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會計實踐教育創新模式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6.26K

一、會計實踐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會計實踐教育創新模式研究論文

(一)能力培養模式陳舊

目前,會計實踐教育主要包括手工模擬實驗和“上機”實驗,也有部分單位實踐過程。目前這一環節發展的重視程度很高,但存在的主要問題也很突出:一是教材內容幾乎千篇一律,缺乏企業實戰環境的強度設計;二是實踐能力引導模式僅依靠資料或者教師講解較多,缺乏感性教育或者先進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資訊量較少;三是對企業業務的“陌生感”使學生不清楚自身的能力取向,很難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弱化了學生的自我效能;四是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溝通與模式仍停留在單一化的過程中,缺少自主式的實踐教學資源、案例模擬、交流討論等多渠道的資訊來源。

(二)教師引導模式落後

教師引導模式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所在,實踐教育引導模式包括教師觀念、實踐以及轉化等環節。但現實中的差距表現爲:一是教師的自身觀念落後。多年來,行業中對實驗室教學普遍認爲其固定、單一、低端,因此,教學方法、資金使用以及教學模式等很少有大的變革。二是教師的實踐化程度低。將自身“見識”約束於理論框架之下,很少接觸一線情況,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三是教師的創新轉化不足。一方面,教師需要了解國家政策、制度以及實踐教學程度來改進教學,但激勵與制度創新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嘗試國內外先進技術手段、理念的行動程度不足,保障體系不充分。

(三)實踐教學的職業化程度低

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②,具體包括員工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達到職業化的標準規範。高校現行的教育體系並未很好地將這一理念進行體現,而更多的是將其拋給了企業培訓機構。實踐教育的職業化程度低,主要表現爲:一是教學大綱的主要思想仍關注着理論教育和知識的簡單傳授,即在個體培養中只關注了職業化中的“規範性”,卻忽略了技能、思維與心理、態度、作風間的聯繫與互動等一系列職業強化的培養;二是缺乏職業化設計,即將學生的未來未在基本職業素養框架下合理規劃,單一地關注生源卻忽視了質量的全過程管理。

二、會計實踐教育模式的改革

(一)轉換對會計實踐教育觀念的認識

1.領導認識方面。加強會計實踐教育,需要領導的高度重視。校院兩級領導能否重視會計實踐教育,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會計實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否切實加強對會計實踐教育的領導,能否對它的建設和發展給予足夠的認識和支援是會計實踐教育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此外,許多高校對會計教育的重視已演變成注重“生源收益”,卻忽略了實踐教學的“成本投入”。

2.會計教學理論方面。傳統高等會計教育突出教師爲中心,直至現在也是普遍現象。學生普遍沒有真正被調動起內在的積極性,而進行“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基本特點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主考,學生應試”。從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學生的意識自身在下降,或者對教育環境已經產生“習得性心理”;在課程設定上,大綱中主導的仍然是課堂講授,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進行教學理論實踐創新試點和實驗活動。因此,學生教育變成了統一模式下的缺乏個性、缺乏特色的“產品”。而學生缺乏對實際感觀與意識上的激發,往往不知道運用中的實際問題,只能被動記憶,缺乏理解,即使理論聽得明白,遇到具體實務還是不知所措。所以,建立新的會計實踐教育模式要以正確的會計理論研究爲導向,與會計所面臨的`環境變化和會計市場需求情況相適應。在理論上,教育應該是師生之間“雙向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創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方式、互動的方式、迸發的方式,應突出教師與學生對實踐資源的引入和剖析。生產出別緻的產品是教育者應當思考和反思的,將學生需求與個性培養作爲提供教育服務的出發點。

3.管理制度方面。建立會計實踐教育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組織以及人員等協作優勢,是會計實踐教育創新中的難題。畢竟,合理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的綜合纔會推動創新會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目前制度建設往往落後於現實的發展與客觀需求,因此,管理制度建設應着眼於服務的宗旨,最關鍵的是破除“官僚式”管理,從基層出發,從實踐教育系統優化出發,管理制度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4.師資力量建設方面。現代高校已開始關注提高師資水平所產生的經濟與社會效應。“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提出具有現實的基礎。不過,目前這一舉措尚未形成足夠的合力。首先,對教育本身的推動僅體現出對課堂師資的“品牌效應”,而未真正實現與學生教育的“雙向互動”;也未實質改變教育中的師資配置和相應的教學實踐模式。其次,師資培養側重於理論而非實踐。所以,應加強教師在實踐能力方面的繼續教育,安排教師到企業去做兼職或脫產進行掛職鍛鍊,並嚴格教師回校後的義務,更好地滿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急需。同時,從企事業單位選聘一些會計實踐經驗豐富、業務素質高的理財高手或具備會計師以上職稱的中進階會計人才來校承擔會計實踐課程的教學交流,也是緩解會計實驗教師不足的一個重要措施。

(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建立穩定、代表性強的校外實習基地是會計實踐教育的核心,對於綜合性會計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以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爲基地,讓學生能夠全面接觸,瞭解包括工業、商業、房地產、外商投資、外貿企業、娛樂服務業等多行業的會計實驗內容,充分配合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受到綜合、系統、全面的訓練。目前,企業出於成本或者商業祕密以及安全等諸多因素的考慮,不願意與學校進行更多的全面合作,學校建立的基地基本上維持在低級的水平。建立實習基地,應考慮多形式、多樣化以及與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營造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高校適應市場經濟的實際步驟。教師也要定期深入企事業單位中,掌握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從而爲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做好準備。

(三)建立健全校內資訊化模擬實驗室

解決校、企間教育實踐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利用模擬實踐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資源的作用。對課堂內容、案例、實踐討論等環節進行改革和充實,學校應繼續適量增加會計實驗設備的投入,逐步完善購買更加先進的財務軟件和其他實驗設備,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實驗,並從中獲得知識與能力。今後的會計模擬應該逐步增加計算機模擬實驗比重,着重培養學生應用實際會計軟件的能力,實驗所用財務軟件要時常更新,以便與實際工作中的會計軟件同步。與之相適應,建設模擬操作實驗室的設施,增強立體化的操作流程,例如,讓學生分別擔任出納、審計和企業辦稅,進行職業崗位模擬實踐操作,並實行崗位輪換制度,以解決學生對這些工作崗位的模糊認識,熟練掌握這些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並進行嚴格的質量考覈。

(四)鼓勵學生自主實習

學生根據自己未來就業的方向有目的地選擇實習單位,能夠增強會計實踐教育的效果。要求學生實習過程要完整,從憑證的填制、審覈、彙總、裝訂、登賬到編制報表,依次完成整個會計覈算程序。透過這種實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可補充校內模擬實習的不足,而且學生的自主實習也有利於自身合理定位,爲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併爲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開展合理的社會調查

1.深化教師的社會調查。教師可以透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結合企業的實際環境深化理論教學內容;根據教學需求引入和設計實踐教學案例或者具有針對性的課堂設計;也可透過合作與開發等多渠道蒐集和整理實踐教學的資料。比如,進行相應內容實踐問題資料的影像資料錄制;讓學生參與現實問題的收集和分析,並形成考覈的一種常態形式。有條件的教師可進入到企業、事業單位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實際部門鍛鍊或進行社會兼職,在實際工作中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編成實踐教學案例,充實教學內容。

2.推進學生的社會調查。學生的社會調查是一種利用假期或校外實習機會或特定安排一定時間開展的專題調查,並撰寫專題報告的實踐性教學形式。但多數學生因監管不力或者沒有教師的帶隊而各行其是,沒有公平、公正的考覈標準是制約這一問題的關鍵。因此,除了調查報告可作爲學生課程考察的一個方面外,還應當將對實際問題的真正調查作爲考覈形式進行要求。學生只要做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工作,就能產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性強化、實踐驗證和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