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蘇氏美育觀念對思政教育的啓發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9W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美育,也就沒有任何教育。作爲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可以美化心靈,培養德性;可以啓迪智慧,發展思維;可以淨化情感,陶冶性情;可以消釋勞累,協調精神。正如席勒所說“正是透過美,人們纔可以達到自由”,美“在緊張的人身上恢復和諧,在鬆弛的人身上恢復能力”,它“使人成爲自身完美的整體”,可以說審美教育是實現“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徑”爲此,美育應當體現在學校的整個精神生活中,貫穿在學校的全部教育之中。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期間,就對學生進行了認識自然美、懂得音樂美、瞭解學校的環境美、服飾美以及人的關係美等美育的一系列具體做法。

蘇氏美育觀念對思政教育的啓發論文

蘇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特點是“寓教於樂”,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寓教育於具體形象之中,寓教育於情感溝通之中,寓教育於歡樂愉悅之中。美總是生動的、形象的,不同類型的美,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在欣賞不同的美時,透過聯想和想象,潛移默化中便認識了美的對象所蘊含的意義。美育正是賞心悅目的具體形象,訴之於人們的感情,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爲的教育活動。蘇霍姆林斯基美育正是這樣透過帶領學生觀賞自然美、認識學校的環境美、欣賞藝術美等把教育寓於具體形象之中,透過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來感染人、啓發人,使學生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中受到薰陶和教育。

濃厚的情感性是美育的一個突出特點。美育正是透過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來啓迪人、感染人,即透過刺激人的心理,引起情感的震盪,引發情感的共鳴,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美育十分注重美育的情感性,它透過讓學生認識自然美,認識祖國大好河山的美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透過讓學生欣賞和懂得音樂來淨化青年人的心靈;透過反覆欣賞繪畫作品來豐富和發展青年人的情感記憶。這樣不自覺地開啟受教育者的心靈之窗,寓理於情,使其在情的感染中領悟背後蘊藏的思想意義,它對於調節人的情緒,疏導人的情感,陶養人的情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觸動,爲此美育應該在一種自由歡快的氣氛中進行,不能靠說服動員,不能硬性灌輸,更不能強迫命令。蘇霍姆林斯基組織學生髮現學校環境美、體會大自然的美、欣賞繪畫作品、品讀文學作品、賞析電影等等都是在歡樂愉悅中自由進行的,正是在這種自覺自願中,人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薰陶和啓迪,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蘇氏美育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和功能有所不同,它們是相對獨立的,同時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又緊密聯繫,它們又相互促進。爲此,我們可將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美育對思政教育的促進作用。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而“四有”就包涵了美育的內容,融合了美的成分。所以可以說培養真善美全面發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其中,真是主要強調要掌握真理來爲人類服務;善,主要是指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真與善的統一便是美。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注重科學的“真”,道德的“善”外,還應努力營造美的環境,選擇美的形象,使教育對象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中,在歡樂愉悅的氛圍中,受到薰陶、感染和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體現科學性與理論性,更要體現藝術性和審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思想政治工作枯燥化、抽象化的不足。因爲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對象感受到了超越生理性愉快的社會性愉快,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會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同時,他們的各種心理功能和諧且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也就促進了其個性的全面發展,促使其成爲一個真善美全面發展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寓教育於具體可感的形象之中,能夠透過賞心悅目的綜合形象將人的感性從無意識的深處提升到表層,從動物性層面提高到人性的層面,從生物學的水平提升到社會學的水平,使感性真正成爲人的感性,並在此基礎上放射出人性的光芒,達到“感性昇華”。蘇霍姆林斯基就十分強調透過對祖國大河山美的感受和悠久歷史文化的欣賞來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觸:置身於美的事物中,我們的內心不僅充滿着感動,種種責任感也會油然而生,潛移默化中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昇華。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組織教育對象到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去,到充滿文化氣息的革命歷史勝地去,使他們從中受到薰陶、感染和啓迪,在歡樂愉快中,放鬆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向強調要以理服人,即重在透過講道理、擺事實來使教育對象信服從而接受教育,這當然是勿容置疑的。但是,思想教育也離不開情感因素,思想教育對象是具有複雜情感的人,許多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問題,是屬於情感層面的問題。要抓住並調動教育對象的情感因素,把情感作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點,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教育對象產生情感共鳴,心服口服,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魅力和成效會大大提升。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歷史上曾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時代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着很大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一如既往地發揮其重要作用關鍵在於它能否實現科學化。而要實現科學化,首先,必須構建一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開展美育,充分發揮美育對其的促進作用。其次,要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今天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審美標準,究竟什麼是美?如何進行審美?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不同,人們的生活態度不同,確立的人生價值也不同。因此,幫助人們認識美,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鑑賞和創造能力,確立正確的審美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當今時代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蘇氏美育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啓示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在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的同時,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也逐漸得到昇華。美育思想作爲他衆多思想中的一種,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看,蘇氏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同的應用,現我將從主要特點入手來分析蘇氏美育思想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我們都知道環境制約着教育作用的發揮,正如古人所說:“入莊嚴殿堂而斂聲,至幽雅聖境而屏息。”和諧校園文化,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境界,樹立正確三觀。而和諧校園文化的創建離不開良好的審美氣氛和輕鬆的育人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作爲一種育心、育人的活動,現代德育也應該積極營造優美的物質環境,輕鬆的審美心境和愉快的審美氣氛,將審美氣氛與育人環境相結合,積極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其薰陶感染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爲此,首先要美化校園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其次,要豐富學生的各種活動尤其是藝術活動,使學生在組織活動、參與活動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自覺提升道德修養。另外,還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心靈交流,形成尊師愛生的情感氛圍,爲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強調要變單向灌輸式教育爲主客體的雙向互動,加強德育的人文關懷,這要求我們關注受教育者真實的情感體驗,關注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感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去評價具體的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爲時,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情感體驗。審美情感是審美主體欣賞審美客體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應。可見,兩者有相通之處。同時,兩者區別在於審美情感是由具體可感的形象所引起的,它能將理性滲透於具體的形象之中,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滿足了人的社會性需要。而道德情感也是一種社會性情感。兩者對立統一的關係爲兩者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所以,將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融合起來,在道德情感中滲入審美情感,引導教育對象在立足實際的同時追求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促進教育對象精神境界的提升。第一,教育者要引導學生透過審美情感來培育道德情感。如可以引導教育對象賞析優秀的文藝作品,在此過程中透過審美情感體驗作品所蘊含的道德精神,在此基礎上接受、認同這種道德精神,並確立相同的道德情感。第二,要加強與教育對象的交流,關注他們的情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交流中切實做到:開誠佈公、真心實意、平等民主。

審美觀是一個人審美情趣與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主要是指一個人持什麼樣的觀點、抱什麼樣的態度和用什麼樣的方法對自然、社會、文藝作品和人生進行審美活動的總稱,其宗旨在於提升人生境界。而道德價值觀是教育對象提升自我道德境界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審美價值觀念包含着道德價值觀。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往往強調社會需要,而忽視了教育對象自身的需要。而體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審美觀念,更注重個體性。因此將審美觀與道德價值觀相交織,即將社會道德要求與個人道德需求相結合,有利於教育對象自覺接受教育,有利於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爲此,首先要做到尊重與要求的統一。提出要求時要考慮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尊重其人格尊嚴,使其在追求審美理想中,自覺根據社會需要來提升自我。其次,在審美活動中開展道德教育。要在體驗美、創造美的同時,使學生接受洗禮,自覺培養道德意識,完善道德人格。如,適時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歌詠比賽、話劇表演、影片賞析等活動,用品位高雅、思想先進的作品去引導思想、陶冶情操、昇華道德境界。

當今時代人的主體性意識漸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着巨大挑戰,積極探討蘇氏美育思想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啓示,以期將德育和美育完美結合,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