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2.71W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由於有實際生活做爲知識的支撐點,因此學生較順利的掌握了新知。但發現還是存在兩個計算上的錯誤:

一、審題不認真,學習欠靈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學生無視題中數字的特點,仍舊把167與145相加,沒有意識到把兩個減數相加並不簡便。

減法運算性質是用來使計算簡便的,並不是所有的連續減這樣的計算題就要用減法運算性質,而且在運用減法運算性質時也要注意數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選擇最佳方案來運算。透過今天的學習,促發學生在分享學習成功的同時,不僅讓學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紹提煉知識點,而且着重組織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回憶,數學思想予以關注。這樣,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整合體系得以較爲完美的呈現。以後在計算時要學會觀察,再決定方法。多猜想,多驗證,其實許多數學家也是這樣發現數學規律的。

二、應用意識薄弱

如果單一地出示計算題,學生會應用各種定律進行簡算,但是遇到應用題,學生在列出算式後,沒有就用定律進行簡算的意識,照樣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另外,教學後發現減法運算性質的內容不是很多也不難,但是教學過程中還是有處理不當的地方。我發現一些需要重點強調的地方時間花的過少。組織教學耗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難免使教學重點不夠突出。探究減法運算性質時過於草率,沒有及時有效的練習與鞏固。再有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回答問題也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因而班上一些理解比較慢的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好,特別是減法運算性質逆用.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先說不足:在教學語言上更加簡煉,乾脆簡潔,

課堂上如果在整體把握中節奏快一點就更好,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齡特徵,時刻激發孩子的興趣。

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從而探索出多種計算方法並掌握豎式加法的計算法則。將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而在這其中,對多樣化算法進行優化,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達到正確完成計算又將是本節課的難點部分。在這次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重點,以及採用介紹算理、強調法則的方法來突破難點。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些指導思想,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來教學,這幾種方法將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快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創設情境法。上課一開始,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你們都是在什麼時候發新書呢?在學生融入課堂情境的時候,我將告訴學生: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課件出示發新書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從圖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在學生討論說後,再讓學生思考40本書夠不夠是什麼意思?說一說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們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就自然地引出有關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數學問題,這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這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二、新知識探索

在新課引入過後,我們來看一下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新知識探索,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任務學習法和多媒體演示法。第一步:我讓同學們獨立思考算法,試算19+18=(),第二步:我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算法,對每種算法進行評價。第三步再全班同學交流算法。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進行估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在解決“19+18=?”這個問題時,學生透過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活動,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促使他們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探究計算方法時,利用小棒突破難點,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獲得直觀體驗,鼓勵算法多樣化,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我先讓學生進行口算方法的嘗試:(1)、請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口算方法?(2)、教師(課件出示),並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這樣算?

生1:10+10=20 8+9=17 20+17=37

生2:19+10=29 29+8=37

生3:20+18=38 38-1=37

再讓學生比較這三種方法哪一種要簡便一些?說一說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還讓學生透過用擺小棒、豎式方法計算。來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教師要板書列豎式的算法,爲了強化法則,我採用了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出示課件:兒歌)這一系列活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個環節的設計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讓他們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並透過小組討論、彙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在新知識學習後,我就將帶學生進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練習分兩部分:一是基礎練習,二是開放性練習。(出示課件)這樣做是爲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最後一個環節是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說說)師(課件出示)兒歌:

進位加法要記牢,相同數位要對齊,

先從個位加起來,個位滿十要進一。

生:齊唱兒歌結束。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做到既關注學生學到了什麼,又關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還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爲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一下幾點:

1、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雖結束興趣還存在。

2、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繫與綜合,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着實質性的聯繫。例如,在教30+4=?時,我是讓學生先自己摸索解題方法,感悟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的異同——數的組成,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透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3、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小猴愛吃桃的情景,力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4、提供探索與交流時間和空間。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於多少”這個問題後,讓學生討論,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總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繫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的生活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核心提示: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爲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

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爲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列出的算式纔有退位減和不退位減,讓學生說說哪幾題算起來很容易,算一算,爲什麼另外幾題算起來比較難,得出個位不夠減,是退位減法,不僅揭示了課題,而且複習了不退位減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區別,知道了退位減法的難點,爲什麼不容易算,因爲個位不夠減.

在30-7=計算過程中學生有下面幾種算法:(1)利用數的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讓學生透過觀察擺出的小棒再寫出算式的方法教學,,並說出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到黑板講解,我在講評加強理解,鞏固算法會更好。3)利用計數器演示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一當十,加強理解,(4)豎式計算,對於數位的理解,孩子們可以說都會,整十數減一位數。

有了第一道題的鋪墊我讓學生嘗試25-8這道題,幾分鐘過去,我巡視了全班獨立學習的情況後,回到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醒目地寫下兩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個算式,在我們同學中爲什麼會得出這樣兩個不同的結果?你認爲哪個對?請同桌學生討論:看看這兩種計算結果的正誤,對的要說出,錯的要找出錯因。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如果遇到個位數字不夠減時該怎麼算?孩子們都認爲25-8=17是正確,第二種出現了這樣的結果甚至學生當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居然倒過來減,對於減法的意義理解不夠。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後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羣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好像是在“節日”中度過,時時閃爍着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的真實性是教學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樂的節日》輕快的歌聲引入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接着圍繞“裝扮我們的教室,過快樂的六一”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探究性、活動化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形狀的規律,顏色的規律,掌聲的規律,小朋友自己上臺排隊的規律。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繫生活,感悟規律的美

從剛開始出現的幾幅彩旗圖,讓學生選擇哪條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時,學生就對規律的美有所體驗了,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營造出規律的美的感受。最後,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美麗的規律。並讓學生舉例子,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有趣的圖形拼組這一教學內容,我們主要從認識圖形的特點,從對圖形的鞏固認知到練習,每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認知連洗到動手操作練習,每一個環節深深地吸引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也很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讓生加強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讓同學們在遊戲的過程中探索圖形的特徵,透過魔術袋讓生透過摸一摸,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充分感知圖形的特點,進一步鞏固了學習內容,透過幾個環節的遊戲設計,A生能夠很快的掌握學習內容,對於該組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過低,應該在知識內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訓練的強度和難度,B生的目標內容正適合該組同學的認知特點,所以在最後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並A生剪一剪,BC生動手貼一貼的形式,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鍛鍊,並鞏固了對圖形的認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圖形帶給同學們的驚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課堂教學效果較爲明顯。

透過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對學生兼顧不過來,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A生帶動BC生,這樣A組的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其他孩子的學習也能夠提高,今後應該在課堂中加強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纔會的到不斷的提高。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整十數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爲了將其教學目的落到實處,教學本節課時要力爭做到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複”相連,這是由傳統數學教學上的缺陷造成的。計算的知識是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本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使計算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與習慣,促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識。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課程標準認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這一過程中,應該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腦觀察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還需要組織好練習。因此,本課的練習設計要注意這樣幾點:a.講究練習的形式;b.多進行口頭練習;c.突出難點,講究實效。 總之,我感覺這節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教師輕鬆,學生愉快,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跳繩》是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減法(二)第63頁——64頁的內容。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爲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家知識的含義,主動構築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

課前我設計一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一道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豎式的練習,讓學生回顧兩位數減法的計算和豎式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醒學生在列豎式計算的注意點,也是爲這節課後面的學習做好輔墊。使學生能從舊知順利遷移到新知。所以在本節課的新知識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用豎式計算時,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正確的用豎式計算。

我在展示完課本情境中的跳繩產生的數據後,讓學生找完數學資訊並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時,有強調學生能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這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教材第一次向學生明確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節課中,學生的估計意識較差,讓他們估計時很多學生直接就把得數算出來了,或者只會說出等於十幾或二十幾,讓他說是怎麼想的,根本就說不來。這時教師沒有放任不管,而是將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給了他們,讓學生明白了什麼是估計,提高了學生估算意識。

但本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是在複習時,時間用了比較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進度;二是在讓學生討論算法時,沒有充分發揮好引導的作用,討論效果不理想,流於形式;三是學生彙報豎式的計算過程時,爲了趕時間講解得不是很透徹,沒有突出本課的重點。四是我們的估算就是爲了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而本節課在計算完62-48的準確得數後沒有回到估算驗證計算的結果,這樣學生對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認爲估算是可有可無的了。五是對本課的難點100-48這種連續退位的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介紹的也不是很透徹,可能還有很多學生做不來。六是課堂語言不夠精練,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太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整個課堂學習效率不高。

我在今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到一些細節的東西,避免出現類似錯誤。要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今天我教學第四單元中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這節課教學重點是鞏固百以內數的認識,明白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算理,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提升學生對百以內數的感知,應用百以內數組成學習簡單的加法,也以今後進一步學習百以內數加減法打下基礎。

這節課教材要求運用百以內數的組成去學習,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感覺不到它和今後要學習的百以內數的加減法有什麼差異,因此也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是在教學時才領悟到的。

在《百以內數的認識》中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和《百以內數的加減法》中〈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我認爲它們的差異是,前者與實際聯繫更密切,後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學上,前者要更多地聯繫實際,即數與形要緊密結合,要將抽象的數還原於形。

如32-2= ,要求學生用小棒解釋,3捆零2根減去2根,剩下3捆,即3個十2個一減去2個一,等於3個十。並能脫離小棒解釋,讓學生對百以內數的認識慢慢清晰起來。這樣教學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完成“百數表”,然後從“百數表”裏尋找規律,透過整理,觀察,對比之後,複習數數,寫數,有使學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在表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規律,這一整理活動,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從認數中獲得知識,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100以內數之間的內在聯繫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課前我讓學生預習38頁,進行讀、思、劃,對課本進行補白,完成例題及“做一做”的練習。

教學中,讓學生給十位、個位是3的數塗上不同的顏色,不僅使學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內各數的排列順序,而且深化了對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規律的好奇心。

接下來再完整地分析數目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小到大……讓他們去看、去想、去討論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來發現這些已知數的規律和排列順序,調動起全體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並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如在數目表中找數。提問:與90相鄰的兩個數分別是多少?從7數到12數了多少個數等題。給學生開闊學習思路,教給學習方法。

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能主動與小組成員一起思考討論問題,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進一步培養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爲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基於這兩部分內容比較接近,固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爲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匯入環節。我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花槽中,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說紅花,一部分說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着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說:“你們知道老師爲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說:“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爲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把卡通人物聰聰和明明引入課堂,並貫穿於整個教學全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着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透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現代交通運輸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乘車是他們與交通運輸發生的最經常的聯繫,因此,課程把這部分內容單列標題,進行比較詳細的講述。這是本課的教學要點。本課由兩部分組成l)學習乘公共汽車;(2)學習乘輪船和火車。課文以一個小學生能夠獨立乘車爲標準,從看簡單的交通圖、看站牌、上車後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講述了乘公汽車的常識。關於乘輪船和火車的內容,課文采取了略寫的方式,用了四幅圖,把乘輪船和火車時應注意的、帶有共同性的問題表達了出來。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爲基礎,以情境教學爲手段,透過合作、探究與自主建構,實現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應該說,乘車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但在長途旅行時,大多數小學生都是在父母的帶領下乘車乘船。如何獨自乘車或乘船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所以我先讓他們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展示自己體驗、探究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歸納講述。對於學生沒有考慮到的,我適當的用小故事和課件加以引導,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學會乘車和乘船,並獲得成功的喜悅。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兩點反思:

首先,學生透過獨立思考,用估算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並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估算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最恰當的算法,應該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分析、辨別,找出的方法。教師在這裏沒有直接指出該用哪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在體驗、比較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規律,讓學生從剛開始的反對到最後達成共識, 表現出教師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的尊重,表現了教師對延遲評價的合理運用。以及對於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充分體現。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兩位數退位減法是個本單元教學的難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教學時,我注重採用去圖書館讀書的完整情境,體現數學同日常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學得有趣,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同時,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都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的討論,並引導學生耐心傾聽、提出問題,協助學生從單項交流邁向多項交流,同時擦出新的交流火花。而且能夠注重學生的收穫,但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利用積極的評價手段,使不同的學生都能透過適合其思維特點的途徑展示自己,發展自己。讓學生成爲創設情境的一分子,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與注意,進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慾望。

我注重語言習慣的培養。繼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限制提問範圍,因爲要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單只是讓學生面對情境提出問題,更深入的是在活動中進行質疑、交流,如此限制提問範圍,避免偏離主題的現象,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保證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的前提是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即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應該有獨立思考意識。“誰能再講一講,請你的合作伙伴再給小朋友們講一講好嗎”,這樣邀請其他同學重複方法的過程,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同時使他們的見解能夠被班內更多的成員理解並表述出來。教師提出的問題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基礎之上,也在對學生提問題。提出“爲什麼十位上從3變成了2”,而這正是退位減法的關鍵,此時此刻它已經變成學生內心渴望解決的一個問題,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教師從彙報開始多次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學生之間就很容易公開、真誠地對他人表達欣賞之情。正確的評價不僅使學生相互之間更加親密,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更使相互間感到合作愉快。多樣化的算法還需要合理優化,優化的實踐者應該是學生,優化的過程也應該是有學生自身特色。

在練習的過程中,每種書開啟後是不同的練習題,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完成練習既新鮮又興奮還很認真。這樣安排讓小小圖書館的主情境更加完整。最後讓學生透過反思自己和同伴學習的情況,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和分享學習的樂趣。

但是,在教學當中,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將不同方法進行梳理、歸類,這將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小括號》教學反思小括號以前是二年級下冊的知識,現在新教材改編在一年級下冊,在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以及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現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教材編排是用連續減去兩次星星,我覺得可能用在購物的場景會比較好。貼近生活實際,且也學了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明媽媽做飯時發現沒醬油了,給小明10元錢,買一瓶5元的醬油,剩下的錢可以給小明3元買冰激凌,最後剩下的錢是多少元?學生很興奮地去買東西,算錢。

大部分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導,去商店買東西一般是怎麼付錢的呢?冰激凌和醬油是在同一個店裏面買的。售貨員是怎樣找錢的呢?很快就有學生說,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錢,售貨員纔好找錢給我們。於是大家都說一共是要8元呢,這個8元是怎麼來的呢?題目沒有直接給出,是用3+5合起來的。那能不能用一個算是表示呢?於是就有矛盾10-5+3,這樣列式是先算什麼?而題目是要先算3+5,怎麼辦好?順勢就引出小括號,從而學生明白小括號是用來改變運算順序的。

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小括號,所以我又適當增加了買其他東西的場景,練習的時候就用書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吃東西場景。在練習的時候,強調爲什麼要用小括號,要先算什麼,加以鞏固。這當中學生也知道了小括號和我們前面學習的+,-一樣,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義。最後我還把括號比作老奶奶,過馬路的時候讓老奶奶先走,學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記憶住了有括號先算括號裏的。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本單元是在學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本單元不僅僅是學習計算的方法和技能,還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運算的含義,發展數感,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教材設計了“套圈遊戲”“乘船”“乘車”“今天我當家”四個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透過這些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注重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注重學生估算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今天我想就“估算”進行反思:

第一、在“創設情境”時,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務,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也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第二、課堂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中會出現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導學生透過計算來驗證估算的結果是否正確,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學。如“套圈遊戲”中,創設情境:淘氣與笑笑都非常喜歡套圈,最近他倆進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並把成績記錄下來了,請同學們看看統計表,淘氣能贏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氣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學生思考)師: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學生小組交流)能把你的估計方法說給全班同學聽嗎?(全班交流)生1:我發現淘氣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績低,其他兩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認爲淘氣能贏。生2:淘氣兩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贏。生3:第一次淘氣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氣多1分,他們就一樣多了,而第三次淘氣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認爲淘氣贏了。……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估計,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到底是誰贏了呢?我們來算一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