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合集9篇

學問君 人氣:4.9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合集9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後關於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後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佈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瞭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瞭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透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透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爲: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我將採用圖片匯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着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繫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透過看書自學後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繫,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麼有哪些因素在影響着農業的佈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透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佈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氣候】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後,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於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爲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後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並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溼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透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爲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爲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爲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後總結】由於人爲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於一個較爲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於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後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爲作業,學生完成後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禦》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爲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岩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後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以及地質災害的防禦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於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爲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瞭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禦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和造成的危害作爲教學的重點.透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着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繫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爲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繫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誌、互聯網上獲得有關資料、資訊,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於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後進行教學。但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透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佈、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禦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瞭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爲匯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頻——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後的視頻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爲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佈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着匯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瞭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實例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繫,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爲,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着力透過現實生活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爲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繫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佈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透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佈、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瞭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併爲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佈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啓迪學生思維爲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爲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爲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爲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爲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爲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爲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爲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資訊加工成動態資訊,化抽象爲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爲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裏?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佈,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佈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佈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佈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佈圖,或黑板上繪製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爲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佈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範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爲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佈?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佈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佈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佈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範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爲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爲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自然資源分佈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佈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教材的着眼點是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本節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透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讓學生透過聯繫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網點佈局和發展的影響,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學生參與城市交通佈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培養學生透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二.說教法:

透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透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透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商業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對比山區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得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分佈的特點及其原因。

三、說學法:

學生透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透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並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透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爲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的知識。再透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透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也是透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透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網點密度,對商業網點位置,對集鎮發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

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二、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1.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3.對集鎮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定、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定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組。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繫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資訊,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透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透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捨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係爲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繫、旅遊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佈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爲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

(2)、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透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採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資訊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資訊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於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透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複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爲手段,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覈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範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覈。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佔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佔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佔60%(既考覈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於對理論應用的考覈)。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爲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鍊的積極性。

3, 今後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爲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爲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組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着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透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繫,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透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爲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透過幫助和支援,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爲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着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透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透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透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透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着“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裏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匯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爲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透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透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爲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透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爲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極地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爲暖流,西岸爲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透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爲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資訊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着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爲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爲低,凸低爲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爲四個部分。

一、 說教材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 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第八課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①透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透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 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 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說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 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透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 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透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說學法指導

1. 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像,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 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匯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看完後,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一)鋒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透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二)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透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完成表1內容)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擡升情況如何?

②何爲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天氣實例

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

五、練習與活動(略)

六、作業

七、課堂小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啓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透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繫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匯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爲什麼呢? 暗示學生透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