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八篇

學問君 人氣:2.4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八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爲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爲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透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資訊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爲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爲良好。在匯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匯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複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佈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透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爲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蒐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透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資訊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透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範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透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瞭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爲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鍊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透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着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透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係,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繫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衆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繫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透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繫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爲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爲易,變抽象爲具體。透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繫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定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匯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爲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纔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爲: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爲,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定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爲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組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着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透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繫,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透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爲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透過幫助和支援,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爲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着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透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透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透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透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着“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裏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匯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爲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透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透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爲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透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爲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極地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爲暖流,西岸爲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透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爲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資訊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着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爲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爲低,凸低爲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爲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爲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爲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資訊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透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透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着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爲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爲例,重點透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爲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裏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衆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爲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啓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透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透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匯入新課:透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透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透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繫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透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透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透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着,透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佈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佈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透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爲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透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透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透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爲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爲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透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爲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爲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爲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爲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爲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瞭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採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彙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後,在課後,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透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透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爲主,讓學生髮現問題。

b.基於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後,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侷限於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瞭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透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着重培養大家對於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繫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