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學問君 人氣:2.09W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庫中的瑰寶,堪稱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應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下面是一篇研究如何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論文,歡迎閱讀。

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一、反覆誦讀

古詩詞節奏鮮明、音韻鏗鏘,讀起來別有一番韻味。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古詩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深情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

(一)讀準字音。讀,講究字正腔圓,字正則音正,腔圓則韻足。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例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學生大聲讀詩,把詩中的“渭、浥”兩個生字和“朝、舍、更”三個多音字的字音讀正確,做到聲音洪亮飽滿。

(二)讀出節奏。古詩詞形式整齊、節奏鮮明,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就能讀得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教師可以示範讀,指出詩句中停頓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告訴學生讀出節奏的方法,即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讀的時候注意做到“聲斷氣相連”;或者採用師生“前四後三輪換讀”的方法,讀出古詩的節奏。

(三)讀出韻律。古詩詞講究押韻、平仄等,可以採用平長仄短的讀法,把詩的韻律讀出來。例如朗讀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教師先進行範讀,讓學生注意傾聽,看看哪些字是輕讀,哪些字是重讀,輕讀的字是第幾聲,重讀的字是第幾聲。要讓學生明白現在一、二聲的字相當於古代平聲字,要讀得輕而緩;三、四聲的字相當於古代仄聲字,要讀得重而急。這就是平長仄短的`讀詩方法。另外,詩中押韻的字叫韻腳,“漫、幹、安”三個字就是詩的韻腳。讀韻腳時可以比其他的字讀得略重一些,聲音延長的時間略長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長字音,應根據需要來把握重音或者拉長音的分寸。

二、揣摩詩意

在傳統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採用“串講”方式釋義。這種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實、逐句理解,但過於單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應從整體把握,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領悟詩意。

(一)自主揣摩。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古詩詞的意思。例如教學《泊船瓜洲》,可以讓學生透過藉助註釋、查找工具書、聯繫上下文領悟詩義,看插圖想象詩句的意思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和體驗,比教師用“串講”的方式品詞析句更加有效。

(二)互動探究。當學生大致瞭解了詩意後,教師要引導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在學習《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教師拋出問題:“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字替換詩中的‘綠’字?”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積極展開交流。有的說用“到”字,有的說用“滿”字,有的說用“入”字,有的說用“過”字,還有的說用“舞”字……最後發現不管用哪個字替換都沒有“綠”字用得好。因爲“綠”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動態感,把春風寫得活靈活現,生動表現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舉象入境

古詩詞的意境是由一個意象或多個意象形成的藝術境界。朱光潛先生說:“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着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教師要想方設法把詩歌的意象開啟來,讓學生見到意象,進而領悟詩情。例如執教《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教師可以抓住“雨、柳、酒”三個意象進行教學。“雨”是送別詩常用的一個意象,表現悲傷的感情。詩的一二句描繪了一幅雨後美景圖: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與陽關以西的荒無人煙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傷感。“柳”是一個特殊的意象,從《詩經》“惜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就有了借柳寄託離愁別緒的開端。“柳”者,“留”也,“柳”“留”諧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酒”這個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詩詞中常用的,借酒寄別情、消離愁,酒可謂送別的絕佳媒介。《雨霖鈴》中“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讓人深感離別悽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利用多媒體播放抒發離愁別緒的樂曲,出示雨後美景、折柳相送、勸酒話別、荒蕪陽關等圖片,讓學生步入離別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古詩詞教學中的拓展,表現出讀的拓展和寫的拓展。一節課只讀一首詩是不夠的,以一詩帶多詩已經成爲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一是讀詩人的其他作品,加深對詩人思想性格的瞭解,把握詩人的寫作風格。比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淚”的意象連結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分析詩人面對國破家亡時的悲憤流淚和聽聞收復失地時的喜悅之淚,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二是讀相同主題的作品。例如,學習了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拓展學習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青門柳》等一類描寫送別的詩,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寫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執教《贈汪倫》時,結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引導學生寫出朋友間依依惜別時的心境。或者讓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將原詩改編成故事、抒情散文甚至是現代詩歌。透過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