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德育教學實施下體育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5W

1體育教學中德育的實施

探討德育教學實施下體育教學論文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根據“健康第一”的思想爲指導,“增強學生體質”爲目的,合理有效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是當前教育刻不容緩的問題。而在實施德育之前,我們應該從宏觀方面有目的地對學生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應當把培養公民的基本道德素養當作道德教育的第一課。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合格的公民首先應該是個誠實正直的人,然後才談得上是什麼家,才能成爲有益於別人的什麼家。”如果一個人不具有最起碼的做人的素質,沒有廉恥感、規範意識、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懼感。那麼,所謂的政治忠誠、法律觀念、社會責任感、公德觀念和價值觀都是奢談。因此,在現代社會如何做人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初級階段,在中小學階段可以進行“做人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其次,學校的學生可以進行公民道德法制教育。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也有了很多自己的見解。伴隨着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文化多元、文化嬗變的現象日益突出,人的行爲模式不斷改變着道德標準和價值追求,而道德標準和價值追求也不斷改變着人的行爲模式。學校階段,正是青年長學習文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時期,而他們思想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也要在這段時期打下基礎。體育與健康課作爲一門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很多特殊功能,如在身體活動中獲取知識。根據新課改的總目標中的:“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帶新人。”我們可以利用體育教學中的一些特點,更好的實施德育。

1.1從學生的身體活動中滲透德育

目前,學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而社會上各種消極現象的滋生和氾濫對未成年人的精神荼毒更不容低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各種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在透過各種渠道和資訊載體出現在學生面前,大學這一時期正是青年人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體育教學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更應該加強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引導,使其成爲合格、健康的公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身體的一般練習時,教師除了講解練習的用途外,還應告訴學生身體鍛鍊的重要性,促使其培養終身體育的好習慣;在教授單項動作技能時,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和糾正學生的動作,使其明白正確的技術動作是建立在錯誤技術動作基礎之上,是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鞏固的`道理,培養其不怕失敗、追求完美的意志品質。另外,在對體育後進生的教育中,可以單獨輔導或體育尖子生幫助輔導,使其能夠感受到教師、同學的關懷、友愛,培養其成爲一個樂於助人,富有愛心的人。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者付出的勞動和汗水愈多,受教育者學到的東西就愈多。

1.2在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中結合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成熟,培養健全人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處在這一時期的青年心理髮展還不成熟,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向成人看齊,力求懂事達理,要求別人尊重,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體育教學在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過程中同時也伴隨着德育,德育也可以說是一種隱性教育,美國的很多學校就非常注重發揮隱性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影明作用,這種隱性教育方式具有極大的自然性和隱蔽性,透過情境交流,在愉悅的氣氛中,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達到教育目的。我們可以把這種隱形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在學生中間開展“情感適應”訓練,包括增強責任心,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自信心的培養,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促進學生與學校融爲一體的能力的培養等等。我們還可以運用這種隱形教育,在體育教學時,多采用言語的激勵,對於透過努力獲得好成績的同學要給予鼓勵;對於怕苦、怕累的同學要積極的教導,使其體會到“苦中有樂”、“苦盡甘來”的成功體驗,從而激發其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可以說這種心理暗示對學生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積極的作用,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應該即時地進行德育。

1.3注重學生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德育

西方很多國家都採用着活動式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聯繫社會生活實際,使德育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在美國通行的德育模式一般是按照“設定場景—引導角色進入—體驗—選擇”進行的,即透過把教育對象置於一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進行選擇,其中無不貫穿學生的思考活動。在中國由於教育理念的不同,教師進行活動式道德教育的機會並不多。而體育教學的社會交往活動很多,我們教育者應該抓住這一優勢進行德育的滲透。首先,體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取道德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其次,體育教學比賽和活動等能夠大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青年透過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不僅能加深其對社會的瞭解,獲得服務社會的體驗,而目還能培養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會生存的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各類社會交往活動和學校體育教育之中,使之潛移默化。這種寓教於樂、寓教於活動中的全方位滲透式教育,可以極大地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此外,在校外社會交往活動中,體育教師也可以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體驗社會。例如:募集資金,醫務宣傳,環境治理,爲老年人和殘疾人慈善工作服務等等。最後,在體育教學中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例如: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習、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團隊凝聚力的體驗等。

2結語

沒有道德,教育就不成其爲教育,而精神價值是道德教育最崇高的使命。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如何讓其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德育不容忽視。體育教師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學中的各個方面加強青年的德育培養,努力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爲出色的、優秀的接班人,使其更好的爲社會、爲國家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