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錦集9篇

學問君 人氣:2.34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錦集9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爲基本理念,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就要有新的改變。現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爲例,談一談我對此內容的設計與構想。

一、說課標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爲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於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啓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於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透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後果、分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採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透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難點: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後果及治理措施。

三、 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採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並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資訊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1、 大家都看到了,在匯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頻資料作爲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 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於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頻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透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爲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後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污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資訊,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絡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2)充分利用課件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數據、視頻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3)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並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爲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並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後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昇華。

五、 說教學效果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對象轉變成爲資訊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爲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資訊加工成圖、色、形、聲並茂的動態資訊,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透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佈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還有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啓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於同學全面思考自行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瞭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找、蒐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地調查或藉助於圖書館、網絡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啓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繫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資訊,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透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並分析自行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麼?

答:自行車

城市裏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污染,並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後於機動化發展進程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定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車和行人過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自行車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麼我們怎麼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峯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污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麼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自行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自行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纔可能成爲加劇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

那麼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定先進的隔音設施

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自行車過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車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是造成空氣污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麼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自行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並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繫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全冊書的最後一節,是本書的總結和昇華。這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中國爲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本章也是對模組一與模組二的總結。透過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係的意識,爲“城鄉規劃”、“旅遊”“環境保護”等選修模組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

1. 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及其實施的基本途徑;理解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

2.過程與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理解我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採取的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係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對以後的發展,更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我國現存的一些問題,協調人地關係,向着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二、說教法:

結合中國國情,利用數據、圖片,文字等資料舉例說明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透過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比較,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用視頻資料引入,用幻燈片的形式把我國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案例資料展示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三、說學法:

透過案例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參與到討論、分析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說明在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使學生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狀況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

透過列表比較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爲提倡循環經濟提供更有效地依據。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用觸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匯入新課,引出人類已經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危機。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國家,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更加嚴重。既然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瞭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爲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麼,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

2.新課講授:首先,透過三則補充材料的案例和課本上的內容分別說明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環境危機方面的問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接着透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的過渡引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上,主要透過其中一種主要途徑-循環經濟的講解,特別是對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具體分析,總結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透過完成課本上最後一個活動題對本節內容進行深化。

3.總結本課內容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繫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衆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繫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透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繫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爲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爲易,變抽象爲具體。透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繫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定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匯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爲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纔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爲: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爲,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定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爲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活動,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誌是什麼,知道怎樣鑑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並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麼樣的食品纔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爲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爲“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⑵識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誌。

綠色食品標誌:

⑶說說“綠色食品”標誌的含義

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爲綠色,象徵着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爲正圓形,意爲保護。

⑷“綠色食品”標誌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爲綠色,底色爲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爲白色,底色爲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爲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瞭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⑴判斷是否是綠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後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彙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瞭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麼樣的人羣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麼做?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爲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透過研究、探討,瞭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爲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麪等,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食品?爲什麼?希望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瞭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瞭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採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彙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後,在課後,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透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透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爲主,讓學生髮現問題。

b.基於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後,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侷限於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瞭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透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着重培養大家對於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教科書《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爲四個部分。

一、 說教材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 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第八課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①透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透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 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 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說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 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透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 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透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說學法指導

1. 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像,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 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匯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看完後,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一)鋒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透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二)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透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完成表1內容)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擡升情況如何?

②何爲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天氣實例

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

五、練習與活動(略)

六、作業

七、課堂小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該節主要分爲兩部分:人口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對於這兩部分教材的處理很簡單,課標要求爲:根據資料說出人口分佈的特點;而考試對於特點這方面也較重視,在本章的內容中這節算次重點,是基於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的基礎上講訴的,進而結合教材和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口遷移的內涵,能夠根據有關資料說出國際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夠分析一地人口遷移的原因,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透過圖表的展示總結歸納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索取所需資訊的能力;

透過活動探究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理論聯繫實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對移民產生歧視,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遷移分佈的特點

人口遷移分佈的特點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活動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體

課本圖1.8,人口分佈的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1、利用圖表歷史知識分析解釋,提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結合社會潮流引入課題,吸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帶着問題去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設計

同學們最近幾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東南部城市遷移,同時許許多多的外國公民在我國定居,又有許多我國公民定居外國,人口遷移現象從古至今一直不曾間斷,爲什麼會不斷的有人口遷移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口的遷移一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八頁。

◆設計意圖:結合社會現象進行匯入,吸引學生興趣,進行學習。

2、練習設計

(分析)思考:請同學們說出下列人口遷移分別屬於哪一類?

A.15世紀扳賣非洲黑人奴隸

B.王工程師因工作需要從前黃調往馬杭

C.三峽工程大移民

◆設計意圖:利用習題,知識遷移鞏固活學活用,深入理解知識。

3、總結設計

透過前三個階段的分析總結我國人口遷移現象。

人口遷移的階段


人口遷移的特點


人口遷移方向


人口遷移的原因


歷史上的人口遷移



由北向南


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我國的人口遷移


規模小,頻率低



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影響,有計劃有組織進行


8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遷移


流動人口增加


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務工、經商、學習、培訓


五、說板書設計

人口的空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