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學思考

學問君 人氣:2.97W
論文摘要:透過對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生態系統分析,應用教育生態學的相關原理探尋出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開展虛擬校本培訓;加強校務網上公開力度;平衡資訊資源配置。 
  論文關鍵詞:教育生態學;資訊化環境;教師專業發展 
   
  一、前言 
  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開始較早,相對來說也較爲成熟,但是國內外的研究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界定並不一致,仍然衆說紛紜。綜合現有定義,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以教師個體在專業領域內自我發展爲核心,以教師個體的經驗反思爲媒介,不斷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漸提高自身從教修養,成爲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突出體現在專業理念、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四個方面,既是教師成長的結果,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隨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已進入資訊化時代,資訊化環境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教師自身而言,如何在新時代資訊化環境下得以生存和發展,已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往研究此問題大多從教育的角度出發,以教育生態學視角爲基點研究的文獻比較少見。教育生態學實爲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概括而言,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規範的、生理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也是一種生態現象,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理念、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發展爲目的的生態進化過程。資訊化環境下,教師與影響其專業發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以及資訊環境等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即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該系統的執行規律也就是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律。本文試圖在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系統中,應用整體效應、花盆效應、最適度原則、限制因子定律等基本生態學原理,思考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二、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角度思考 
  1.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穩固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效應” 
  教育生態系統是由各層次的教階結構單元和外界多維生態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所構成的網絡。各個單元和因子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一種複雜的結構,在功能上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參數及其變量,彼此間具有相互調節和制約的作用,從而產生整體效應。教師專業發展根本目的是實現專業理念、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發展,最終達到整體素質的提高。根據“整體效應”法則,教師專業發展在個體獨立中並不能很好地進行,而應強化其羣體的整體效應,這就要求教師各個體之間需要彼此相互學習、相互協同、相互提供營養,在協調整體效應的前提下進而促進個體教師專業發展。同時,在教師專業發展這個開放的的生態系統中,不僅以教師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積極互動作爲進化發展手段,亦需和學校系統、社會教育系統等進行各種有效及時的交流。 
  迫於升學率的壓力,一線教師成爲新課改的被動執行者,所謂動態生成的教學思想和理念一般難以實現,教學方式方法一成不變、毫無創新,習慣於運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師交流和合作意識不強;一部分新老師有畏難情緒和懶惰的想象存在,不願或羞於向其他教師請教探討。但現實教學中有些學科要求教師不僅擁有本學科紮實的知識基礎,而且需要積累相關專業知識。例如,高考文綜試卷每道題包含政治、地理、歷史三科知識,因此要求文科教師將三科知識融合貫通。不同學校教師之間、教師與社會教育系統之間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利用現代網絡爲不同學科教師、不同學校教師、教師與社會教育資源創設有效的交流和協作環境,就其關注的教育教學問題、教育現象進行相互交流,透過相互交流達成相互合作的目的。這種有效的學習型組織即網絡學習共同體,在此共同體中每位教師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間相互分享對方的觀點,充分利用社會教育的有利資源,在相互幫助中提升教師的“整體效應”,最終促使教師專業發展共同發展。資訊化環境下構建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途徑很多:可以利用QQ羣、BBS等開展教師之間的交流;可以透過視頻會議、現代遠程教育等方式發展教師的專業技能;可以透過電子郵件便捷教師快速獲取校外教育資源。教師透過網絡學習共同體爲教師專業發展搭建的平臺,共享實踐智慧,共同提高實踐能力,教師之間的思維火花碰撞機會增多,導致新觀點、新見解、新假設增多,爲創新孕育了豐厚的土壤和環境。 
  2.開展虛擬校本培訓,擺脫資訊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在教育生態學中又稱爲“局部生態環境效應”。花盆作爲一個半人工的小生境或棲所,不僅在空間上具有束縛性,而且由於是人爲創造的適宜環境,易於導致生態因子的適應閾值下降。在花盆內的個體或羣體對花盆有很強的依賴性,一旦離開此生態環境,就難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與此類似,如果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是侷限在傳統封閉半封閉的繼續教育系統中,而教師脫離現實的教學生活與實踐坐而論道,也會使教師產生局部生態環境效應。 
  傳統的教師培訓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培訓內容以提高教師專業知識爲主,忽視教師其他方面需求,如教師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較爲欠缺;二是培訓方式單一,忽視培訓方式的多樣性;三是培訓經費短缺,教師外出培訓實踐機會不均、加大教師的負擔等。不可否認,傳統式的教師培訓具有強大的理論優勢,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在深厚的理論修養前提下得以提高,但卻脫離學校實際,造成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分離,由此衍生了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花盆效應”。 雖然目前人們對校本培訓的認識並未統一,但是,總體來說,它以促進學校及學校中教師發展爲根本目的,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師資培訓機構的指導與支援下,由學校發起與組織,以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爲中心,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注重教師教、學、研的時空統一。校本培訓以實踐爲導向,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都得到昇華,具有針對性、多樣性、全員性、互動性、全程性特點,並可節省大筆經費,降低時間和精力的消耗,減少學校和教師的負擔,提高培訓效率。透過校本培訓可以改變以往教師培訓形式單一,內容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實踐性促成教師專業發展從“封閉”環境到“生態”狀態的迴歸,擺脫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花盆效應”,是一種有效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活動或模式。由此類推,在資訊化環境下,開展虛擬校本培訓,藉助於網絡環境所提供的各種資訊交流、共享與協作的工具,非常有利於擺脫教師專業發展的“花盆效應”,是促進資訊化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