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日本管理哲學模式探析

學問君 人氣:1.9W
日本管理哲學模式探析
日本管理哲學模式探析 六、七十年代,以日本三大經營支柱——終身僱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爲核心的、強調職工對企業忠誠以及企業內上下團結一致的具有濃厚儒家學說色彩的日本管理哲學模式,推動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蹟。但是,九十年代以後,隨着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日本舊有的管理哲學模式面臨着危機和挑戰,西方祟尚個性、重視自我能力和創造性的價值觀念在日本逐漸深入人心。這實際上是以中華儒學爲代表的東方式的管理理念與西方價值觀念在日本的又一次交鋒。是完全放棄東方式的管理理念、接納西方的價值觀念,還是將屬於東方文化圈的日本管理哲學進行改造,在繼承其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本文在論述日本管理哲學的特徵、思想文化淵源、面臨危機與挑戰的背景及原因的基礎上,闡釋了日本應如何面對新世紀、建立起適應新世紀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哲學新模式。

一、日本的管理哲學模式

管理哲學是企業或組織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它是管理科學的哲學基礎。企業除包括管理硬件即管理技術、手段和方法外,還包括管理軟件即企業的思想、精神、共同理想、共同價值觀等,這些管理軟件就屬於管理哲學的範疇。

任何管理都是某一特定文化環境的產物。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由於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價值觀不同,必然產生不同的管理哲學模式。日本管理哲學就是如此。日本是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和自然資源貧乏,造就了日本民族強烈的危機感和極強的羣體意識。日本人深深感到,必須與別人合作,依靠羣體力量,才能與大自然抗爭,維持自身的生存。因此,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有忠於團體、維護團體名譽、重視團體和諧的團隊精神。

同時,日本又是一個善於吸取外來優秀文化的民族。自大化改新到明治維新,日本吸取中華儒家文化的精華,並把它融入自己的民族精神之中。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從“和魂漢才”文化取向轉向“和魂洋才”,在制度和技術上全面效仿歐美,但在倫理道德上仍將儒學道德作爲國民的基本準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雖然大力引進歐美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但是其價值觀、道德規範仍然建立在傳統儒學基礎之上。日本人以中國儒學爲哲學基礎,同時注意吸收借鑑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並將這些外來文化與本國國情、企業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有別於西方又不同於中國的獨具特色的日本管理哲學模式。正是這種洋溢着濃厚儒家學說色彩的企業管理哲學,支撐着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日本創造了戰後經濟發展的奇蹟。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管理哲學模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以和爲貴”的經營理念,強調團體內部的和諧與共同進取精神,使企業或組織形成上下團結一致、內和外爭;家族色彩濃厚的命運共同體。

號稱日本經營三大支柱的終身僱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其核心就是爲營造職工對企業的“忠誠”意識和企業內“人和”的觀念。企業對職工終身僱用,使職工有穩定感;職工把企業當成“家”,從“家”中按照自己的年齡、資歷領取相應的工資;企業內即使出現矛盾包括勞資矛盾,都屬於家庭內部矛盾,由企業內工會解決。因此,企業具有濃厚的家族色彩。在這個“家”中,管理者象“家長”一樣愛護職工,職工蒙受企業之恩,“忠誠”於企業,爲企業拼命工作。企業上下一致,體戚與共。

2.“以人爲本”的經營理念,重視“人”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使企業職工心甘情願地爲企業效力。

根據儒家管理思想,日本企業在經營中推行“以人爲本”的管理方式。他們不但重視經營中的硬條件,還重視軟條件(思想、文化、精神之類的東西),注重發揮“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業最好的資產是人”。日本企業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爲發揮“人”的內在積極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計地照顧本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使職工心甘情願地爲企業出力。他們特別重視“感情投資”,企業的管理者一般都熟悉每個職工的情況,親自參加職工家裏的紅白喜事。企業還經常組織運動會:聯歡會、納涼會、懇談會、野餐會和外出旅遊等,每次不僅職工參加,職工家屬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