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幼升小的心理素質教育

學問君 人氣:1.49W

幼兒升小學的心理應該要怎麼進行教育呢?幼升小的心理素質教育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幼升小的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培養有哪些?

a自理能力

專家表示,現在的孩子大多被幾個大人包圍,許多行爲表現其實是因爲從小缺乏自理的能力。

“有家長反映,孩子不自信,見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是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專家解析說,人類的自我價值,是透過自己的付出對周圍環境做出改變來實現的,這也包括照顧自己、幫家裏完成家務以及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些對大人來說很簡單的事,對於年幼的孩子卻更重要,他需要透過這些活動對自己的能力逐漸產生認識,認識到自己在世界上不僅僅是被人照顧,也可以去照顧別人。

孩子到了小學後,老師不會每次提醒他喝水、去洗手間,家長不可能每天提醒他帶好相關物品。這就需要孩子學會習慣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專家認爲,家長在家往往居高臨下地命令孩子,這會讓孩子不在意父母的勸告。“如果透過相關課程上實踐、故事、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自發感受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並且樂意去做,家長再及時配合,給孩子機會去實踐和犯錯,過渡的效果會非常好。”

b時間管理

小學生活從一年級起就很密集,除了一天的課,還有不少興趣活動,回到家要完成作業,要吃飯、洗澡,還要安排孩子自己放鬆玩樂的時間。因此,從下午放學後四五點到晚上九十點睡覺之間,要完成的事情非常多。孩子能否自覺自動地安排好?這取決於孩子是否對時間有正確的認識。

專家表示,以築心園的課程爲例,透過“時間餡餅”等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時間的長短,以及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在其他事情上用的時間過多,就會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時間,有效率地先完成必要任務,剩下的時間就能自由安排。”

同時,也建議家長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教孩子學會安排每天、每週、每月、每季度的時間表。透過這樣的循環訓練,進入小學後自然能進入狀態。

c專注力訓練

經常有小學一年級家長向老師反饋,說孩子學習不專注,一件事做一會兒又去做別的,總不在狀態;或者上課不專心,導致知識點沒聽到,作業沒記全,家長還要幫忙補……

“家長對孩子專注力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專家指出,一個習慣的養成,基本需要4周的時間。對於孩子來說,專注有兩種,一種是持續性的專注——做一件簡單的事,持續專注地做完;另一種是交替式專注——能從專注於一件事馬上切換到專注做下一件事,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很長時間。兩種都是專注力的表現。

在築心園,孩子可以透過聽覺、視覺以及社交時的專注力訓練提高課堂效率和社交能力。比如兩人聊天,訓練孩子專心致志地聽,並及時給反饋,而不是埋頭玩自己的。同時,訓練孩子放下手裏的事做另一件事時,不再想着之前的事,“這樣能幫助孩子在該上課時,心馬上回到課堂,而不是還在想着課間休息時的遊戲。”

d情緒感知

除了上述行爲上的能力準備,幼升小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受情緒影響。如果處理不好負面情緒,在學校裏非常令人擔心。

專家認爲,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情緒訓練,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怒哀樂。“尤其是憤怒和悲傷,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理解,自己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在知道自己現在處於什麼狀態時,不要求很快切換到歡喜,但可以試着讓自己停一停、想一想,再採取行動。這樣可以緩解許多激烈的行爲。”

比如和同學發生爭吵,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能夠知道先回顧一下自己的情緒,也感知一下對方的'情緒,當感受很強烈的時候,能停一停再行動,已經很了不起。在學校與人相處,在家與父母交流,就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1、“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莉安·伍爾夫透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都一起執行的,而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我們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是隻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

事實上,孩子長大以後,是用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在建設。

“所以,孩子早期的經驗對成長非常重要。當他們成人以後,他們是用孩提時代所獲得的東西爲根基,繼續去構建內心的成人世界。”朱永新說。

2、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當了小學生家長的媽媽發現,再美好的計劃都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兒。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位媽媽一直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自打一上學,孩子閱讀的時間被一點點地擠掉了,“又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又要保證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捨。”這位媽媽說。

這位媽媽的苦惱絕非個案。在巨大的應試壓力面前,如何平衡閱讀和學業,是擺在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

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爲零,只有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比較多。

“國外大量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越多,孩子可能會越笨。”朱永新說,重複的練習是孩子最討厭的事情,這隻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但是對孩子智慧的發展並無作用。

3、過早“觸電觸網”,會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即使是充分了解閱讀重要性的父母,仍然有很多困惑。

隨着科技的發展,新一代的家長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了這股電子閱讀的浪潮中。對此,朱永新認爲,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提供的內容太過絢麗動感,這對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有危害的。“對孩子專注力和寧靜的心態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過早‘觸電觸網’,會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會變得只會看不會想。”朱永新說。網絡上更吸引眼球的是資訊、廣告和娛樂的內容,人類的理解,特別是人類理性的洞察力,透過網絡是很難獲得的,智慧的內容在網絡上更是鳳毛麟角。人類思想的進化,從資訊到知識到智慧,就像一座金字塔,它是精神與智力逐步升級發展的過程。惟有透過書籍閱讀,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巔。

要讓每個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圖書。

幼升小,家長要在意孩子的“心理過渡”很多四五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愛向幼兒園園長和老師要求提早給孩子上一些識字、拼音、數學課,表現得異常焦慮。

然而,專家指出,從教育的系統性和規律性來說,小學一年級開始的學習屬於義務教育,一年級的教師培訓、教案設計纔開始出現識字、拼音、數字計算等能力,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教什麼,怎麼教,都有科學的一套方法。

“幼兒園的孩子不是不能教知識,但問題在於,幼兒園的老師未受過系統性的學科教育培訓,如果和將來一年級教的不一致,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困惑。”不少小學校長和小學教師表示,其實在三年級之前,學校都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多關注,小學低齡階段,更應該讓孩子儘快進入小學生的狀態,做好心理和情緒上的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順利從幼兒園環境過渡到小學環境。

專家認爲,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做的心理預備,主要是認識到新環境可能帶來的具體的不同。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提前到將來的小學訪問,讓孩子感知到幼兒園是鬆散的、玩樂的輕鬆環境,而小學有着嚴格的時間安排、課程安排,不能隨意走動。此外,小學課堂裏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不可能像幼兒園老師一樣給予個人單獨的關注,許多需求要靠自己爭取;而且,上課不留神,老師是不會重講知識點的。

這些能力都是孩子要面對的挑戰,實際上都是關於心理素質的教育,可以提前接受相關培訓,打通大腦的“通路”。當這些能力成爲習慣時,適應小學生活便不會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