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1.06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課我先根據教材所創設的情境,透過爲希望小學的同學捐文具和書,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並及時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學進行交流,我透過兩種算法對比的形式,說明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中同樣適用。這節課學生普遍掌握較好,同時我也關注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我對他們適當加以點撥和開展同伴間的幫助。

這節課還把小數乘法和環保的知識結合起來,如:練一練第2題,我認爲這樣設計非常好,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學生的資訊量,正如有的孩子說,我不僅學會了小數乘法,也知道了一些環保的知識,本節課教學數學知識對我來說,比較熟悉,我能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很好地進行突破,但對於一些環保知識,知之甚少,今後我要加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做一名知識型的老師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貼閤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用心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忙。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潛力不好,個性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潛力更是差,個性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向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狀況,更是個性,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潛力都差。針對這一狀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潛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透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爲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必須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潛力。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到的活生生的知識,學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時時能看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數學的真實。課中我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多去探索,討論,透過小組合作活動,學生去總結出線的特點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爲一些線編字母,然後讀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教學中利用生動的課件,具體的生活實例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歸納出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徵,並且利用表格的方式,很直觀地把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比較出來,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圖試着畫一畫,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了“學生體驗知識與形成技能的過程”。

但美中不足的是臨時運用了一些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用平板展示學生的作業。因操作不熟練沖淡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干擾了學生學生的思路。所以說應用不熟的教學手段要謹慎拿到課堂上來用。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1、 從生活中找數學:

在生活中挖掘數學,讓數學服務於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以人爲本,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這一課,教師始終從生活出發,舉生活中的例子,將數學知識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學生感到不陌生,並且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中明白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增進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是以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改變着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們過於習慣了,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裏了,它是那樣的自然,以至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去把它挖掘出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

2、遊戲——學生的至愛

小學生都喜歡玩遊戲,一提到遊戲,他們總有說不完的樂趣,並且說得頭頭是道,由此可見,玩遊戲是每一個小學生的至愛。片段二中就採用學生喜歡的遊戲來進行,既滿足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摸獎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參與過,並且感觸頗深。透過此遊戲使學生從玩中找到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玩得開心,同時學得自然。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教得輕鬆,又讓學生透過遊戲喜歡上了數學。

3、創設情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學習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學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憑藉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因此當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引導我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很好地應用數學知識。 我在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這部分知識時,作了以下一些調整:

按照教參中的教學進程安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需要分兩課時完成。我認爲將兩課時可以合併爲一課時。首先,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於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於實際應用,事實上在計算應用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但是教學後發現,學生在應用時情況較好,但對兩條定律的區分不夠明確。

於是,在接下來的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運算教學時,我出示了大量的習題,分組衝關奪紅旗比賽,讓學生透過計算從中去發現問題,並從數學角度去探討問題,然後再透過舉例驗證,讓學生直觀感知乘法中的一些變化規律——任意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因數位置不變,改變計算順序,積也不變。

這樣,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把乘法中的這種變化規律,心領神會。由此,學生在進行簡算過程中,得心應手,不但學得愉快,而且用得靈活,效果較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並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律。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觀察的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教學讀億級的數。難點是: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億以上數的讀法,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由於學生已熟練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自己總結讀法。在讀法中,含有三級的數的讀法,學生最難掌握的就是每一級中間不管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不是整個數中間所有的0都只讀一個0。例如:108000007這個數的中間就有很多0。在不分級的情況下,可能就會有很多同學讀錯。所以我們必須提倡同學們先分級、再讀數,明確每一個0在每一級的哪一個位置,確定哪些0是該讀的,哪些是不該讀的,不要盲目地亂讀。我認爲在讀法中,教師要求學生有分級的習慣也就相當於分散了難點,分級至關重要。但有一小部分學生,常常懶分級,造成讀數的錯誤。以後在學生練習中多加以提醒。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在本期中我擔任了四年級(1)、(2)班的數學教學,一學期的教學有得也有失。

一、加強小數加減、整數中三位數乘兩位數和分數加減法的筆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容易算對,但在口算中容易加錯數位,分數加減法注意最後結果寫成最簡分數,爲了避免在這些題目中失分,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二、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書中例題的類型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應變,讓學生心中有數,做到有的放矢。 三、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透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四、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同時還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嚴密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什麼就是什麼。我所存在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想,有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探討得出結論的,我缺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二、我發現我班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有些學生對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無所謂,想聽就聽,不聽就幹自己的“事”,做小動作、找旁邊的同學講話,自己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待作業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範。課堂作業不及時完成。

針對這些問題,擬定了以下改進的措施:

1、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2、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給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情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激勵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課堂教學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和學生一起,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呈現三種商品的單價,透過比較三個小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髮現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就不同。從而展開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如何變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彙報: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爲以分爲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透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結論。

3、遷移推理。

根據前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由學生來推測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並透過實例加以驗證。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彙報: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爲以分爲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透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結論。

1、說一說:應用發現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來比較它們的大小。

2、算一算:應用發現的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除數是10,100,1000的小數除法。

四、練一練:

第1題:綜合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有關的小數乘除法。

第2題: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有關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小數點(一)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 倍。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只需恰當地點撥即可。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爲了更進一步瞭解、掌握小學數學教學情況,及時發現、總結數學教學的成功經驗,爲更加有效地調控和管理教學過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依據,現對本次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期中檢測進行質量分析。

本次期中試卷緊扣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數圖形中的學問、小數乘法和觀察物體幾個部分內容進行命題,其中小數的加減法、認識圖形以及小數乘法佔的比例較大。

一、試題成因及分析:

1、第一大題:“對號入座”認真填。總分:1250分,失分:317分,失分率:25.36%。錯誤較多的題目:

(1)一個數由6個十和12個百分之一組成的這個數是(),很多學生寫成6.12。

(2)單位換算:46克=()千克1噸6千克=()噸,部分學生寫成46克=0.46千克1噸6千克=1.06噸。

(3)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是70,它的一個底角是(),部分學生寫成110,寫出兩個底角的度數和。

(4)在第8小題“觀察圖形分一分”,總共有12個圖形,但很多學生找“等腰三角形”和“軸對稱圖形”沒找完。

我認爲,這些題目其實不是很難,只是學生沒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其中,導致大量失分。

2、第二大題:“擇優錄取”用心選。總分:250分,失分:38分,失分率:15.2%。

選擇題中錯最多的是第1小題:下面的數與3.40最接近的是()①3.41②3.402③3.399很多學生填①。

3、第三大題:“神機妙算”巧、對、快。總分:1800分。失分:331分,失分率:18.39%。本題包括直接寫得數、豎式計算和脫式計算(能簡算的要用簡便方法計算)。計算題主要考察學生小數加、減、乘法的計算,以及對運算定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在脫式計算中,有一題“2.3+7.7×0.4”很多學生把2.3和7.7相加,再乘0.4。儘管這類型的題目在平時已有接觸,但此次失分也不少。除這一題以外,其它的計算題失分主要是不夠認真導致,因此,這一大題失分也較嚴重。

4、第四大題:動手實踐真有趣。總分:500分,失分:20分,失分率:4%。這一大題裏有(1)在點子圖上畫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2)已知三角形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的度數。這一大題學生做得還可以,失分較少。

5、第五大題:解決問題我能行。總分:1200分,失分:256分,失分率:21.33%。

解決問題的6題中,第2小題“一張課桌54.6元,比一把椅子貴12.8元,買一套課桌共要多少元?”原本一道較簡單的題目,但有一小部分學生只是算出椅子的價錢,沒有算出一套課桌的錢,導致失分。第6小題,“香蕉每千克1.80元,蘋果每千克2.80元,梨每千克3.20元”有一部分學生較粗心,沒仔細看所要求的水果的單價,而是混淆了,導致整題錯誤失分。其餘的失分都是在計算上。

二、對今後教學的啓示:

1、加強基礎訓練,提高教學質量。

(1)重視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堅持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正確率和速度。

(2)強調估算的必要性,重視教給驗算的方法,督促學生切實認真進行驗算。

(3)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既是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進行分析,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並理清解題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堅持“以人爲本”,做到“補心”與補課相結合,及時與學生溝通,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加強對“後進生”的基礎知識訓練和學習方法指導,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2、重視養成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加強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在平時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閱讀、思考,然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後進行反思與評價。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學生對於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可運用這兩個定律對一步加法和乘法進行驗算。基本能夠靈活運用。

然而對於加法、乘法結合律則運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則更爲糟糕。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認識,弄明白這三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除了少部分思維敏捷的學生之外)第二,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對學生的已有基礎提出了不少的考驗,如42X25,運用運算定律計算這個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爲20和5,這樣即使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這主要是因爲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這個重要的因素造成的。這裏簡單的描述爲數學“數感”吧,還有125和8得1000一樣。第三,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

綜上所述,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衛星執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透過“有關人造衛星的知識”引入一些有關人造衛星執行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這節課可以說是單純的計算課,枯燥無味少不了,而且書中出示的主題圖情景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學生對於衛星的瞭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透過課前瞭解我發現學生對衛星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備課時我找了一些關於人造地球衛星的圖片和資料,把學生一步步帶進情境中,在合適的機會出示衛星執行時間的資訊從而匯入新課。根據新課程理念,爲了避免學生機械地操練計算,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體會一些數學的思維方式,多讓他們嘗試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意義,並能用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反思: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有關人造衛星資料數據收集過程,培養學生收集數據的能力。2、學會估算: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爲困難。所以讓那些掌握較好的同學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對於其他同學來講,能起到示範作用。使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慢慢的學會。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體計算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探索。對於學生多種不同的算法,只要他們講得出理由,都應加以肯定。不要求學生掌握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用。把重點放在討論豎式的計算方法上,並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4、鞏固練習:根據學生在練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拿出來讓學生集體議一議,以鞏固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從這節課上讓我明白了舊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沒有相關舊知的充分儲備,新知進行時就會很不順利。對於估算教學只要學生有估算的意識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它複雜化。

再就是在我的課堂上,個人評價應該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做到對學生及時評價,從而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要注意提問問題的技巧,應該把大問題分散開,把握教學推進的節奏。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我改進和學習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佔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透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後括號外,先乘除後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爲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後加減”時誤認爲要先算乘法後算除法,先算加法後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後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係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並寫出正確的四則餘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爲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從學生的作業及單元檢測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

①順序出錯;②抄題時抄錯;③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一看(認真看題)、二畫(運算順序)、三算(認真計算)、四查(檢查計算結果)”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另外,堅持每天對學生進行3-5題強化訓練,力爭全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小學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的內容,數學課中,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我們很少看到理論這樣居多的內容,但是分析四年級的教材,使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數學課中,並不是一味、簡單的學習計算,一些理論上的東西還是有必要了解的。備課時,我也參考了相關的教學設計,總覺得這些設計偏重於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特別是網絡環境下,要體現出以學生爲本,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面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能行不通嗎?

透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對計算工具已有一些相關的知識,並且安排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希望他們透過網絡能收集到更多這方面的資訊,來充實我們的課堂學習。畢竟網絡的學習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大知識的容量,並且能爲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由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學習。但是,後來在課堂中發現,學生收集到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少之又少。經過了解才發現,有些學生家裏有電腦,可對於查取資訊的能力和方法上,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達不到有電腦配置。顯然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基於這樣的情況,我把教學調整爲講授式學習,介紹我在網上找到的相關知識。顯然,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預設。

令人欣慰的是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計算器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中介紹計算器的功能,然後,以搶答等形式來加以鞏固,對於學生了解的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像這樣類型的課,根據我們現有的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該如何上才能跟得上資訊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呢?教師的教學如何做好只要“引領”,而不是死板的傳授學習呢?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這學期的教學時間很緊張,16周就得結束功課,沒有時間做練習,那就不能靠練習來實現紮實掌握知識。這對我倒是不小的考驗。這就意味着你必須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學生更好的方法。教學如期進行到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到了空間想象和動手的單元。一到空間和動手操作,就到了重點中的難點。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將方法運用於手上,這本身就是重點訓練項目,其次知識點的瑣碎,地圖與實際生活的轉化更是學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養的難點。不僅是我有肯骨頭的教學感受,很多老師也覺得這部分的教學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來說,讓孩子很有效的區分“東偏北”,還是“北偏東”就不容易。很多老師給我介紹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運動法,就是要動態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動形成的。我是很喜歡拿來主義的,隨即就運用到教學中,但是實踐出真知,真正在教學中運用起這個方法卻發現差強人意,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義,但是做起題來,卻頻頻出錯,並沒有收到期望的效果。爲什麼這樣的方法我覺得已經很科學了,可學生就是老出錯呢?我覺得這和學生做題的意志品質有關係,他們不願意每道題都要想象一邊。也和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有關係。小學階段認識的角是一個靜態認識,就是兩條邊一個頂點,而不是由一條線段繞段點旋轉形成的,學生對於角的認識本身就沒有和移動掛鉤,那麼用這種東移動到希,來解釋東偏北,是否有認知上的障礙呢?理解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障礙,我改變了一下方法。

既然學生認識的角是靜態的,那麼我就試着給這兩條邊配上不同的名稱,用來區分不同的“角色”,判斷好每條邊不同的角色再來描述。在兩物體間形成的角度,無非就是兩物體間的連線和正方向形成的夾角的角度。形成這個角的兩條邊我給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稱,那條正方向的邊叫做“主邊”,而另一條邊就叫“次邊”。描述角度時就要從這個角的主邊偏向另一邊,另一邊偏向哪就是哪,這樣“哪偏哪”就是主邊偏向次邊。方法就是在名稱上做了細化。這個孩子叫小紅,那個孩子叫小明,無非就是給兩條邊起了名字而已。學生反而接受了這樣的方法,這樣的規定,做題時不容易出錯。因爲這樣的特徵很明顯,文字上以“偏”字爲標誌,主邊在前,次邊再後,在圖上,以十字座標爲標誌,主邊永遠在十字座標上,這樣建立起的一一對應學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錯就少了。教學時我越來越發現,有時候的概念和名稱是該給學生細化的,這樣的細化不會使知識難理解,反而使知識更明確更規範。數學不就是一個很規範的科學嗎?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在細化概念上繼續走下去。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本週教學了《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節課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規律。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出發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身內部的需要產生了問題(至少使學生感到教師引發的問題是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學生在相互不斷補充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猜想。波伊亞認爲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嚴格演繹思維證明問題,而且要教學生學會猜測問題。他甚至還向教師呼籲:"讓我們教猜想吧"。本節課學生在課堂中自己動腦分析,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透過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逐步獲得商不變規律的條件,並發現結論,在這一複雜的思維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方式是多樣化的,有個人獨立思考,也有小組合作交流,更有班級集體探究。這樣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

學生的自主探索是小學生成爲課堂小主人的必要條件,而留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更是必要。(對於這個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請你再舉一些例子來證明)教師這個問題再一次激起學生的挑戰性。從現場看就有學生提出24÷5≠(24×2)÷(5×2),這難能可貴的疑問折射出學生絞盡腦汁之後的歡樂,他終於與別人看法不一樣。由此想到應該給學生多一些自由探索思考時間,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會更好!學生不但發現結論,還學會"猜想——驗證"的探究方法,會有一種"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