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音樂欣賞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探索

學問君 人氣:1.54W

摘要: 基於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裏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於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羣體而言,由於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鑑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爲“對於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並將起到更爲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 學生 音樂鑑賞課 綜合素質

  長期以來,音樂鑑賞作爲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麼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鑑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徵,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於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衝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並透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於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於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昇華和凝結。
  對於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於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鑑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鑑賞的方法,並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會學生運用“通感”的方法進行音樂欣賞
  
  “通感”是指性質和形式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所給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這裏的“月光”與“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無相似之處,可細細體味它們之間那種美妙、寧靜、輕靈、飄渺、諧和的感覺是相同的。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學生運用這種“通感”。結合音樂主題,再結合自身的一種感受,進行音樂鑑賞將更有益於音樂欣賞課的授課效果。這就是音樂鑑賞當中的“通感”。即視覺與聽覺之間的一種通感,如果將這種“通感”運用到音樂鑑賞的講解過程當中,會使學生很容易從作品當中體會一種來自於身邊的切身的感受,對於音樂欣賞課的講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於普通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強、知覺豐富,如果在音樂鑑賞課當中適當地將“通感”的方法運用到其中,將會提高音樂賞析課的授課效果。
  另外,我們還應當告訴學生音樂語言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話的語言,音樂語言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利用音樂所特有的音的特徵來表達的,當音樂所帶給人的感受和人類內心對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產生共鳴時,我們認爲我們所說的“通感”產生了,有了這樣的通感,我們就很容易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鑑賞課也自然會達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樂欣賞講授過程中應當運用的三個“過渡”
  
  對於普通的學生,由於音樂基礎相對薄弱,但理解能力強所以在對他們講解音樂鑑賞課時,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由淺到深、逐步過渡,根據這一原則,筆者總結歸納出了三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