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案

學問君 人氣:1.39W

藤野先生散文作者透過對留學日本生活時的回憶,以深切懷念之情,熱烈讚頌藤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的友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歡迎大家參考!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緋紅、標緻、落第、詰責、油光可鑑、深惡痛疾、抑揚頓挫”等詞語。

⑵瞭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⑴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⑵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錶達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脈,把握本文的敘述線索。

3、德育目標:

⑴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

⑵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爲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繫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思想感情豐富深刻。引導學生揣摩品讀重點句段,悉心體會作品的結構方法和富含濃郁感情的語言。

2、研討探究法:

散文回憶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學生活和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引導學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語、副詞的表意等,以求準確深入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要點〗

簡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引導誦讀,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透過研讀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憶及老師,三味書屋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壽鏡吾先生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醫專留學時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則如日後魯迅在回憶中所說的:“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那麼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眼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爲了更符合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爲,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着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裏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爲了戰鬥。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

2、時代背景:

⑴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經歷: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後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

1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並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

⑵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時間則是在離別藤野的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最初,“夢很美滿,預備畢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仙台醫專學醫時,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國人給魯迅以很大刺激,促進了他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喚醒國民靈魂。寫作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積極支援愛國青年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鬥爭,用戰鬥的文章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標示段序,並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⑴注音:

緋紅(fēi)蘆薈(huì)油光可鑑(jiàn)解剖(pōu)不遜(xùn)芋梗湯(yù ɡěnɡ)匿名(nì)詰責(jié)瞥(piē)爛熳(màn)深惡痛疾(wù)

⑵釋義:

緋紅:鮮紅。

詰責:質問並責備。

標緻:漂亮。文中是反語,用來諷刺。

油光可鑑:文中是說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掌故: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文中指學校裏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文中指考試不及格。

不遜:無禮。遜,謙遜。

託辭:藉口。

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深惡痛疾:厭惡、痛恨到極點。

2、學生情讀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敘述線索:

思考:

⑴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作者轉換了三個地點,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

⑵文章標題是對全文思想內容鮮明精練的概括。據此,你認爲課文是以什麼爲中心記敘的,敘述線索又是什麼?請結合文意談出自己的理解。

⑶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材料是圍繞什麼線索來組織的?

師生互動交流,探究文意。明確:

⑴“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我離開仙台之後”。

⑵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緣由,接着寫初到仙台受到優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⑵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醫專的職員的優待,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文章開頭寫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記得的“日暮裏”,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也是因爲這裏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對初到仙台受到優待非同尋常的理解,也是強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現;對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爲他能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最後,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爲實際行動。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採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2、學生根據閱讀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個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組織語句,選擇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學生積極思考,精彩發言。

教師引導、提示:

⑴特點鮮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的醫學教授。

⑵生活習慣角度:

生活儉樸。

⑶治學角度:

認真負責、治學嚴謹。

⑷對待學生角度:

熱情誠懇、循循善誘。

3、研討:

⑴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精神性格?

⑵“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麼感情?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⑴文中選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①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爲“我”改講義。“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這些表現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

②爲“我”改正解剖圖。體現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

③關心解剖實習。從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關心“我”的學習,一直惦記着“我”的解剖實習,“我”考試及格了,他很高興,如釋重負。

④向“我”瞭解中國女人裹腳。這件事表現了他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

⑵“我”對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懷念,體現在:

①裝訂收藏講義;

②懸掛先生照片;

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爲鬥爭的勇氣和力量。然後是因“狀況無聊”對沒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文章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藤野先生》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國偉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學過與本文同一出處的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宛()如驛()站教誨()

瞥()見畸()形詰()責

不遜()匿( )名

3、請寫出下列語句的描寫方法:

⑴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⑵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

⑶但是我還不服氣,回頭答應着,心裏卻想道:“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裏自然記得的。”()

⑷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參考答案〗

1、《朝花夕拾》、魯迅、周樹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wǎn yì huì piē jī jié xùn nì

3、⑴外貌描寫

⑵語言描寫

⑶心理描寫

⑷神態描寫

六、佈置作業(分發講義資料)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我是在夏末秋初進了協和女子大學的校門的,在大門前擡頭就看見書法家吳芝瑛女士寫的“協和女子大學校”的金字藍底花邊的匾額。走進二門,忽然看見長廊下開滿了長長的一大片猩紅的玫瑰花!這些玫瑰花第一次闖入了我的眼簾,從此我就一輩子愛上了這我認爲是豔冠羣芳又有風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開了我生命中最絢爛的一頁。

1919年,“五四”運動起來了,我因爲參加學生運動又開始寫些東西。1920年,協和女子大學同通州潞河大學和北京的協和大學合併成燕京大學,我們協和女子大學就改稱“燕大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