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社會轉型時期道德作用的變遷

學問君 人氣:1.9W

突出表現了人們的情感好惡與價值偏好的道德觀念,是我們這個變化最爲迅速,也是最令人關注的一道文化風景線:曾令人讚頌的道德美名,翻爲被人遺忘的陳跡;遭人白眼的行爲舉止,現在成了流行的。其間紛繁的思緒,矛盾的心態,彼此衝突的選擇,起伏跌宕,翻卷奔騰。這一切都顯示:我們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樣態隨之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一變化深刻而廣泛地改變了道德發揮作用的社會背景和機制,從而使道德的權威性與制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甚至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弱化。

社會轉型時期道德作用的變遷

一種制度的權威和有效性,當然首先體現在人們對它的敬畏與自覺服從上,如果令行而不能禁止,規則僅爲一紙具文,則其權威性顯然是出現了飄移——亦即弱化。道德是人類爲方便生活而設立的一種安排,倘若社會遵從這種安排,那麼這不僅是有一個有德的社會,而且也說明這一道德是有權威的,道德起到了範物規世的作用;而設若相反,結論當然也是明顯的。很不幸的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正是這種“設若相反”的情況。毋庸諱言,儘管我們的社會在不斷進步,也在迅猛,但社會道德的狀況和水準,卻差強人意,正如生態的日益嚴重一樣,社會的倫理生態,也潛伏着很大的危機。環顧四周,稍加觀察我們就不難發現,如今的人情澆薄,世風的惡化,是觸目驚心的;而假冒僞劣的泛濫,坑蒙拐騙的橫行,貪腐的猖獗,社會黑惡勢力的擡頭,也是駭人聽聞的;而對美德的嘲弄——如“良心多少錢一斤”——也可以說是聞所未聞的。對現如今社會上大量的“不德”現象,世面上怨嘆、譴責之聲不絕於耳,更有“道德滑坡”的憤憤之音。筆者以爲,這些“不德”或者說“失德”現象的相當規模和程度的存在,正折射了道德權威的某種式微,因爲它所包含的實際意義正是無視、乃至公然違抗道德的“安排”,正是道德律令被凌越、甚至是被踐踏。

當然,任何社會都會有不德的行爲舉止,現實世界不可能完美無瑕、人人皆爲堯舜般的聖人,但是一個社會到了有識之士疾呼“道德滑坡”,到了“高尚者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時,道德的權威性不能不說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的,道德的引導與約製作用,顯然出現了折扣。

道德權威爲什麼會出現這般式微呢?就的情形而論,似可從道德本身以及從社會形態的變遷來予以解讀。

道德是一種軟約束,因而道德的權威易受冒犯。在人類社會中,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價值規範,它是人類和諧生活的內在依據與外在支撐,它尋求的是人生的幸福和心靈的安頓,它寄意的是真善美的境界,它關注的是人性的提煉與昇華,對於着意於“詩意”般地存在的人而言,道德不啻是尋求生活意義的精神家園,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道德的實踐規約作用卻是弱勢和有限的。這是因爲,在形式上道德固然亦爲一種社會規範,對人際社會關係有其一定的調整作用,但它起作用的方式主要靠社會輿論的褒貶和勸說,依賴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覺,它不像有社會強力機構的支撐,有明細精確的條文,有具體而現實的處罰措施。因此,對於心地善良、對於良知萌發者,道德會起到巨大的鼓舞與鞭策作用,但對於頑劣不化者,除了言論上的譴責外,卻也無可奈何。這往白裏說也就是,作爲社會規範,法律必須遵守,因爲冒犯法律必蒙其羞,其後果嚴重,代價不菲;但對於道德,社會固然提倡,但服膺、遵行與否,則全在於個人的選擇,道德難以進行實際的干預,更不會迫人就範。事實上,不德的代價往往是低廉的,甚至是沒有代價的,這就深深埋下了它易被冒犯的危機。道德軟性規範的特質,決定了它對社會的作用是彈性的而非剛性的,道德權威來自於人們對它的信仰,服從來自於人們對它的自覺遵從;若沒有這種信仰和自覺的認同,則可棄之若敝履,“良心多少錢一斤”,正從反面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