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究性備課:讓經常性工作插上飛翔的翅膀

學問君 人氣:4.83K
探究性備課:讓經常性工作插上飛翔的翅膀
【摘 要】本文從“爲什麼”到“是什麼”再到“怎麼辦”三個層次,結合新形勢下教學特點和自身的思考,逐層推開,充分論述如何運用探究性備課,靈活使用教材,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努力調動積極因素,不斷增強備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雙向互動,進而提高備課乃至教學的質量效益。
        2009年6月,江蘇省針對中小學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檔案法規,對留校教學時間甚至作業佈置都作出了明確、具體、詳盡科學的規定,可以說是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毫無疑問,這一舉措也必定將素質教育推進到更高的境界。如何適應新的形勢順勢而爲,這對作爲教師的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如何改革,終究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個根本,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在課前的教學準備工作密切相關。只有充分的備課,才能儘可能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才能避免傳統備課經常出現的僵化、教條等弊端呢?以往的教案一旦物化,就很容易出現一勞永逸、反覆使用的狀況。結合多年的教學,我從探究性備課的角度做了些思考。
        一、探究性備課實施的背景和意義
        備課是我們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只有備好課,才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才能夠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在備課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響授課的質量。即使是同一個老師,他的一節公開課的教學效果一般也都比平時上的課要好得多。這並不是因爲他的教學能力提高了,而是因爲他對這節課事先進行了認真的籌劃和精心的設計,備課比平時更加充分。由此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堂成功的課,無不凝結着教師備課的心血。但是以往教師的備課,好多是爲了應付檢查而進行的抄襲教案式的備課,它對於我們實際的課堂教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幫助。這樣的備課嚴重阻礙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進。那麼,如何備課,才能夠讓課堂富有生機與活力呢?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斷地鑽研教材教法,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和把握動態變化中的特點規律,加以總結運用。
        二、探究性備課的鮮明特點
        1.堅持學生的主體性
        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是開展探究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心理髮展水平基礎之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之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之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礎之上的“堅持學”。在探究性備課中,必須深刻領會並處處把握以上這幾個方面。
        2.增強教學的互動性
        必須擯棄部分教師熱衷於傳授那些結論性的、事實性的、固定化的'知識的做法,更多地涉及探究知識的過程。課堂中真正的互動與交往應該是平等展開的,在相互傾聽的基礎上逐步深入,進而達到對問題的深層次理解與把握。學習絕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機械記憶,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纔是提升素質的關鍵。“學會學習”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要真正將“學會學習”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首先就得從備課這第一個環節開始。
        3.學以致用是探究性備課的又一基本特徵
        探究性備課重在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應用,而不在掌握知識的數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曾將學習分爲8個層次,其中最後3個層次是:概念學習,即透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規則學習,即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問題解決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問題。加涅認爲探究學習主要屬於這3個層次,尤其是問題解決學習。也就是說,探究性備課的目的是不斷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性備課的根本區別。
        三、探究性備課的具體內容
        1、要努力鑽研和研究教材,使之成爲鮮活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被教學大綱、教材等所束縛,使得課堂缺乏鮮活的色彩,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教材的一知半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都得不到較好的發展。在新的課程改革和實施中,我們強烈地意識到,不能再單純地教那毫無生命力的教材,而是要把現有的教材賦予一種生命來教。怎樣來使用教材呢?我認爲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激活教材,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在對教材合理的挖掘過程中尋找其促進人性發展的因素,向教材注入自己的智慧,透過自己創造性的勞動,尋找教材中的“亮點”,將死教材變成活的知識,同時還可以引用其它科目中同樣題材的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繫,努力做到觸類旁通。二是改組教材,教材不僅僅是我們用於教學的現成的資源,同時也是我們進行學習和探索的工具。如果長期從第一篇、第一段開始,依次教學、按部就班,那麼在失去時效性的同時更失去了針對性。“凡事變則通,通則久”,按部就班的陳舊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教學上的“僵化”,所以,教師必須保持自己在對教材的分析、整理和處理的過程中嵌入自己思維上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教學纔會富有生機與活力。三是拓展教材,在當今社會中,教材已經不再是學生可以獲得的惟一學習資源。各大報刊、雜誌和網絡、媒體,都源源不斷地向學生傳遞着各種各樣的資訊。 那麼,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這一載體,達到“ 教是爲了不教”的效果呢?教師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地研究教材中可以拓展的地方,引導學生將學習的範疇不斷地向外圍延伸。我們主張給老師更多的自主權,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地創設新教材,在對現有教材的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質疑、改組和拓展。
        2、要努力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因材施教
        新課改的靈魂是讓每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都得到儘可能的發展。而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有所不同。傳統的備課內容只是單純地停留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對教學重難點的分析和思考,以及教學語言等的設計,更多考慮的是基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的需要。所以在提倡新課改的今天,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具體說來就是要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只有在指向某一目標時,才能夠具有推動他們學習的動力,從而由被動式的“要我學”轉向主動式的“我要學”。在備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進行單元預習,透過預習,瞭解自己的學習需求,教師再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和認知水平來確定教學目標:基礎目標力求面向全體或絕大多數學生,做到循序漸進,同時兼顧學習困難的學生;高層目標則努力照顧到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進而引導全體學生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有很多,但是沒有好壞之分。備課時,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因人而異,對於必須要求學生記住並掌握的材料,我們可以採取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記憶;對於說明事物發展規律的材料,我們可以運用發現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等等。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權力交給學生,注重學生自己探究和認知的過程,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此外還要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使得所有的學生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用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去觀察、分析、自悟、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