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的論文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9W

論文關鍵詞:教學思路;新課改;關係;教學理念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的論文論文

論文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教師是學校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集中實施者和體現者,是學校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與以往相比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因此,教師必須要敢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瞭解並儘快適應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促進教學思路的轉變,使自己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貫徹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學校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基於這種觀念轉變而帶來的學校或教師教育行爲上的改變。就教學的整體過程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反映在教師怎樣理解教材、怎樣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怎樣處理與學生的教學關係上,因此,怎樣才能把這幾個方面的關係變革成一種更加優質的關係,進而找到教材,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最佳配置,存教學過程中貫徹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原則,使教師真正將成爲學生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我們的新課改才能談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成功。

一、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係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的扮演着書本知識“講授者”與“傳授者”。因此,教師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權威性心理,無形之中把自己處於教學的中心位置,學生只能在教學中圍着教師轉,完全被教師的個人意志所左右。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講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因此,教師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作用不僅要傳道,授業,更在於解惑。當前的時代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資訊和知識不再以教師所教授的教材爲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教材、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係,才能提高授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要想處理好教學思路與現有教材的關係,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對教材的深入掌握,才能談得上對教材的靈活應用。教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並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教師與教材的關l系是加工者和原材料的關係,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教師是“用教卡於”,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越是對教材“忠誠”,其教學就越缺乏個性風格和生動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就只能是充當書本知識的填充器,而沒有真止調動教師教學的潛力和和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存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情況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傳統的“教教材”爲“用教材教”。這對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係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所提出的知識目標,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發與教材相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資源,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素質等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過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爲教學活動中設計者、導學者、評價者和學習者。因此,教師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師教學思路和教材的關係,才能實現教師教學創造性的發揮,促進教學行爲的根本轉變。

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它能提供給學生很多的`資訊,並指引着學生學習的方向目標。因此,從學生與教材的關係來看,學生與教材的關係是雙向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新課改的精神告訴我們,教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但它不足唯一資源。學生掌握新知識往往是以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爲基礎進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巾,教師應注重從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教材: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鼓勵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從教材的內容出發,靈活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的能力。

3,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於學生髮現結果的過程,盡草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問題解決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處於一種被激活的狀態。教師在憑藉教材,依託教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容納學生的異想天開的想法。使學生不僅能從教材中獲得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利用教材資源進行研究和探索,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三、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大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告訴我們,“教是爲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處於組織,引導的地位,其作用必須透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靈活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等手段來實現。而作爲學生方面,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自己的習慣和個性,所以在新課改倡導教師透過恰當的引導使學生透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課程內容掌握,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自己作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要善於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建立寬鬆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把課堂只看作是教師的講臺,課堂更重要的功能在於是學生學習的場所。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遵循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點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要求所有的學生傾聽、記憶,再現,使教師成爲了課堂的主人和“獨奏者”,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思維沒有得到很好的調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鮮明地意識到這個問題,應該放下自己師道尊嚴的架子,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們的聲音,多和他們交流。不但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甚至允許學生指出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使自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真正成爲學習者、發現者、欣賞者、開發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積極的旁觀。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並將自己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和想法,以便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其次,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援,去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更活躍,探索熱情更高漲;最後,教師在鼓勵學生的過程中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教學思路與教材、學生的關係成爲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帥只有注意在教學中把握新課改對於教師教學思路的要求,注重課堂學習羣體的構建,進而去創設良好的教育溝通環境,才能改變教師在教學思路上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去改變學生舊有的學習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教學中切以學生爲本,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保護和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把真正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獲取知識,才能真正做到落實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爲自身學習和成長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