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中西古代財富思想的分異與啓示

學問君 人氣:2.21W

論文關鍵詞:倫理財富思想 學理財富思想 思維方式 人性意識 現代轉換

試論中西古代財富思想的分異與啓示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權統治的政治基拙與儒學倫理思想的思想基礎上的,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是建立在法制與神權的政治基礎和民主理念與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礎上的。透過中西方古代倫理財富思想與學理財富思想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中西方古代在思維方式上,特別是在理論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人性意識方面有着明顯的分異,而這就是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之所以沒有形成較完備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因。面對這一尷尬,我們必須努力運用現代經濟研究方法,不斷創新思維,把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正義與道德價值訴諸當代中國現實載體中,加快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的現代轉換。

人類對財富的認識源於對自然與社會的實踐。然而,囿於社會歷史背景、經濟方式、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在認識財富、創造財富的實踐中也會形成不同特質的財富思想。中西方古代都有豐富的財富思想。“人們普遍有一種感覺,中國古典經濟思想越是往前追溯其成就就越明顯。很多在先秦出現的經濟思想,後世竟未予以發揚廣大。而古希臘的經濟思想卻“得以發展爲學說體系”,併成爲西方近代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體系的重要先導。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在經濟思想中都包含很濃的倫理因素,但是各自的後繼者卻走出兩條不同特色的道路。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中的倫理觀與政治思想緊密結合,並最終成爲政治倫理思想的附屬物,從而枯萎了其學理內涵。西方學者把古希臘的財富倫理思想在經濟板塊中不斷加以充實,超越了單純的人性善惡與義利之辯,形成了“以價值判斷爲主軸”的一種規範研究方法,豐富了財富思想中的學理成分。財富觀念與財富思想作爲人類經濟活動的產物,必然具有歷史繼承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沒有在中國形成而在西方形成,這與經濟思想(當然包含財富思想)的歷史繼承性有一定關係。所以,我們從“倫理財富觀”與“學理財富觀”上來定位中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的特質是有道理的。這個定位是依據它們形成的歷史背景基礎而構建起來的。

一、倫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關於財富等經濟思想肇始於奴隸制時代,但“中國奴隸制時代的經濟思想材料較少、較零散,而且表現得不夠明確”。因此,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主要反映在封建時代。在從先秦到清朝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時代中,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綿延流長,形成了以儒家倫理爲本位,以適應中國封建政治統治爲要求的倫理財富思想。

(一)封建皇權統治是倫理財富觀形成的政治基礎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從經濟的`角度論證了封建皇權統治的合理性。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強調獲取財富的正義性和使用財富的正當性,以義利觀爲標準來看待財富。在孔子看來,義處在社會價值體系中本體論的地位,它是一種具有獨立自主價值的存在,無需在道德之外去尋找其他存在的依據。“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此。”(《論語·里仁》)反映的就是這種思想。義作爲人的內在道德需要,在與其他需要(如利的需要)相比較中,被孔子視爲一種根本性的需要或第一性需要,具有被優先考量的地位,這就是“義以爲上”(《論語·陽貨》)、“義以爲質”(《論語·衛靈公》)。與義相比,利的需要是第二性的。所以,在倫理財富思想的視野中,當社會矛盾尖銳時,要以義爲重,反對利大於義;要以社會的大義爲重,反對個人利益大於社會利益。這種倫理財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推崇重農抑商政策和倫理至上主義,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在倫理財富觀那裏,道德與經濟始終頭足倒置,在它看來,經濟活動的最高價值不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財富的增長,而是實現社會道德的完善與和諧。這種以倫理道德爲核心的倫理財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推進社會變革的經濟力量的產生和壯大,有力維護了封建皇權統治。另外,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強調人們在經濟生活中,要尊崇誠實守信的交換原則、先公後私、博施濟衆的分配原則和節儉愛物的消費原則。這種主張有利於防止財富懸殊分化,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消除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維護社會穩定都起到一定的積極效果,從而對封建皇權的統治與社會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