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學問君 人氣:1.43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透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爲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透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透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透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爲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爲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透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爲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爲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爲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爲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爲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爲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爲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透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資訊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爲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爲良好。在匯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匯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複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佈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透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爲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蒐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透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資訊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透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範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透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瞭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爲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鍊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透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着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透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係,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繫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繫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透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透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透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透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透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 教學程序

(一)匯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裏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透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透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爲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爲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透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禦》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爲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岩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後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以及地質災害的防禦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於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爲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瞭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禦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和造成的危害作爲教學的重點.透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着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繫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爲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繫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誌、互聯網上獲得有關資料、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後進行教學。但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透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禦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瞭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爲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頻——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後的視頻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爲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佈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着匯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瞭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實例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繫,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爲,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着力透過現實生活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組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着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透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繫,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透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爲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透過幫助和支援,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爲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着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透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透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透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透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着“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裏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匯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爲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透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透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爲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透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爲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極地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爲暖流,西岸爲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透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爲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資訊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着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爲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爲低,凸低爲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