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學問君 人氣:3.12W

一、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社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關於我市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2005 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後,我市社區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在體制創新、社區整合、社區自治、完善社區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詳和的新型社區。

1 、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完成了街道、社區整合。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地緣關係、資源配置、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市轄三區開展了街道、社區撤併整合工作。鏡湖區原有 14個街道整合爲 11個街道, 97個社區整合爲 56個社區;鳩江區原有 22個社區整合爲 14個社區;弋江區原有 27個社區整合爲 21個社區。透過整合,實現了社區規模相對合理、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科學。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弋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 2006年 7月 1日,南瑞街道辦事處正式撤銷,南瑞三個社區居委會直接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開展工作。撤辦之後社區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方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強化社區自治。 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普遍推行。 目前,市轄三區基本上實現了由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如鏡湖區, 11個街道 56個社區全部採取直選方式進行了選舉,共登記選民 311804名,參加正式選舉投票的有 235893名,參選率達 75.64%。直接選舉強化了居民自治和參與意識,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議行分設”穩步推進。社區“議行分設”試點不斷擴大,鏡湖區在西洋里社區首家試點基礎上,又選擇了 5個居民自治意識較強的社區進行“議行分設”試點;弋江區也在荷夏園、錦申園、李巷、西利民、興隆街、沐春園等 6個社區實施“議行分設”。“決策議事層”和“執行層”的分離,推動了社居委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當好羣衆代言人,切實爲民服務,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親合力。

3 、加大社區建設投入。 加大財政支援力度。 市政府每年設立 200-300萬元的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社區辦公經費由每年 1萬元調整到每年 2-3萬元,納入年初區財政預算。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透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考覈評議,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區工作者管理機制。大幅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達到社居委主任每月 850元、副主任 750元、一般社區工作者 650元的標準,併爲其辦理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市轄三區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均達到 300m2 以上,鳩江區甚至有 8個社區用房達 1000 m2 以上,佔 57%;有 5個社區用房達 500 m2 以上,佔 36%;並做到統一懸掛社區標識、統一主外牆立面、統一功能佈局、統一資料上牆。還配備了電話、電視、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辦公設備,社區辦公軟硬件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區服務功能。 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功能,以“六進社區”活動爲抓手,全力打造社區服務平臺,創新社區服務手段,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體系。文化進社區。如鏡湖區,深入持久地開展“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組織社區巡迴演出 250餘場次,舉辦以“和諧的鏡湖”爲主題的大型彩車巡遊活動,深受居民的好評。衛生進社區。各區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網點建設,爲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價廉、質優、人性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如鳩江區將四褐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風鳴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立爲惠民門診,爲符合條件的惠民對象減免部分費用,改善了民生。警務進社區。各區以“零發案社區”、“平安社區”等羣衆性創建活動爲切入點,建立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治安巡邏“五位一體”治安管理機制,爲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教育進社區。鏡湖區構築了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分校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型單位、學校和樓院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保進社區。各區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積極開展就業推薦、諮詢、培訓服務。社會救助進社區。各區大力開展對優撫對象、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羣體的社會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務。如弋江區在弋江橋街道和南瑞社區設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類施保”的低保戶及突發性事件的困難居民發放物資救助。

5 、健全社會組織體系。 優化社區黨組織設定。 隨着黨政機關和區境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下崗失業人員黨組織關係轉入社區,社區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最多的達 330多名,最少的也有 50多名。各區、街道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定,在黨員人數較多的社區建立黨委或黨總支,下設黨支部,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道的三級組織網絡,成爲黨在城市基層嚴密的“組織網”和有效的“工作網”。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積極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居委會主任、社區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大力開展“五個好”先進黨組織、“社區示範黨組織”創建工作和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我市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 一方面,個別區及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不夠重視,在社區的管理、監督、引導、服務、支援、共建上存在“缺位”現象;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氛圍尚不濃厚。 二是 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越發明顯。 社區 居委會該乾的事沒有幹,不該乾的事幹了一籮筐,社區工作者整天忙於經濟普查、房屋普查、大拆違、門牌編碼、土地估價等全市性工作,疲於應付門類繁多的各類創建考評,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爲居民服務。三是社區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不夠,服務層次不高,不能適應羣衆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推動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社區作爲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石,是各級政府的“聚力點”、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級各部門應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爲根本出發點,以推動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爲主線,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做到“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羣衆得實惠”,促進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1 、強化社區工作領導,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援、羣衆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社區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在社區規劃、政策措施、考覈獎懲、輿論宣傳等方面的領導。完善考覈目標體系,把社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區以及市直相關職能單位的目標管理考覈;區政府要以社區建設爲重點,加大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的考覈。建立市直部門聯繫社區制度,與社區共建幫扶對子,幫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和諧社區建設。

2 、完善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社區管理體制創新。 街道辦事處作爲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我國已經存在和執行了半個世紀,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傳統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單位體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動搖,其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性事務,街道辦事處“塊管不到邊,條管不到底”,反而束縛着社區服務和自治功能的發揮。撤銷街道辦事處順應了 “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趨向,是推動基層政治民主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的實踐來看,成效是明顯的,實現了平穩過渡,既減少了管理層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執行成本。下一步要紮實完善試點工作,以制度建設爲突破口, 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全部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將原屬於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性、羣衆性工作全部移交給社區,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無街道辦事處層級的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監督機制,以及社居委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面,將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