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美醫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比較

學問君 人氣:3W

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凸顯出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美醫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比較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重要組成之一,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透過對比中美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設定、教學方法、課時安排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一步瞭解我國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出有益的建議,促進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醫學領域的發展,爲培養全方面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提供相應的支援體系。

[關鍵詞]醫學教育;人文素質;對比;啓示

目前美國醫學教育制度較穩定、評價系統嚴格、經費充足、支援體系完善,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我國醫學素質教育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在課程設定、教學方法、課時安排、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兼備專業性與人道性,從而奠定了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領域的重要地位[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是21世紀醫學教育目標之一。透過中美對比了解自身不足,促進我國醫學素質教育更好的發展。

一、中美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對比

(一)學生來源與人文基礎。美國醫學院校學生大多來自理工科大學的畢業生,入學前必須透過國家醫學統一入學考試(The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不同醫學院校要求學生成績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且要求嚴格的面試。美國醫學院校競爭激烈,錄取比例約爲100?1左右,成功申請到美國醫學院校的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較高,醫學教育相當於精英教育[2]。經過系統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學習能力較強,從醫的意願及目標性明確,進入醫學院校之前早已獲得系統的文理知識,培養了廣泛興趣愛好,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蘊。中國醫學院校學生大多來源於高中畢業生透過全國大學統一入學考試(National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NCEE),成績達到一定的要求,身體健康如無特殊疾病即可申請醫學院校。相比而言,中國醫學院校申請容易很多。由於NCEE壓力存在,學校、教師及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程度較低,加之過早文理分科,學生在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等方面知識明顯欠缺,語言溝通能力及人文基礎知識較薄弱。美國醫學教育是本科畢業後教育,相當於國內研究生高等教育,而中國醫學教育則是高中畢業後本科教育,這必然導致我國醫學教育起點上落後於美國,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先天不足。

(二)人文素質教育對比。

1.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人文素質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透過知識傳遞、環境薰陶,使其內化爲人的氣質、人格和修養,成爲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3]。隨着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逐漸突顯。新診療儀器引入及基因工程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導致醫學面臨更多倫理道德問題及挑戰,如人工受精、安樂死、出生缺陷嬰幼兒處理、器官移植、克隆等。人文素質教育成爲21世紀醫學發展新的重要命題,一切醫療道德規範如尊重生命、尊重病人、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均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美國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和塑造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實現人文與醫學完美的融合,弘揚人文精神,培養醫學生克己奉公、熱愛生命、尊重病人的內在素質和崇尚醫德。中國人文素質教育適應醫學發展的新要求,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探索人類生命活動和疾病防治的規律,促進人類健康,服務社會。殊途同歸,中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大致相同,均將人文素質與醫學教育融合,建立合理知識結構,最終爲醫學生步入醫療服務體系提供相應支援。

2.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定。美國大多數醫學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投入精力較多,人文社會科學內容佔總教學20%左右,以人文科學與醫學交叉性學科爲核心課程(如醫學倫理、醫學哲學等),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合適課程。如美國密蘇里—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在前1/3的課程中,75%時間學習文化藝術,後2/3的課程中,近25%時間繼續學習文化藝術和人類學[4]。中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大致可分爲三類:政治、哲學類,歷史、文化類,社會、經濟類。各校課程設定、教學方法、課時及考覈標準不相同,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少數醫學院校(如原北京醫科大學,原上海醫學大學等)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度較高,在開設的30多門課程中,人文社會科學類學時佔總學時的17%-20%;大部分醫學院校僅佔8%左右[5-6],8%課程中“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人文教學重心,醫學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等交叉學科爲輔助,加之美學欣賞、音樂欣賞等選修課構成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框架。

3.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美國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具有關聯性、序貫性和實用性,並重視人文學科(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之間的相互滲透,課程多在臨牀前期開設,且持續到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即體現了縱向循序發展的“序貫性”。如肯塔基大學醫學院將“病人、醫生、社會”課程放在第一、二學年連續開設,課時長達67周;夏威夷大學醫學院將“社區醫學”課程在第一、二學年分四個單元連續開設,課時長達44周[7]。縱向循序且持續於整個臨牀教學中的人文社科課程,有利於醫學生長遠發展,更使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美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種類豐富、實用性強,重視對當前醫學領域出現的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我國醫學院校過分偏重理論教學,如相關概念解釋及基本原理灌輸,相比之下實用性較弱。灌輸式教學有着自身的侷限性,學生只能從概念上膚淺地瞭解人文社科基本內容,而對其內涵及其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比較模糊。由於課時少,教學內容枯燥,難以吸引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積極性差。國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多在臨牀前期開設,可供選擇的種類少,臨牀後期課程基本結束,直接導致學生畢業後人文素質基礎薄弱。

4.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美國醫學院校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採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專題講座、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等。院校注重以問題爲基礎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廣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關資料,提高思維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美國醫學院校先進的教學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可被廣泛借鑑,促進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中國醫學院校以班級爲單位,課堂講授爲基本教學方法,具有集中、短時、高效的特點。傳統教學方式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具有一定的價值與生命力,但其形式單一,易造成上課看課件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後遺忘的現象。課前未充分預習,課堂討論效果不佳,課後未及時回顧和思考,導致學生的主動性未被充分調動。傳統教學方式忽略學生個體差異,淡化人文關懷,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差,人文素質綜合能力提升幅度不理想。

二、中美人文素質教育啓示與思考

(一)轉變教育觀點,調整課程設定。人文素質的培養取決於教育觀點的轉變,這是醫學教育的先導。早在80年代初,美國醫學教育委員會就提出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英國在“明日醫生”報告中指出使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醫學相互滲透達到統一;我國十六屆五中全會也對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即堅持以人爲本、維護公衆利益、解決人民切身利益,實現社會和諧。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醫學資源進行整合。綜合性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設可透過醫學院與其他學院(文學院、哲學院、法學院等)密切合作,利用其優秀資源開設交叉課程。醫學院講師可加強與其他學院講師的合作,共同商討出適合醫學院的實用性交叉課程;而其他學院亦可根據自身能力及教學資源,適當安排初級入門選修課程(如建築藝術欣賞、古典詩詞鑑賞、陶藝製作、茶藝、書法及繪畫等)。跨學院交流,不僅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更有利於醫學生擴寬知識面,提升人文素質修養。高校應打破專業限制,鼓勵跨專業選修人文醫學相關課程,形成醫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並存的全方位醫學教育體系。總之,高校領導者及決策者應更加註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促進醫學與人文良好交叉融合,理解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逐步形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的社會實踐。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理論性醫學交叉學科,更是培養職業道德,提高法律意識,提升文化底蘊的實用性學科。因此,評價體系不能簡單以知識點的記憶與重現爲主,可嘗試開放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課程考覈可根據課程特點制定個性化綜合評價系統,如系統理論及綜合性強的“兩課”仍然以閉卷爲主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做出相應評價;開放及主觀性強的人文社科(如藝術欣賞、繪畫及書法)可透過撰寫讀書報告,瞭解學生理解及鑑賞能力;實用性綜合性強的人文社科(如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可以透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考察學生的實際運用及溝通交流能力。醫學生最終服務對象是患者。關注疾病本身,關愛呵護患者,加強醫患溝通,建立和諧醫患關係是醫學服務的宗旨。不同學習階段受知識及能力的限制,醫學生可選擇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低年級學習期間,可義務照顧孤寡老人,前往特殊教育學校支教等;高年級學習期間,可參加義診、社區醫療服務、流行病調研考察等,理論聯繫實際,提高素質教育效果。

(三)營造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課堂及社會實踐活動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內容,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氛圍營造則相得益彰。圖書館作爲第二課堂,擁有大量書籍,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哲學等,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陣地,幫助醫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圖書館也是天然優質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基地。醫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閱讀相關書籍,透過學習基本的資訊檢索方法查閱文獻,瞭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方方面面,及時獲得該領域最新最權威的數據[3]。利用圖書館公共資源平臺開展講座、讀書會、閱讀輔導等,使學生讀有所獲、讀有所感、讀有所得。

(四)優化人文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優質的師資隊伍資源亦是美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成功關鍵因素之一。美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得到國家人文科學基金會的支援,而且還得到社會上公共機構的關注,此外還有大量師資培訓,爲其提供保障[8]。承擔人文社科教育的講師中有醫學教授、主任醫師、社會醫學教授及社會工作者,他們當中絕大多數在醫學及人文科學中均有一定的成就。強大的師資力量給醫學院帶來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相對而言,中國醫學院校參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師學歷參差不齊。部分直接來自醫學院校的畢業生,未過多的接觸人文素質教育;部分來自文、史、哲學院,學習期間未接觸醫學領域,參與醫學教學,無法避免存在溝通交流問題,直接導致整個大環境下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差別較大。透過上述對比,我國人文素質教育可從以下方面優化。首先,加強師資培訓。高校組織加強跨學院間交流合作,鼓勵教師跨學院學習,提高人文素質,並系統學習教育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其次,豐富教學形式。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內容及形式,開展多元化教學,迴歸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吸引學生興趣,擴寬思維。再次,加強高校之間合作。高校在人文社科教學上各有特色,交換教學可能會給學生引進新觀點,取長補短,有利於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水平。

三、總結與展望

透過與美國醫學院校對比,認識我國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弊病與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過不斷學習、實踐交流及總結,可逐步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凝聚力量、轉變觀點、加強實踐、營造氛圍、優化師資力量,提升我國素質教育水平。醫乃仁醫,醫乃仁術。我國從古至今推崇醫者在提升醫技同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當今醫患關係較緊張,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可能從源頭上避免問題產生,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人文素質教育應與醫學教育融爲一體,深入人心,得到高度重視,爲提升醫者綜合能力,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晏鋒,郭莉萍.醫學人文教育與轉化醫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13.

[2]沈風雷.中美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比較與啓示[J].醫學與社會,2002,15(4):54-55.

[3]張敏.淺議高校圖書館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5):56-58.

[4]吳冰,金忠山.論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價值功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4):104-106.

[5]郭永鬆,呂世亭.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改革研究報告[J].醫學與哲學,2000,21(5):51-54.

[6]彭麗,冉素娟.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929-931.

[7]丁可.美國八所醫學院校的課程計劃[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1999(2):12-17.

[8]朱健,康玉唐.發達國家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定概況及其對我國的啓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8,6(3):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