可實現標準的“客戶(瀏覽器)——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模式;使用當前網絡技術中熱門的技術進行程序開發,以著名的數據庫軟件MySQL作爲後臺數據庫,能確保系統良好的多數據併發處理性能,整個系統執行穩定、效率高;評價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方法,具有開放性和可擴充性,便於今後根據課程發展和教學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功能結構。
 (二)結合一線教學實際,評價系統功能豐富
圖1   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系統功能結構圖
圖2   學生用戶主介面
 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我們給評價系統設計了豐富的功能,並在後續的實踐應用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圖1爲現在完整的功能結構圖,根據不同角色,評價系統的用戶分學生、教師、系統管理員三類,每類用戶設定不同的操作和管理權限。
學生在線查詢
 學生是學習評價的主體,評價系統以最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及時呈現評價資訊,使學生一目瞭然,學生登入評價系統後的介面如圖2所示。“作業情況”顯示統一批改的課堂練習或課後作業的評價反饋;“課堂表現情況”顯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課堂出勤情況”顯示學生的缺勤記錄。評價系統還賦予學生許多其它功能,見圖2中“上課簽到”這一欄。
教師評價管理
 教師在評價中起主導作用,主要是管理評價數據。圖3爲教師用戶介面,主要功能有:
 (1)評價數據錄入。根據教學中的觀察,課後及時錄入學生課堂學習行爲表現;批閱學生練習或作業後錄入成績及評語;模組學習結束後錄入結果性評價(學生項目作業教師評價的成績或模組測試成績)。
 (2)發佈練習。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預先設定練習或作業內容,練習可以以檔案形式上傳到評價系統,供學生下載。
 (3)學生簽到管理。可檢視學生上課簽到情況,爲學生補籤或做缺勤備註(如病假或事假),也可調整任教班級的上課日期應對臨時調課等突發情形。
 (4)學生數據查詢。可檢視學生的各項評價數據和學生提交的建議。

圖3   教師用戶主介面
系統管理員後臺控制
 系統管理員負責評價系統的後臺管理,保證系統正常執行和數據安全,一般由資訊技術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擔任,圖4爲管理員登入後的介面,主要功能有:
 (1)系統設定。完成以學期爲單位的相關數據的初始化工作,一般在每個學期開學前操作設定,包括學期設定、學期選項設定(即結果性評價形式)、課堂行爲設定、數據備份與恢復。
 (2)用戶管理。主要管理學生帳號和教師帳號,一般是在學年開始前生成,可根據需要調整。學生帳號可由Excel檔案整體匯入,學生在使用前只需註冊設定密碼。
 (3)班級管理。主要是設定班級名稱和各個班級的任課教師,該功能必須在教師用戶生成後才能設定,班級資訊和對應的任課教師可隨時調整。
 (4)簽到表設定。生成每個班一學期的上課日期,在每個學期開學前進行。評價系統根據每班第一、二次上課日期,自動生成一學期的所有正常上課日期(以一學期20周,每週2課時計算)作爲學生原始簽到數據,實際教學中若有變化,可由任課教師調整。

圖4   系統管理主介面
 (三)融入新課程理念,評價系統特點突出
 在評價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我們積極融入新課程所提倡的評價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全面考察學生學習過程,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1.全程記載學習過程
 從模組學習的第一次課開始,評價系統中的數據就不斷產生,不斷積累,有學生的出勤資訊、學生課堂學習的表現情況、練習或作業的完成質量等,模組學習結束後,評價系統的數據庫中就彙集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最真實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2.資訊反饋及時
 學生在登入評價系統後立刻就能獲取自己的學習評價反饋,非常清晰,而且當學生的評價數據接近無法獲得學分時,系統會自動給出醒目的警告和提醒,如圖2中的文字“警告:你的平均作業得分(6.2分)已接近不能獲得學分的警戒狀態,請努力”(在評價方案中規定平均作業得分低於6分爲E等,不能直接認定學分,我們設定臨界點爲6.5分)。
 3.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評價系統的許多功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如圖2中學生“上課簽到”和“作品評價”中的學生互評和自評功能,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學生還可透過評價系統給教師提交建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課堂教學、評價過程、教師等的意見和建議,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聲。
 4.自主性和靈活性強
 很多與學習評價有關的操作項目都在系統後臺設定、調整。圖5顯示的是設定課堂行爲的介面,序號爲2的課堂行爲正處於編輯狀態,也可根據需要增加和刪除行爲類型,評價系統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
圖5   課堂行爲設定介面
 圖6顯示的是教師發佈練習的介面,每個練習由練習名稱、練習說明和練習檔案三部分組成,練習檔案可以爲空,並且教師發佈的練習只有自己任教的班級收得到,這樣大大增強了操作的靈活性。
 (四)簡化操作難度,評價的效率高
 學習評價需要對學生的各種學習數據或資訊進行採集、存儲、分析、統計、彙總等操作,數據量龐大,人工完成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容易造成人爲失誤。我們在開發評價系統時儘可能減少評價的工作量和操作難度,提高效率。
 圖6   教師發佈練習介面
 1.系統介面友好,用戶使用容易。
 從軟件使用角度出發,我們在設計評價系統時儘可能優化介面,用戶能很容易的找到要進行的操作位置,對比較重要或容易出錯的操作進行文字提示和說明,如圖4中的“系統設定注意事項”,系統設定環節的操作步驟有先後順序要求,因此給予文字說明。
 2.簡化數據錄入,教師工作量減少。

 圖7   課堂學習行爲登記介面
 錄入評價數據是教師在使用評價系統時最主要的工作。圖7爲錄入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爲,學習行爲的類型和加減分權重已經由管理員在後臺設定好,教師只需從下拉選單中選擇一類課堂表現行爲,並在備註中標明具體內容即可。相對於被提醒或表揚的學生,遵守課堂要求的大部分學生不加分、不扣分,也是一種評價,這樣就間接的實現了對全體學生的評價,同時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減少了。
 評價系統提供了批量匯入功能,如在錄入學生練習或作業成績時,成績和相關評語按照規定格式用Excel檔案儲存,由評價系統直接匯入數據庫即可,大大方便了教師操作。
 3.改進繁瑣操作,學生參與評價程度提高。
 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如學生登入評價系統後只需單擊一下鼠標就可完成上課簽到任務,系統會自動校驗學生簽到時的日期與預先生成的日期表,並以每課時1分的量化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又如項目作業的學生互評與自評功能,評價前由管理員在後臺負責開啓項目作品評價功能,並設定參數,主要是評價數量。

圖8   項目作品評價後臺設定介面
 如圖8所示,當按下“立即分配”按鈕後,評價系統會自動從整個年級作品中爲每個學生隨機分配5個作品(不包括自己的作品),同時保證自己的作品正好分配給其他5位同學,這樣就能靈活控制學生互評的工作量,使學生不會產生疲勞感,能認真負責的完成評價;評價對象範圍的擴大也儘可能降低了因“相互熟悉”而造成的評價的不客觀性。
 三、資訊技術學習評價方案的研製與運用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制定了《普通高中資訊技術學科學習評價方案》,經過多次修改調整,該方案已成爲開展資訊技術學習評價的依據和標尺。
 (一)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本學習評價方案的內容以過程性評價爲主,結果性評價爲輔,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過程性評價分三項,結果性評價由項目作業、模組測試二選一,具體內容見下表:
評價內容 具體評價項目 等級劃分
過程性評價 1.出勤情況  P(合格)、E(不合格)兩級
  2.課堂學習行爲  A(優秀)、B(良好)、C(合格)、E(需努力)四級
  3.課堂學習質量  A(優秀)、B(良好)、C(合格)、E(需努力)四級
結果性評價 4.項目作業  A(優秀)、P(合格)、E(不合格)三級
  5.模組測試  A(優秀)、P(合格)、E(不合格)三級
 (二)評價量規明確合理
 我們首先根據評價目的劃分出能客觀反映有關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重要維度或重要方面,形成評價項目,然後爲每個評價項目制定了具體、合理的評價量規。
 1.評價量規的表達明確
 如果標準表達模糊,就容易產生歧義,評價結果就會有偏差。以課堂學習行爲的評價量規爲例,首先詳細說明資訊技術課堂學習要求,分爲5大類;然後是以分數量化,給予減分或加分;最後根據得分劃分認定等級。
評價項目  評價指標說明 等級認定
課堂學習行爲  遵守機房安排與要求。以固定機器就座,不私自調換位置;下課時正常關閉計算機並放好凳子;
 保持機房整潔衛生。不帶零食、飲料進機房;不在上課時吃零食喝飲料;不在機房內亂扔垃圾;
 遵守課堂學習要求。上課必須攜帶教材等學習用品;不使用與學習無關的物品;認真聽講,不睡覺聊天,不故意擾亂課堂紀律;
 愛護機房設備。不在電腦桌或顯示器上亂塗亂畫;不私自插拔鍵盤、鼠標及其它設備的連線;不隨意修改電腦系統設定;
 文明上機,文明上網。禁止玩遊戲、看電影、下載特殊軟件等與教學無關的活動;不瀏覽不良資訊網站;不在網上發佈不負責任的言論與資訊;
 每模組按36課時計,共計36分。上課時如有違反上述要求的行爲則扣除相應分數,具體如下:
 有違反第(1)項之行爲一次扣1分;
 有違反第(2)項之行爲一次扣2分;
 有違反第(3)項之行爲一次扣4分;
 有違反第(4)或(5)項之行爲一次扣8分;
 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積極,教師可酌情予以加分,每課時1或2分,36分封頂; 35分及以上爲A級;
30~34分爲B級;
21~29分爲C級;
20分及以下爲E級;
 2.評價量規的要求適中
 如果標準制定太高,學生難以達到要求,就容易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標準太低,很容易達優,反而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如項目作業的學生互評結果由5個評價數據組成,等級認定標準如下:
 每位學生參照項目作業評價標準對其他5位同學的項目作業進行等級認定,每個項目作業根據5位學生給其的評價情況劃分互評等級:
 5個評價中有3個及以上A,互評認定爲A級;
 5個評價中有1個A且2個B;2個A且1個B;3個及以上B,互評均可認定爲B級;
 5個評價中有3個及以上E,互評認定爲E級;
 其它情形互評認定爲C級;
 5個評價數據中只要有3個A,互評等級就可認定爲A級,就算其它兩個是E也沒關係,其它等級類似。也就是說,每位學生的作品只要有同學認可,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性獲得較高的等級認定,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學習評價方案的運用規範
 爲了讓評價方案最大程度促進學習評價的開展,我們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使用中儘可能做到合理而規範。
 1.師生共同參與制定
 爲了使評價方案更加科學,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我們主動邀請學生參與方案的制定,如共同討論課堂學習行爲評價的內容與等級認定規則、項目作品的評價標準等。在使用過程中,我們透過各種渠道收集學生對學習評價方案的意見,及時調整和修改。
 2.嚴格保障學生的知情權
 我們在每屆高一學生的首次資訊技術課就公佈評價方案,向學生解釋各評價項目的評價量規、評價的實施流程以及學分認定的辦法;同時將學習評價方案發布在評價系統中,學生可隨時查閱整個學習評價方案的內容。當模組學習結束後,學生對嚴格執行評價方案產生的最終評價結果就不會有大的異議了。
 3.靈活選擇結果性評價方式
 大多數學生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資訊技術基礎,爲此我們以項目作業“個人網站”爲《資訊技術基礎》模組的結果性評價方式,讓學生充分展現已有的水平,並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和延伸;而《算法與程序設計》模組理論性強,相對比較專業,絕大多數學生是初次接觸,加上有會考的壓力,我們就以模組測試作爲結果性評價。無論是項目作業還是模組測試,我們都能嚴格按照評價方案中的標準實施操作,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和公正。
 四、實踐成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開展學習評價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質量明顯提升,新課程的評價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當學生沒有做好機房衛生等常規要求,登入評價系統後就會看到反饋提醒,促使學生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自覺遵守,教師也無需再強調;透過項目作業的互評和自評,學生在評價中發現亮點,觸發學習需求,即使在作品評價結果出來後,許多學生還主動要求繼續完善作品,並沒有認爲學習已結束。
圖9 三年資訊技術會考優秀率
 規範詳細的評價方案在模組學習前公佈並徵得學生的認可,每個練習或作業都有明確的評價量表,使學生學習起來有依可據,方向明確,學習質量穩步提高。在2008年以來的三年資訊技術會考中,我校學生的合格率都保持100%,而優秀率則有大的提升,見圖9。
 2008和2009學年第一學期結束時我們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見圖10(選項後面的是投票數)。從反饋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參與調查的學生認可我們的教學和評價方式。
圖10   2008和009學年第一學期教學調查結果
 六、結束語
 以評價促進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不僅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評價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資訊技術學習評價體系並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研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要研究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要研究學生能力、教師水平;還要研究評價方法、評價策略、評價內容等。透過研究,開發出實用的評價工具和評價資源,使之成爲開展學習評價的“利器”,成爲實施學習評價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實施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顧建軍、李藝、董玉琦:《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苗逢春:《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