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職德育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學問君 人氣:1.97W

[論文關鍵詞]中職 德育模式 四期素質教育

中職德育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論文摘要]“四期素質教育”模式提倡“以人爲本”,倡導關愛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賞識教育等,強調滲透式、參與式、體驗式等德育方式。依據四期素質教育,職校生的德育成長過程可分爲始業期、修業期、歇業期及結業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德育目標、內容及手段。
  
  德育模式是反映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德育理論、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徑的某種組合方式。德育模式以簡明扼要的形式和易於操作的程序來反映有關德育理論的基本特徵。從20世紀後半期以來,各國德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很重視德育模式的研究,提出許多德育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等。在我國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健全,人們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日益深刻的變化,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正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德育工作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使廣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師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難度,特別是德育理論聯繫實際的難度。縱觀國內主要的德育模式,主要有德育接受模式、啓發模式、知情意行統一模式、道德認知發展模式等。對這些模式進行分析比較,我們發現目前德育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操作性比較差。華東師範大學開展的國家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創新德育模式研究》課題組在對全國中職德育模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中職德育研究成果比較少,尤其是對德育模式的研究很不充分。關於中職德育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亟待開發。
  
  一、四期素質教育模式的提出及實施
  
  我校對職校生德育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上各世紀90年代。學校引導教師積極總結德育工作經驗,探究職校生身心發展規律,鼓勵教師開展德育課題研究,努力探究職校生德育生成的基本規律。學校在總結實踐經驗及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指導學校德育工作的《四期素質教育綱要》。12年中先後對《四期素質教育綱要》進行了3次大的修訂和完善,使其逐漸成爲符合我校實際的、富有成效的中職德育模式。“四期素質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爲本”,強調良好學習習慣、自主品質的培養,強調學生專業能力的鍛造,強調心理健康、法紀教育、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強調情感滲透式、參與式、體驗式的教育方式,提倡關愛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賞識教育等。
  
  二、四期素質教育模式的德育目標及內容
  
  依據“四期素質教育”理念,職校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可分爲四個階段。
  (一)始業期(一年級第一學期)
  1. 學生思想特點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品質發展已進入初步成熟期。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初中有所增強,情感開始帶有文飾內隱、曲折的性質。思想形式爲概括性形象。開始注意人物的精神世界,世界觀處在萌生過程中,對人生價值問題已開始考慮。可塑性較小,行爲習慣較之初中階段難以訓練培養,是非觀念相對淡薄。由於他們屬於九年義務教育後的“弱勢羣體”,有相當部分學生來自問題家庭,有一定的失落、自卑、無奈和被動心理。
  2. 德育目的
  本期的德育工作是德育四期教育的基礎。要給學生以調整的時間和空間,促使其轉變角色,增強自信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爲主線,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法制教育、行爲規範教育,矯正學生不良學習生活習慣,日常行爲逐漸文明,良好學習習慣初步養成。
  3. 教育內容及手段
  (1)入學教育。組織新生家長會,簽訂家校共同教育責任書;發放致全體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展校史教育,組織學生觀看學校形象片、學唱校歌、認識校徽,參觀學校校舍、圖書室、實訓設備等,學校領導向學生講解學校發展的歷史等;開展新生專業思想教育,幫助新生樹立專業意識、熱愛專業學習等。
  (2)進行法制教育及校紀校規教育,提高學生的法紀意識。
  (3)開展行爲規範教育。班主任透過談心、家訪等形式,找出學生在行爲養成上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整改措施並予以實施;充分發揮團委和學生會在學生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要求班主任務必做到每天和學生五見面,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一年級所有班級開設禮儀課、藝術欣賞課等。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展學習方法教育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提高集體凝聚力等。
  (二)修業期(一年級第二學期至二年級第一學期)
  1. 學生思想特點
  經過始業期的調整和矯正,學生的行爲習慣及道德品質有了一定的改觀,已基本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這一時期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思維的發展逐步成熟並最終定型,意志的獨立性,自覺性快速發展,自制能力增強,道德感的社會性水平進一步提高,道德言行更加一致,記憶力的發展達到高峯。但遇事不夠冷靜,獨斷專行,愛爭強好勝,經常堅持錯誤意見。性格方面理性特徵日趨穩定,對社會、人生等的思考增多。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也希望社會接納。但由於文化課基礎差,學習中遇到困難較多,加之行爲習慣的矯正和心理的調節又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部分學生會產生消極情緒,個別學生可能產生悲觀思想。學生中的不良行爲時有反彈,學生思想易出現波動。
  2. 德育目的
  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作爲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興趣,放棄學習,不論怎樣講,都不是一個好學生,進而引發連鎖反應,如:搗亂課堂紀律、上課睡覺、上課不帶書、作業不交、遲到、逃課、與任課老師關係緊張,由對知識的不敬畏演化成對老師的不敬重等等。因此在這一時期,德育必須圍繞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專業素質的'培養及專業技能的提高這一中心開展工作,學生養成教育、心理輔導、法制教育、社會實踐、課外活動等都必須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應將勤奮好學,爲國爭光作爲主要內容,以促進良好學風、班風和校風的形成,最終使學生成爲行爲文明、習慣良好、掌握一技之長的合格的人。
  3. 教育內容及手段
  繼續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加強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策略的教育及培養;抓好誠實守信教育;把愛國主義、傳統教育與個人的發展結合起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開展學先進、樹楷模活動;以多種形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