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古代中西方經濟的差異及成因分析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新課程高中歷史課本對古代中國經濟的介紹比較多,而對古代西方經濟的敘述相形之下卻顯得單薄筆者希望透過比較古代中西方經濟的差異並分析其成因,能夠全面認識其經濟問題的規律性,同時瞭解中西經濟結構、政治體制以及文明的特點本文以漢代與同一時期的羅馬爲切入點進行比較。

關於古代中西方經濟的差異及成因分析的論文

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型農業大國,直到近代還保留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西漢前期,商品生產、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自給自足的經濟仍居於統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現是農業缺乏地區性的分工,糧食主要靠本地供應漢政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把商人置於受打擊、受排斥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漢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的。

這與羅馬的非自給自足的非穀物爲主的農業經濟結構不同公元前二世紀以後,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國家還是個人,各個生產部門都廣泛地使用奴隸,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羅馬成爲“以生產剩餘價值爲目的”的典型奴隸社會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農業出現了明顯的地區性分工,而且在奴隸主農莊中商品生產占主導地位羅馬“以生產剩餘價值爲目的”的奴隸社會就是在上述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漢代和羅馬在對待農業的態度上,相同點是都非常重視和提倡農業,鼓勵人民務農,把農業視爲立國之本、財富之源但是,漢代所提倡的農業,是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的農業,商品率低而羅馬共和國後期所倡導的農業,主要是中小型農莊,甚至包括大農場在內造成以上經濟政策差異的原因主要是:

一、地理環境的不同

按地理環境的重要因素——瀕海性來劃分,人類可分爲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

意大利半島是羅馬的發祥地和中心區半島插入地中海中部,把地中海分爲東西兩半,南端則透過西西里島與非洲隔海爲鄰那裏以山地與山前丘陵爲主,水系稠密,內部聯繫較爲便利,地理環境足夠讓意大利諸邦在鐵器時代仍舊維持相當長時間的小國寡民的情形這種地理環境爲羅馬提供了方便的海上交通及對外擴張、貿易的舞臺此外,加上諸種複雜因素的影響,遂使羅馬具有古代世界最發達的商品生產、商品經濟。

中國位於歐亞非大地塊的東緣,西邊有一系列巨大的山脈與沙漠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其與西方文明隔開加上東南部面臨浩瀚的太平洋,這雖不是面徒四壁的全封閉環境,但卻是網開一面的準封閉形勢這裏河流衆多,中華文明就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中華民族基本以農業爲生,土地是財富的基礎,所以中國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二、政治形態不同

羅馬是在城邦制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所有城邦公民,無論什麼階層,在政治上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而漢代的'農民在專制皇權統治之下根本沒有參政的權力和機會,國家一切重大事務都掌握在以皇帝爲首的官僚機構手中,他們對國家事務的關心遠不如羅馬公民羅馬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無不依賴公民。

中國政治“家國同構”,政治國家與家族社會的建構基本一致,兩者共同維護着君主制統治君有制或國有制經濟制度注重保障的是皇帝和少數貴族及國家的權益,基本漠視一般私人意義上的利益要求,乃至壓抑人的個性發展和權利要求在君主專制政體下,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將農民固着在土地上,不僅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三、文化的差異

羅馬文化與古希臘文化一脈相承,是希臘文化的分支除繼承希臘文化外,它還接受了西亞和埃及所給予的一切羅馬人無論在物質生活還是在精神生活上都十分務實,一切從現實出發,一切爲現實所用帝國建立前,羅馬沒有多少自己的文化羅馬人崇尚的是武功和冒險,四處征伐,暴掠和戰爭構成了羅馬史的主要內容在民族複雜信仰分歧的情況下,未能實現語言和文化的統一。

漢文明是在長江黃河流域中自我發展起來的,受外來文化影響不多漢代很少像古羅馬那樣發動大規模開闢疆域的戰爭在此時期確立了代表漢民族文化的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中國的道德觀念和傳統思想意識開始形成安土重遷是中國自古以來都恪守的信條,儒家力圖透過教化去取得道德秩序和社會穩定,自我約束成爲漢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