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傳播視野下如何提高幼兒音樂素質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8W

摘要:面對音樂傳播視野下幼兒音樂教學面對的新問題,幼兒音樂教育需要在家園共育環境的配合下,更合理地參考音樂傳播理論、美感教育及幼兒身心發育特徵等因素的影響,從課堂匯入、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和創造力等方面促進幼兒音樂素質的提高。

音樂傳播視野下如何提高幼兒音樂素質論文

關鍵詞:音樂傳播 幼兒 音樂素質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音樂傳播載體實現了由唱片、收音機到電視機、電影攝像直至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轉變,音樂網絡傳播爲人們創造了個人化、零距離的音樂世界。而當文化傳播媒介與流行音樂的融合發展催化、塑造成人音樂世界的同時,對尚無辨識能力的幼兒的音樂審美奠基和欣賞趣味也起到了導向性的影響作用。而這種這種情況顯然與音樂教育家以童謠、兒歌、古典音樂及民族音樂啓迪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極大地削弱了音樂教育對幼兒藝術欣賞力的培養功能。因此,在音樂傳播視野下,幼兒音樂教育還是需要加強加強家園共育工作,營造出正確科學的音樂環境,採用多種教學形式來促進幼兒音樂素質的發展。

一、營造正確科學的家園共育音樂環境

幼兒的音樂教育環境,是由園內環境與家庭環境共同構成的。在輕鬆愉悅的園內環境創設方面,園內音樂老師要注意創設出一種美好的音樂氛圍,引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接受音樂的洗禮,形成可聽、可見、可感的音樂氛圍,對幼兒的音樂素質培養起到薰陶、浸染的作用。如幼兒園就可以借鑑幼兒生活音樂化活動的教師設計模式,將中外經典童謠、民族音樂及樂器樂曲融入幼兒入園、午餐、遊戲等活動環節中,使音樂管理與幼兒日常生活相聯繫,培養幼兒親近音樂、喜愛音樂的內心情感。

同時,家庭環境對幼兒音樂素質發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幼兒超過一半時間是與父母一起共同度過的,如何使幼兒避免受到不良或過於成熟的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家園共育音樂環境需要重視的問題。爲使幼兒在園內的音樂教育得到延續,教師應知道家長選擇適合幼兒身心特徵的樂曲來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教育音樂氛圍;糾正定向、拔高培養的音樂教育意識,使家長不過分地干預到幼兒個性和音樂技能的正常發展,甚至對幼兒音樂素質的發展形成負面影響。

二、以有效化課內教學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與創造力

要適應音樂傳播環境下幼兒音樂素質發展的新要求,音樂教學形式就必須趨向更深層次的提高,從資訊單向傳遞的廣播式學習向雙向的資訊傳播式學習轉化。音樂傳播視野下的幼兒音樂課程有效教學關鍵是要落實以下幾點:

1.音樂課堂匯入的有效化

音樂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旋律、和聲、節奏等音樂元素的融合都賦予了歌聲以美好的情感,使幼兒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幼兒音樂教育成功與否,首要的就是拉近師生間的認知距離,考慮到幼兒生活體驗和音樂學習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短化幼兒與音樂教學內容的文化、心理距離,疏導認知,形成良好通暢的傳播心理通道,進而促進幼兒音樂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的提高。如歌曲《小燕子》、《春》的欣賞,教師就可以利用“聽、視、觸、動”的教學形式,以音樂遊戲的形式來感染幼兒的情緒。在輕緩優美的旋律的伴奏下,讓幼兒飾演活潑可愛的小燕子、發芽的柳枝,引導幼兒充分地融入到音樂學習中。

音樂作品情感基調的掌握與學習,同樣也是提高幼兒音樂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要培養幼兒對不同音樂情緒的'區分能力,使幼兒對音樂產生共鳴。譬如,《歡慶六一》的音樂欣賞,教師就不能單純地引導幼兒找尋“高興”的近義詞、同義詞如歡快、愉快等情感詞彙,而是要引導幼兒透過對再造性審美意象的描述來展現出高興的動態細節。譬如,模仿少數民族兒童載歌載舞,花兒快樂綻放的形態動作等。長期接受這種“情”“趣”結合的音樂活動的薰陶,可促使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更爲細膩、深刻。

2.培養幼兒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恰當地應用音樂傳播理論來指導幼兒音樂教學,應當考慮到幼兒心理的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2~3歲的幼兒節奏感強,欠缺聽賞音樂的能力;3~4歲可以轉向旋律、音準學習;4~6歲可以要求幼兒聽懂、想象音樂情態,在音樂意境中領會音樂的美並掌握到一些音樂技能。因此,在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音樂教學內容方面,要合理創設出多種教學通道,而非單純、無意識地讓幼兒在聽、唱、奏、舞中接受音樂體驗。

譬如說,大班幼兒的音樂學習就更傾向於表演操作,要從音樂旋律、節奏及曲式結構等方面強化其音樂審美感受;中班幼兒可透過有側重地音樂與動作間的內在關聯理解音樂形象;小班幼兒則僅能透過部分特別的旋律或片斷來感受音樂的美。結合於此,要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力,就需要利用多種渠道發展幼兒對音樂旋律和節奏的感悟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小班可結合文明禮貌教學學唱《問好歌》,《迷路的小花鴨》等,使幼兒對音樂的性質形成初步體驗;中大班幼兒則應當充分發揮創造性歌唱活動在用語、神態和心情方面的表達優勢,欣賞學習《勤快人和懶惰人》《快樂的一天》和打擊樂《星星歌》,等等。透過把握音樂傳播與受衆羣體音樂感知能力間的關係,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有步驟地按幼兒能力的高低展開系統教學,獲取更多的音樂美體驗。

3.發展幼兒的審美創造力

音樂傳播帶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受衆羣體接收到表演的暗示,其中以模仿成分居多。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則需要恰當地加以修正,以便使幼兒想象力豐富的潛在優勢得到很好地發展,進而促進幼兒音樂審美創造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示範與影響尤其重要。教師可引導幼兒依據歌曲傳遞的情感體驗,以自由的音樂形象或動作來表述自身的感悟。如《搖籃曲》的欣賞,就可引導幼兒想象出“媽媽的手輕輕拖着搖籃”“像盪鞦韆一樣”……只有使幼兒在自身感悟音樂的輕與重之後,纔可能實現音樂審美創造力的自由發展。

三、結語

在音樂傳播視野下,以雙向的資訊傳播式學習促進幼兒音樂素質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幼兒音樂素質的發展更重要的還是激發興趣,讓幼兒自由地發展,要在幼兒教育的啓蒙階段埋下音樂學習的種子,使他們的音樂素質發展成爲陶冶自身情操的終身興趣。

參考文獻:

[1]白晨.因特網音樂傳播方式對音樂實踐活動的影響之研究[D].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07.

[2]單芬芬.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現實意義和有效途徑探究[J].科學教育家,2008,(04).

[3]魯明華.音樂有效課堂教學的反思與對策[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