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技術環境下開展人本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6W

論文摘要: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爲人本化教育主張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從教育哲學的視角,分3個層面着重論述了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涵義,對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探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使二者有效融合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資訊技術環境下開展人本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資訊技術環境 人本化教育 教育主張 教育哲學

O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潮流,教育教學中注重以人爲本,推行人本化教育逐漸成爲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人本化教育是以調動學習者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爲宗旨,以實現學習者自我教育、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爲任務,注重培養學習者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要使教育動態地適應社會的變革。就應該將自身建設成爲以高新技術爲支撐的、促進人的學習、發掘人的潛力、支援社會協商與合作、鼓勵實踐參與和創新、開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與自我更新能力的一個不斷髮展的創新系統。而這一切都要從關注人的基本點出發,所以加強對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研究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從教育哲學的3個角度出發.着重論述了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是什麼、爲什麼以及怎樣做.以此來推動對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的關注和思考。

1 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涵義

探討什麼是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須對資訊技術環境和人本化教育這兩個關鍵詞的內涵和特徵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並對二者的動態融合作出具體分析。這樣有利於把握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的核心內涵。

1.1資訊技術環境

資訊技術是指能夠支援資訊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和呈現的一類技術.也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圖文聲像等各種資訊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所謂的資訊技術環境也就是以基於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爲核心的資訊技術爲應用主體而創設的動態發展的教育技術應用環境。教師利用資訊技術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知識建構,學生也可以在資訊技術環境下,透過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以及與他人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和智能、情感等內隱心理的發展,最終實現自身的和諧、均衡和健康發展。

1.2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是一種尊重人的個性的教育,是從人的本質出發的教育。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選擇性,從根本上發掘人的創造潛能,提高人的創新素質。在整個人本化教育過程中始終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爲中心,即把人作爲主體來培養,使其把爭取自我教育、自身發展和全面進步作爲更高的追求目標。具體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本化教育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是要把學生看作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引導學生的人格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中都能感到自己的個性受到尊重,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發展、思維方式有所轉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要,利用資訊技術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發揮。

(2)人本化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作爲一個完整的人,不但是一個社會實體,也是一個自然實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異。從橫向來看,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學習動機、情感態度、認知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等非理性因素。從縱向來看,不同的年齡特徵又存在着不同的學習方式、思維能力等差異。這些都要求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不同的技術實現不同的學習支援服務。實行因材施教。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整體得到全面提升。

(3)人本化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整體發展就是不但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等良構知識的傳授。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結構,也要注重對學生情感、心智以及個性等非良構知識的教育與培養,使學生身心均衡、穩定和全面地發展。總體來說.人本化教育就是要把知識、技能融入個體的整體經驗之中,轉化爲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使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得到和諧、健康、穩定的發展,以此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整體進步。

1.3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

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即是要讓人在資訊技術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挖掘自身的智慧潛能,藉助資訊技術所營造的學習環境來完成自我知識結構的更新和身心的全面發展。具體就是指在資訊技術環境下,讓學生能夠在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資訊技能、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內化資訊倫理,實現人在資訊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全面發展。家庭、學校、社區透過爲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條件和積極健康的資訊內容,營造良好的資訊技術學習環境氛圍,既關注學生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爲學生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協助學生實現自我知識的建構和身心的全面發展。

2 資訊技術環境下人本化教育探討的必要性

探討資訊技術環境的下人本化教育,不但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人的整體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具體應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

2.1歷史對人本化教育的重視

人本化教育思想千百年來一直受到重視和提倡,從孔子到蘇格拉底,從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杜威、蒙臺梭利,到布什總統的教育計劃“不讓一個孩子落伍”(NoChildLeftBe.hiird),人們一直追求着尊重學生、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完美教育。當代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潮也強調“以人爲本”,突出“人性關懷”,力求在教育活動中做到“科學”、“人文”與個性化“創造”的和諧統一,強調教育要回歸生命的整體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教育中發揮人的主體作用,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因此要在時代的不斷進步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優勢來實現新時期的人本化教育。

2.2資訊時代對人本化教育的呼喚

當前資訊化的發展呼喚對人本化教育的關注。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介入現實教學步伐的加快,它所帶來的不僅是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也意味着包括教育價值取向、教學過程理念以及教學結果評價在內的整體轉型。在這一新的教育轉型時期,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會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比如教學績效較差、學生情感缺失等,所以教育更應該確立資訊技術環境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以資訊技術作爲教育的技術支撐,克服學生心理障礙、情感僵化、成就感缺失等方面的教育失衡問題,積極創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主動交流協作、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2.3教學過程的複雜性

資訊技術環境下教學過程的複雜性呼喚人本化教育。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教學過程涉及到教師的知識素養,教學媒體的多維表徵.學生不同學習的背景、動機、能力、學習方式以及整個教學系統的不可預測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教學的效果和學生資訊素養的形成。因此人本化教育思想在這種混沌的教學環境中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爲突出。

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教學過程要本着以學生爲本的思想,利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創設充滿人性、合理有效的學習環境來弘揚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利用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不同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各發面發展的需求。這樣才能在複雜的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學習,真正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

3 發展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

3.1注重資訊技術環境下科學知識與人性關懷的動態融合

傳統的教學觀只重視認知的、理性的、邏輯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獲得良構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等作爲主要教學目的,卻忽視了學生的心智發展、情感陶冶、創造思維形成、個性發展等有重要影響的其它課程資源。最終導致學生在非良構的真實環境下不會應用或想不起來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結合資訊技術來營造動態的適應性學習環境,積極引導學習者進行有效的學習,比如情感探究、小組協作等。

資訊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中要重視人性關懷、個體交流、情感交流、藝術創造,以人的價值實現、情感體驗的滿足、創造力的激發爲宗旨,重視人文知識、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培養。同時不能僅停留在利用先進的技術來促進學習上,應該不斷朝着重視學科知識與個人知識內在整合的方向努力,將資訊時代富有生命力的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在校本課程體系之中。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思維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3.2重視資訊技術環境下回歸生活的教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人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構事物的意義,而事物具有複雜性、多樣性和時空運動性,學習者對事物的感知方式、個人情感和認知結構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對同一事物,每個學習者對其意義的建構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課程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關注教育意義的建構。在現實生活中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與理解,迫尋富有意義、充滿人性的教育。透過創設資訊技術環境下富有生活意義的真實情境,比如虛擬現實、網絡通訊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現自我知識意義的內在建構,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爲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迴歸生活的教育中,發揮資訊技術創設真實問題情境的優勢,在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重建,凸顯課程綜合化的趨勢,努力軟化學科界限,展開跨學科的對話.強調綜合性,加強選擇性並確保均衡性。因此迴歸生活世界的教育.所體現的不是分科的學科知識.而是綜合的跨學科的知識和學問,注重社會生活,關照學生的經驗和個性差異,保證每位學生全面、均衡、和諧發展,實現寓教於科技、寓教於文娛、寓教於實踐。

3.3加強資訊技術環境下學習實踐支援服務系統資源的開發

資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應用.使當前的教育形式發生了多元變化,學生不但可以在學校中習得知識,還可以透過其它途徑來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自我教育。比如當前面對學生開展的遠程教育、網絡學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統一的方向發展。而在多種學習的環境中如果不能滿足師生或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活動.以及透過各種媒體和技術手段進行雙向交流,都會制約學生學習的績效和身心的全面發展一個好的學習實踐支援服務系統應能支撐學習者有意義的建構學習,能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因此應加強對資訊技術環境下學習實踐支援服務系統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使學習支援服務手段多樣,更加靈活、開放、人性化以及交互性強.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學習以及情感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此提高資訊技術環境的教學績效

3.4豐富資訊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

資訊技術的應用與教學實踐,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非課堂教學的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對課外、校外活動的參與。不但可以綜合運用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可以彌補教學實踐性不強的缺陷.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與人際交往能力。資訊技術在課外、校外活動中的應用,可以爲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乎臺比如支援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提供實踐的操作平臺,使學生在資訊技術環境下主動參與,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還可以透過網絡通訊廣泛地利用家長和社會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協助學校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和情感教育.把封閉式的學校變爲開放式的學校,發揮學校在人本化教育中的社會化作用。

創建資訊技術環境,調動學生進行課外、校外多元學習創造的興趣,可以佔領學生的課外陣地,使學生把旺盛的精力應用於有益的各項學習中去,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讓學校教育真正迴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成,開發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5重視資訊環境下對學習者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要求在教與學中應用資訊技術,營造一個健康、和諧、溫馨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在情境性的學習任務中運用創造性的問題解決策略,發展創造性思維。同時還透過資訊技術創建的學習環境,支援學生自主發現探究,關心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度、效度以及學習氛圍的形成,最終誘導學生、激活學生的內隱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資訊環境下,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作用,利用資訊技術解決傳統教學中無力或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藉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來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並在具體實踐中積極發現新問題,藉助資訊技術環境下優越的技術支撐,來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對自身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3.6資訊技術環境下教學評價的包容性和發展性

在資訊技術環境下的人本化教育中,可利用資訊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及時反饋與過程評價,比如學生檔案袋、視頻記錄等,讓學生能時刻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並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或態度等,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開發資訊技術環境下針對教學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有效學習支援體系.引導一種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爲師生髮展服務的精神.重在激勵,重在引導,重在督促,重在鼓勵他們自我評價、自我發展的教與學的包容性和發展性評價方式,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性思維生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塑造的需求。

4 結束語

資訊化社會,資訊量的急劇增加以及資訊更新週期和頻率的加快,都給當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帶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資訊技術本身雖不能自然而然地引發教育的革命,但它卻是這場必然發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基於資訊技術環境的人本化教育,要求變革傳統教育,代之以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強大學習潛能的新教育。因此,應利用資訊技術創設動態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既關注學生主體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爲學生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