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基於說課前教師教學品質的再思奮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2W

論文關鍵詞:說課 教學品質 新思考 教師專業發展

試論基於說課前教師教學品質的再思奮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說課切入,於真實的教育情境中發現教育問題,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要素和因應策略,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教師教學品質的改善和提升。文章認爲:規範教學是教師教學品質提升的前提;有效教學是教師教學品質提升的標杆;差異教學是教師教學品質提升的關鍵;創新教學是教師教學品質提升的靈魂。

近期,筆者先後參加了兩個重要活動,並擔任了活動的評委工作,一是蘇州市高中歷史教師基本功競賽,二是常熟市歷史教師招聘會。兩個活動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把說課作爲考查教師基本素質的核心項目。活動的總體感覺是教師的說課質量較往年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客觀地講,說課中暴露的各種問題仍然不少。儘管說課只是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活動形式,但從中反映出的問題卻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帶有普遍性,成爲制約我們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兩個活動作一反思,提出一個宏觀的因應機制和改進策略,也就顯得尤爲必要。

一、凝視:直面說課現場,揭示教師教學品質的現實缺憾

1、重就位少到位,說課過程缺乏規範性

教師良好的教學品質中應該有一個“嚴”字。嚴即嚴肅、莊重;嚴即嚴謹、填密;嚴即嚴格、潑辣。落實到說課上,就是要求教師在說課中,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邏輯清楚、結構完整,努力提高說課過程的規範性。總結兩次說課的情況,我們認爲,說課的不規範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其一,不熟悉說課要求,如個別的教師錯把說課當上課,錯把評委當學生。其二,說課環節嚴重缺失,如許多教師的說課沒有學習設計環節,沒有作業設計及反饋環節,更沒有注意課型的區別。其三,說課說不到位,如許多教師的說課只說是什麼,不說爲什麼,更沒說怎麼樣。

2、重文字少人本,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

教師良好的教學品質中應該有一個“實”字。實即真實、客觀;實即務實、有效;實即實在、本分。迴歸到說課上,就是要求教師在說課中,既重視文字知識的梳理,又重視學情生情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學設計的針對性。總結兩次說課的情況,我們認爲,這幾方面的情況值得商榷:其一,輕視學情生情的分析,大多數教師,即使分析了生情也會忽視了學情的分析。其二,重教輕學,過多注重教師教的設計,而對學生學的設計大多準備不足。其三,不能正確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係,教師主動的教,學生則是被動的學。

3、重共性少個性,教學應對缺乏靈活性

教師良好的教學品質中應該有一個“活”字。活即活潑、熱情;活即鮮活、逼真;活即靈活、生動。就說課而言,就是要求教師在說課時,精神飽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學應對的靈活性。反思兩次說課,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其一,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質特點和個性特點,切忌教條主義地選擇教學方法。其二,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差異,切忌籠統地提問、作業和學法指導。其三,要因課型的不同,說課環節而有所差異。

4、重內容少內涵,課堂實踐缺乏深刻性

教師良好的教學品質中應該有一個“新”字。新即新穎、別緻;新即清新、親切;新即創新、進取。拿說課來說,就是要求教師透過教學現象去尋找教育的內在規律,以科學的理論爲教學活動奠基,不斷增強課堂實踐的深刻性。反思兩次說課的情況,我們認爲,深刻性方面主要存在着這幾個問題:其一,條件性知識缺乏,大多數教師不知道說課常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其二,不能把相關理論和教學實際結合,一些教師只會報節目似的炫耀理論。其三,新課程理念理解片面,更談不上恰當地運用,課堂組織缺乏時代感。

二、透視:聚焦發展瓶頸,點擊教師教學品質的本真奧義

1、規範教學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凸現的前提

規範教學是指教師在教育規律和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根據業內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範式實施教學。規範教學是基於說課的教師教學品質的客觀要求。說課的目的是什麼?說課的目的在於論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爲課堂教學提供理性預設。因此,在說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規範、嚴謹的教學品質。規範教學可以說是應對說課隨意性的一味良藥,沒有規範教學就談不上教學的有效性,更談不上教師教學品質的體現和提高。

說課中,規範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追求三種境界。其一,瞭解規範,實現就位。從內容上而言,說課不僅要說教材、說教法、說流程、說板書,還要有說學生、說學法、說作業、說反饋等環節。從程序上而言,說課的諸環節,不僅要指出是什麼,還要分析爲什麼,更要點明怎麼樣。其二,把握規範,爭取到位。比如說教材環節,不僅要說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還要說地位作用、課型類別和學情生情。其三,發展規範,科學進位。比如說教學目標環節,傳統的說課一般都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其實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目標完全可以整合成五個模組,即知識與結構,能力與技術,方法與習慣,過程與體驗,情感與價值。

2、有效教學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衡量的標杆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透過教學過程的有效,即符合教學規律,能成功引起、維持並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行爲。教師的價值何在?在於教育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教師教學品質優劣的標準何在?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爲達成有效教學,在說課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務實、細緻的教學品質。教師應該把教學品質的提高同有效教學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即透過良好的教學品質來啓動有效教學,透過紮實的教學實踐來提升教學品質。

說課中,有效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放眼四個維度。其一,以學生爲本,注重教學效益。以人爲本,這是就教學的對象而言的。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說課時,既要重視教師教的設計,也要重視學生學的設計,在課堂中逐步建立起師生雙向互動機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二,以大綱爲本,注重教學效果。以綱爲本,這是就教學的要求而言的。教師在說課前要熟悉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參考用書,要研究考試說明和高考動態,努力尋找教材的教育要求和學生的個別發展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其三,以雙基爲本,注重教學效率。以基爲本,這是就教學的內容而言的。教師在說課時,從面上來說,要注意單元知識的結構設計,從點上來說,要注意課堂知識的板書設計,因爲這對於學生知識的意義建構至關重要。另外,教師也要注意重點和難點的確立及其落實問題,最好還能備有錯點的分析,這樣會事半功倍。其四,以教師爲本,注重教學效能。以師爲本,這是就教學的組織而言的。教師在說課時,要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導地位的發揮,注意方法的選擇和情境的營造,甚至要注意自身的語言習慣和儀表體態。另外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效能意識,在說課中,擁有及時預判自己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和信念。

3、差異教學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養成的關鍵

差異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發展差異,實施個性化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要,使學生的優勢智能得到充分發展,劣勢智能也有所提高。差異教學是實踐教育以人爲本的核心,也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養成的關鍵。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育,提倡人文關懷、強調自主學習、鼓勵合作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民主、靈活的教學品質。我們認爲,實施差異教學是教師教學品質成長的必然選擇,因爲差異教學是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開展的,教師對待學生一定會是親切的、民主的;因爲差異教學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在教學組織上也一定會是個性的、靈活的。

說課中,差異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關注三個對象。其一,適合學生,分層發展。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學生在個性、認知、基礎和興趣等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說課時,內容的安排、進度的把握和方法的選擇都要進行宏觀的統籌。微觀的分層教學,首先是學生分層,即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人員分層;其次是目標分層,即變單一目標爲彈性目標,基礎性目標、提高性目標、發展性目標要循序漸進;最後是施教分層,即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目標層次的教育。其二,適合教師,自主發展。適合別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教學是個性化的勞動,學生有差異,教師也是有差異的,對學生要因材施教,教師也應該因材從教。教師應該努力地將自己的個性特點與新課程的要求結合起來,走規範條件下的專業自主發展之路,唯有如此,差異教學才能落到實處。其三,適合課型,重點發展。教師在說課時要注意課型的差別,誰曾說過說課就一定是新授課,爲什麼不能是習題課?爲什麼不能是講評課?爲什麼不能是活動課?爲什麼不能是複習課?而不同的課型,說課的側重點顯然是有所區別的。

4、創新教學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提升的靈魂

創新教學是指教師在創新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行爲,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爲重點、以塑造創新型人才爲價值取向。日常教學中,我們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纔是好的教學?我認爲好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就是能促進人健康發展的教學,而通向有效教學的則必然包括規範教學、差異教學和創新教學。創新教學是教師良好教學品質提升的靈魂,因爲,知識的傳遞需要創新,課堂的組織需要創新,和諧的氛圍更需要創新。只有實施創新教學,教師開拓進取、別具匠新的良好教學品質才能更大程度的得到培養和展現。 在說課中,創新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理清四組關係。其一,處理好隱性和顯性的關係。根據波蘭尼的知識理論,課堂中的知識分爲顯性的課程知識和隱性的緘默知識。當個體發展越來越被認爲是一種喚醒的過程,一種激發其創造性力量和釋放其個體作用的過程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即在於幫助學生反思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緘默知識,並使之顯性化。因此,教師在說課中要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緘默知識基礎之上,把顯性的課程知識融人他們的緘默知識之中。其二,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係。說課應該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抽象理論的具體化,理論是說出來的,更是在具體做法中體現出來的。比如導人新課,你可以說自己想運用先行組織者理論,但是在你的教學策略中既看不出分層漸進,也看不出逐級歸納,更看不出整合協調,所以說,你的先行組織者理論也就是提提罷了。其二,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係。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新課程的考查強調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教師在說課中,既要注重知識結構的梳理,更應該注重學生運用知識的相關能力的培養。其四,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關係。創新教學強調與時俱進,但並不拒絕歷史傳統,傳統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傳統的創新。教師在說課中,一方面要重視新課改新理念,但是不能置傳統的有價值的教學策略於不顧。創新的三種境界是:有中生無、無中生有和有無相生,創新教學應遵循此理。其實,創新教學就是在對傳統教學的批判繼承中向前發展的。

三、審視:着眼教學品質,探索教師專業素養的成長策略

1、制定專業成長規劃,細化教師的發展目標

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其目的在於透過教師反思性的發展推動教師自主性的`發展,以教師自主性的發展實現教師和諧性的發展。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相關研究也逐步興起,但是在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發展動力上的主體性迷失、發展內容上的技能化傾向和發展階段上的整體性分割等。

在綜合國內外經驗得失的基礎上,常熟市歷史教研室提出了改善教師教學品質的先行策略:制定教師專業成長規劃。爲了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教師專業成長規劃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我們做了三件事情。其一,喚醒發展主體,變被動發展爲主動發展。一方面,歷史學科教研室聯合學科基地,組建學科專家組,對全市的歷史教師進行問題把脈,針對他們的發展瓶頸,提出中肯的改進意見。另一方面,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結合專家組的意見,制定基於問題改進的個人成長規劃。這樣,外在的發展壓力就轉變成了內在的發展動力。其二,立足教學實際,。變技能取向爲實踐取向。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目的在於以自身教學品質的發展來帶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基於這點認識,我們在重視教師技能培訓的同時,如開設研習班進行教學理論和教學規範的培訓,更重視教師技能的實踐運用,如開展基本功競賽,將教師技能水平的考覈置於課堂教學能力的考查之中。這樣,方向性的技能就轉變成了工具性的技能。其三,跟蹤成長過程,變突擊培養爲有序培養。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就過程來說,可以分爲職業定向、職業適應、職業調整和職業成熟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對應準教師、新教師、骨幹教學和專家型教師。爲了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成長和事業發展,歷史學科針對教師成長的不同階段,提出了不同的發展目標。這樣,粗放型的突擊性培養就轉變成精細型的有序培養。

2、豐富常規教研內涵,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改革,目前已經進人到全面實施階段,它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的價值理念,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我們認爲,要鞏固本體性知識,即學科知識;要學習條件性知識,即理論知識;要積累實踐性知識,即經驗知識;要總結文化性知識,即環境知識。yz}歷史教師應以知識結構的優化來改善自身的教學品質,提高教學質量。

豐富常規教研的內涵,是優化教師知識結構的必由之路。爲此,我們進行了五點嘗試。其一,成立研習班。進行理論學習和學術研討。其二,組建導師團。進行專業引領和課堂示範。其三,派遣調研組。進行教學督導和問題會診。其四,組織支教隊。進行校際合作和區域推進。其五,建立備課組(注:指全市的大備課組,歷史學科從初一到高三的每個年段都建立了一個大備課組,所有任教該年段的歷史教師都是大備課組內的一員,設正副組長各一名,加強常規管理和教學研究)進行師徒結對和同伴互助。

3、加強學科規範管理,養成教學的良好習慣

教師教學品質的成長,個人因素是內因,教育管理是外因。儘管是外因,但作爲教育主管部門的學校,和作爲教學指導部門的學科教研室,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卻是不容低估的。在當今時代條件下,學校不僅是學生髮展的場所,同時也應是教師發展的場所,學校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中有其獨特的功能。學科教研室和學校一樣,同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統一的。一方面,教師發展需要學科教研室的支撐,另一方面,全市學科教學水平的提升也依賴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爲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爲,促使良好教學習慣的養成,提高教學質量,歷史教研室出臺了三個重要的教學規範。其一,青年教師“五先五後”。即先備課後聽課(對所聽課的內容要先備好課再去聽,確保聽課效果),先聽課後說課(要上課,須先聽同一備課組的骨幹教師上課),先說課後上課(根據聽課情況二次備課後再說課),先做題後作業(佈置作業前必須先做題,然後進行作業設計),先批改後講評(作業必須批改統計分析後再有側重點評)。其二,教學工作“十到位”。即課前兩到位:計劃安排要到位、校本研究要到位;課中三到位:重點難點要到位、習慣方法要到位、教學管理要到位;課後五到位:督查反饋要到位、單元訓練要到位、補差工作要到位、交心工作要到位和教學反思要到位。其三,課堂教學“三式六化”。三式就是課堂教學三種模式,即自學指導式、問題討論式和引導探究式;六化就是課堂教學的六種觀點性做法,即教案學案化、新課複習化、教學問題化、設問層次化、知識結構化、作業練習化。

4、開展多元反思教學,催化教師的職業成熟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成長二經驗+反思,他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爲產生影響。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經驗積累的結果,而經驗的粹取則依賴於教學反思,經驗是成長的基礎,反思是成長的手段,成長是反思的歸宿。

有鑑於此,歷史教研室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反思的時間上,我們首先要求教師能及時性反思,即行動中反思以增加實踐性知識;其次我們要求教師進行回顧性反思,即行動後反思以增加條件性知識;在反思的對象上,我們要求教師對教學主體、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進行合理性反思,以此提高課堂效率;在反思的形式上,我們要求教師養成寫教後錄的習慣,倡導教師撰寫反思類的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