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我身邊的好老師”主題徵文選登:三十五載育人路質樸紅燭亮山區

學問君 人氣:6.22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長的結尾。怎麼寫徵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身邊的好老師”主題徵文選登:三十五載育人路質樸紅燭亮山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身邊的好老師”主題徵文選登:三十五載育人路質樸紅燭亮山區

他是徽州師範學校恢復高考之後的首屆中專畢業生,在教學與教研之路上摸爬滾打了35個春秋;他主抓踐行的“選班學習、分層教學”教研課題引起了《人民教育》刊物記者的高度關注;他因身體原因,整個胃和十二腸被全部切除,卻又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病魔,始終活躍在教研一線……他就是休寧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吳啓瑜。

8月31日下午3時,休寧縣教育局一片繁忙,大家都在爲新學期開學做着最後的準備,作爲教研室主任的吳啓瑜老師顯得特別忙碌。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做什麼,都是一些份內事,只是多用了一點心而已。”記者得知,一個小時後,吳老師要參加一個教研會議。看到記者略顯無奈的表情,吳老師笑了,“我的經歷很簡單,不用一個小時就全說明白了。”

1954年,吳啓瑜出生在休寧縣萬安鎮霞塘村一個農民家庭。1973年,19歲的他高中畢業後輟學回家務農,憑着自己的聰明和好學成了村裏的拖拉機手。受當時國內大環境影響,升學無望的吳啓瑜並沒有丟下課本,而是把勞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花在溫習功課上。1977年因文革而中斷了十年的高考恢復了,吳啓瑜成了徽州師範學校恢復高考後的首屆畢業生。198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萬安小學任教。1986年,吳啓瑜憑着獨特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被選調到縣教育局從事教研工作,這一干又是26年。

有着山區教育經驗的吳啓瑜,深深地知道山區教育存在的問題。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學模式過於陳舊,因材施教無法開展等等。如何改變這些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對症下藥。那些年來,吳啓瑜的足跡幾乎走遍了全縣2150平方公里的土地:15所中學,32所中心小學,300多個教學點,還有數不勝數的家訪……他從不提前打招呼,每到一處,自己拿起板凳就去找班級聽課,下課後再逐個跟任課教師進行交流,對本節課精彩的地方他會大加讚揚,對不足之處他同樣也會毫不留情的指出來。除此之外,吳啓瑜還精心組織有關人員到各中小學進行教學調研,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全縣教育教學成績呈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可喜局面。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不但要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還要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當時沒有電腦,吳啓瑜就用刻鋼板的方式,總結包括自己在內的全縣許多優秀老師的教案和教學方法,印成小冊子分發到每個老師手中。“這些方法,不是要他們機械地模仿,而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大家的思維,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學校、自己班級特點的方法來。”

“休寧縣素有‘中國狀元之鄉’的美譽,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決不能有愧於先人,有愧於這樣的讚譽。”爲了使每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成果和樂趣,吳啓瑜一心撲在教研課題上。爲了設立一個課題,驗證一個課題,讓課題在教學實踐中出實效,那些年來,吳啓瑜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20xx年,吳啓瑜挑起了教研室主任的擔子。“白天事多,找的人也多,往往靜不下來,而晚上的時間是屬於我一個人的。”

“吳啓瑜主任是我們教育系統不可多得的優秀教研員,休寧的教育科研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可以說是離不開吳主任他那嘔心瀝血、廢寢忘食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甚至可以說是用他自己的生命健康而換來的。”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項根林動情地與筆者說道,“他滿腔熱情工作的狀態,可以用‘讓人心痛’來形容。教育科研方面的大小事情,可以說是從來不需要我們去過問的,什麼時候開展什麼工作、工作如何進行、把握尺度多大等,他心中自始自終有一個縝密的計劃表。在黃山市教育科研中,我們休寧的'教育科研更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如《農村中小學小班額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基於動態化的“走班學習”的分層教學實踐研究》、《同時異課》等課題,現已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認可,這些寶貴的教研成果現在已經在各地中小學加以推廣。這些課題可以說是填補了全市乃至全省教育科研的空白。”項局長停頓了幾秒,語氣深沉地繼續說道,“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吳啓瑜老師可以說是一個爲人師表、以身立教的道德楷模。他的這種人格魅力,值得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

由於長時間超負荷工作、長期的勞累加上無規律的飲食,吳啓瑜終於病倒了。

“20xx年6月的一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吳啓瑜準備回辦公室,當走到走廊中間的時候,突然一頭栽倒在地上,臉色蒼白、不省人事,身邊的同事趕緊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到醫院一檢查,大傢伙都急懵了,吳啓瑜被查出‘胃大面積潰瘍出血(胃7處出血)、十二指腸潰瘍’,急需手術治療,可縣醫院當時的醫療技術和設備條件根本就達不到手術要求。時間就是生命,急救車又一次載着吳主任一路呼嘯着駛向市人民醫院,經過近7個多小時的生死營救,吳啓瑜總算撿回了一條命。這次手術把胃部全部給切除了,本就虛弱的體質現在看上去也就更加顯得單薄消瘦。”縣教育工會主席凌五寶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現在還是心有餘悸。凌主席告訴筆者說:“讓人沒想到的是,3個月後新學期開學時,吳啓瑜又出現在了工作崗位上。整個人瘦了一圈,雖然臉色略顯蒼白,卻還是那麼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吳啓瑜有一隻茶杯,裏面裝的不是茶,而是熬好的麪湯、稀粥,有時也泡點豆粉,鮮奶。胃部切除後,吳啓瑜只能少吃多餐,爲了不影響工作,他只能把進食當喝茶了。“人家一日三餐,我要七八餐,上十餐,算是多吃多佔了。”吳啓瑜平日裏幽默、風趣,一臉微笑。可一到了工作的時候,立馬換了一個人,嚴謹,執著,忘我……“這些習慣是小時候養成的,現在想改也改不了了。”當同事勸他多休息、多注意身體時,吳啓瑜總說自己不礙事。20xx年4月,吳啓瑜再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檢查的結果是白蛋白過低,造成從腳到腹部都處於浮腫狀態。

這一次,醫生開出證明需要吳啓瑜休息三個月,不料他只休息了一個月,又像沒事人一樣工作了。“對學校來說,6月就相當於一年的年終,工作特別多,特別累,我在家裏呆不住呀。”教研室一共9個人,每個學期對學校、老師都要有一個評估,還有大量的檔案資料要歸檔、整理,光文字量就達到了6萬多,而且每名工作人員有自己的一個攤子,少了一個人,就得增加同事們的工作量,這是吳啓瑜最不願意看到的。

20xx年,由吳啓瑜牽頭實施的教研課題《選班學習、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人民教育》雜誌記者經過一週的走訪,採寫了介紹休寧教學經驗的長篇稿件《鄉村學校的“選班學習”實驗》,刊在《人民教育》11月刊上。目前,這一課題已經結題,並在該縣齊雲山中學、五城中學等學校進行了教學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吳啓瑜衆多的榮譽證書裏,記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20xx年之後,他就沒有一次市級表彰。“他把榮譽都讓給了同事,用來激勵大家更加努力工作,出更多更好的教研成果。”凌五寶主席見記者不解,這才道出其中的原由。

今年,在吳啓瑜的帶領下,教研室申報立項的《小班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同時異課》兩個教研課題也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首肯。透過多年的努力,休寧教育教學評估也從原來的居中位置一躍進入全市前列。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吳啓瑜老師今年58歲了,按他的話說,還有兩年時間就要退休了,趁着現在身體還行,還能繼續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就多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