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設計問題的思考

學問君 人氣:2.25W

摘要: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存在的問題:追求熱鬧,問題過多,走向“滿堂灌”的另一個極端“滿堂問”;問題的設計是爲了教師好教,不是爲教學服務;過於追求眼前的成績,不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拓展性、探究性問題,發現型、創造型問題等開放性問題比例太少;總考慮優秀的學生等。
 課堂教學中有效設計問題的原則:問題要明確、清晰、突出重點;問題要適時;問題不宜太多;設計問題要面向全班同學;問題要有層次性。
 課堂教學中有效設計問題的策略:優化問題的形式:“趣問”;優化問題的切入點:“巧問”;優化問題的髮式:“曲問”;優化問題的內容:“精問”。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  有效設計問題的原則  有效設計問題的策略

對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設計問題的思考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專家學者普遍認爲:探究是個體圍繞着問題或任務進行的一種探索活動。因此,“問題”是探究的起點。“問題”是探究活動得以產生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探究的核心。探究的實質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爲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纔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纔有動力;有了問題,纔會有主動探究的願望;有了問題,纔會有創新和發現。從本省選用的化學教材的微觀結構看,教材欄目豐富多彩,如“你知道嗎”、“交流與討論”、“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等,都嘗試將問題引入教學。趙凱華教授在第四屆全國中學特級教師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好的老師不是講得學生沒問題可問,而是啓發學生提出深刻的問題。趙教授認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法沒有說到點上,培養“啓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纔是科學素質教育的關鍵。如何啓發學生提出問題,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取決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強烈,取決於教師能否有效設計問題進行啓發。因此,筆者認爲在化學教學中透過有效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培養學生化學學習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爲紮實地搞好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設計問題,筆者對高一年級的部分學生中對教師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進行了調查:(1)有20.8%的學生認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較少或極少提問,這說明許多教師上課自己講自己的,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存在滿堂灌現象。還有47.4%的學生認爲問題太多,造成學生窮於應付教師的問題,沒有自己整理知識的時間。(2)43.1%教師設計的問題大部分太簡單,答案往往不問而知,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教師更是明知故問,顯然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老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還有21.6%的學生認爲問題太難,不能由此及彼,產生聯想,百思不得其解,爲處理幾個問題老師排除萬難,甚至還是解不開,學生更是啓而不發,這兩者均造成課堂效率極低。(3)56.8%看出教師只習慣叫好學生回答,很顯然他們的答案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錯誤,尤其在有人聽課的時候更是如此而其他大多數學生則成了旁觀者,不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認爲能叫差生回答的只有13.3%,這極大的打擊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29.0%學生認爲老師設計的問題有啓發性,而46.2%學生認爲老師設計的問題沒有啓發性,設計的問題不能使學生產生新的疑問,對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沒有多大幫助。結果表明: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爲了追求熱鬧,提問過多,走向“滿堂灌”的另一個極端“滿堂問”;爲了教師好教,不是爲教學服務;過於追求眼前的成績,不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拓展性、探究性問題,發現型、創造型問題等開放性問題比例太少;總考慮優秀的學生等。面對教師對課堂教學中不能有效設計問題的狀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應以透過有效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所以根據學生現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其提問能力應該是中學化學教學不可忽視的任務之一,也是實施探究教學的重要內容。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透過有效設計問題讓學生既能帶着問題走進教室又能帶着問題走出教室,則成了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課堂教學中有效設計問題的原則
 1、設計的問題要明確、清晰、突出重點。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應圍繞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重點知識應注意從多角度、多側面設計問題,力求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識,即問題要突出重點。對於教學中的難點也應加大提問的力度,設定多種水平的問題,使問題從不同的方向逼近難點,從而化解難點。如學習“乙烯”知識時,加成反應是重點之一,對此應設定一系列的問題,以加深學生的認識:①乙烯加成反應中鍵的斷裂和形成情況如何?②反應前後有機物的空間結構發生了什麼變化?③有機物飽和程度前後有何變化?④加成反應有何特徵?⑤反應的本質是什麼?⑥如何判斷加成反應?⑦乙烯與溴的加成反應有何應用(分離鑑別CH4與C2H4)?再如,有機物的結構知識抽象難懂(如烯烴的結構)。爲此可設定一定梯度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如就烯烴的結構要提出如下問題:①在乙烯分子中6個原子處於什麼關係,相鄰鍵之間的夾角是多少度?②在丙烯分子中有幾個原子共平面,相鄰鍵之間的夾角約是多少度?複習階段還可提出:在什麼物質中還有鍵之間的夾角爲120O的情況?在下面的分子中可能有幾個原子共平面?H3C-C≡C-CH=CH-C2H5
 2、問題要適時。問題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學習“苯”知識時,可先向學生出示苯的分子式,設計問題:C6H6若爲鏈烴,其結構式如何?學生此時可寫出:H3C-C≡C-C≡C-CH3 CH2=CH-C≡C-CH=CH2 等多種形式。此時,再讓學生分析上述烴能否使溴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在明確結論的基礎上,教師應適時地提問:苯(C6H6)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這是爲什麼?這就逼近了苯分子的結構:苯分子中的碳碳鍵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
 3、問題不宜太多。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要給學生足夠的練習、討論時間,多設計一些問中有練、練中有問的題型,提問與練習兩者互相融合。
如學習“苯的同系物”的概念時可提供如下四個問題就夠了:(1)苯的同系物的結構特點是什麼?(2)苯的同系物與芳香烴、芳香族化合物的區別與聯繫是什麼?(3)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什麼?符合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苯的同系物嗎?(4)列舉一些有機物的結構簡式判斷是否是苯的同系物?
 4、設計問題要面向全班同學。“面向全體學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之一。然而,有不少教師往往喜歡提問少數“尖子”學生,而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總是怕他們答不出或答不正確而避開他們,“尖子生”成了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常客”。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在教師提問時不是積極地去思考,主動地參與,而是把自己當作局外人,導致他們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的每況愈下,所有這些都是與“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並注意用適當的語言提醒其他學生認真聽,如“現在請××同學來回答,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回答得是否正確和完整,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責任。
 5、問題要有層次性。教師在突破難點時所設計的問題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裏,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從而“圍殲”難點。如在學習“原電池”的知識時,用去掉帶鈕釦電池的音樂賀卡與插着Zn片和 Cu片的檸檬相接後發出音樂聲,以實驗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出原電池定義後,以學生演示實驗解釋原理,引導學生觀察現象並記錄在表格中。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程序進行討論:(1)、鋅和稀硫酸反應的實質是什麼?(2)、鋅和銅哪個更容易失電子?(3)、氫離子在哪得到電子,這些電子是誰失去的?(4)、實驗中的電流是怎樣產生的?(5)、電流和電子流動的方向?(6)、設計並動手組裝原電池,寫出體會?爲突破難點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原電池原理,利用微機軟件模擬原電池原理講解,在由靜到動,由微觀到宏觀,由抽象到具體的變化中,使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整個原電池閉合迴路的形成過程。問題一個一個地提出,又一個一個地被解決,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有利於啓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智能素質。
 6、要學會有效評價。有效問題總是和有效評價緊密相連的。有效問題離不開有效評價,不要使用“好極了”或者“你真棒”等等這種程序化的、毫無意義的評價,真正有效的評價應該是真實而真誠的,做老師的應該盡力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或評價學生的回答。
 三、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設計問題的策略
 1、課堂問題的形式:“趣問”
 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自尊心強。設計問題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不要故意用偏、難、怪的題目使他們感到難堪。優化課堂問題首先教師要從生活、教材中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構成提問序列,力求提問過程新穎別緻,使學生喜聞樂答,讓學生有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學習的內驅力,促進課堂的“互動生成”。如在學習“SO2的漂白性”時,可藉助多媒體投影兩副銀耳的圖片:一副是潔白的銀耳,另一副略帶黃色。然後,設計問題:同學們,假使你買銀耳,你買哪一種?在學生的熱烈交流中提出SO2具有漂白性。
 2、課堂問題的切入點:“巧問”
 “淺”是提問的大忌。“有疑而問”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淺顯的問題往往問而無疑,課堂上學生對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動地轟轟烈烈,實際上學生怎麼也懂不了。只有找到適當的切入點,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做到巧問,只有巧的問題才能真正拓寬學生的思路,引起豐富聯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課堂教學中。如在學習《化學鍵》知識時,化學鍵的定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課堂上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字典中“鍵”字的原意是什麼?學生查字典得出結論:指在安在車軸上管住車輪不脫離車軸的鐵棍。此時,可再設計問題:物質內的鐵棍是什麼?學生受到啓發馬上聯繫到化學鍵的定義。
 3、課堂問題的髮式:“曲問”
 “直”是直問,直截了當,單刀直入,這樣的問題不拐彎抹角,但是,按照常規思路正面直接發問,往往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曲”是指問題答案不能淺顯直露,而應該讓學生透過仔細思考才能發現。特級教師錢夢龍說:所謂“曲問”,是運用迂迴戰術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所謂“直問”就是一味正面進攻,不會迂迴包抄。曲問多見巧思,易於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直問則難免顯得笨拙,往往造成啓而不發的僵局。如在學習“甘油的吸溼性”時,課堂上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我們現在使用的粉筆是無塵的,它可以自身有效的防止粉塵的產生,爲什麼這種無塵粉筆能防止粉塵的產生呢?對於這一個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可能有些困難,這是教師可以稍作點撥:我門打掃講臺上的灰塵時候爲什麼要灑水呢?,學生受到啓發聯繫到灑水是防塵的,因此得到答案:無塵粉筆能防止粉塵的原因是粉筆中加了適量的甘油,同時得出“甘油具有吸溼性的性質”。
 4、課堂問題的內容:“精問”
 “碎”是提問設計的通病。教師設計的提問太多太雜,將導致課堂教學外緊內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鬆鬆垮垮。“滿堂問”其實就是“滿堂灌”的另一種翻版,這是表面上的互動,形式上的互動,會成爲學生學習的另一種負擔。“精”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要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優化,就是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繫、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如在學習“NH3的噴泉實驗”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NH3能做成噴泉實驗的原因是什麼?(2)在這個實驗中把NH3換成CO2能否做成噴泉實驗?若不成怎樣改才能做成噴泉實驗?(3)氣體能做成噴泉實驗的原理是什麼?
 當然,不同的課堂有不同的提問策略,教師必須針對每堂課的具體特點,根據自身的實際,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
 課堂問題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宋代教育學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須教有疑”,提問就是透過巧妙的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惑,引起積極的思考;而思考,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啓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樑。在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設計出有效問題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角度,透過科學的課堂問題,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課堂問題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然,課堂環境的多變性,也會使實際的課堂問題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樹立課堂上如何有效設計問題的正確觀念,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課堂問題的靈活性與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古希臘的一位學者說:“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點燃學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課堂問題正是這種星星之火。
 參考文獻
 1、《教育新理念》  袁振國主編    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用簡體中文出版
 2、《新課程理念下的創設教學設計.長春》  吳俊明,倪志剛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3、《中學教育實踐研究》  葉衛    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 張漢昌、趙菡主編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5、《最佳課堂教學案例》    餘豔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6、《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和研究》  施良方、崔允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提問題》  趙承忠  湖北教育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