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新解-兼論《大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學問君 人氣:1.25W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爲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於至善”則是指“明明德於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爲“新民”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八條目”以修身爲界可以劃分爲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後者是一種交叉的關係,而不是並列的關係,“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爲“四條目”。《大學》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其主要還應屬於思孟一系。

《大學》新解-兼論《大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大學》在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自宋代列入四書以後,其影響更爲巨大。但圍繞《大學》一直存在着種種爭論,爭論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的成書年代;二是《大學》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這兩個方面又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最近出土的郭點竹簡中許多觀念範疇都與《大學》相近(1),爲我們重新理解、探討《大學》提供了重要材料。筆者曾著文指出《大學》成書較早,應爲曾子或其弟子所作,近代以來認爲《大學》形成於秦漢之際甚或漢武帝以後的觀點難以成立(2)。本文擬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郭點竹簡材料,對《大學》的內容及思想地位作進一步探討。

(一)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於其字數的長短,甚至也不在於其思想的高深,而在於它是否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是否爲後人留下闡釋、發揮的空間,《大學》無疑作到這一點,它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也正源於此。《大學》的思想一般被概括爲“三綱領”、“八條目”,而“三綱領”與“八條目”又有着密切的聯繫,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大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理解《大學》的關鍵所在。《大學》首章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構成了《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對於什麼是“明明德”,學術界有過種種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學家如朱熹、王守仁等都把“明德”理解爲“虛靈不昧”的心體,認爲“明明德”即是發明此本有的心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把它看作是“性”,而後者則看作是“心”。當代有些學者則往往把“明明德”與思孟的性善論聯繫起來,認爲“明明德”是對《中庸》“自明誠”一語的發揮,並說“所謂‘明明德’,就是指透過修行,使‘明德’顯明於心,並同時使性得以呈現於心。”(3)這些看法明顯難以讓人苟同,也未必符合《大學》的原義。因爲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明德”的觀念雖然產生較早——《大學》引《康誥》“克明德”以釋“明明德”即是明證——但自人性的角度以言“明德”則是相對較晚纔出現的。從《大學》全文來看,其言“明德”尚處在未與人性聯繫在一起的階段,更沒有將其看作是內在的性,這是《大學》“明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大學》成書較早的一個反映,看不到這一點,顯然不符合《大學》思想的實際;與此不同,牟宗三先生則認爲《大學》引“堯典《康誥》言‘德’或‘峻德’皆指德行說,那時似更不能意識到本有之心性也。”(4)徐復觀先生也說“《大學》此處的明德,大概也只能作明智的行爲解釋,而不是指的是心。”(5)從《大學》所處的時代來看,說“明德”包含“德行”、“明智的行爲”的意思並不爲過,但這並不是《大學》“明德”的重點所在,因爲《大學》全文很少提到“德行”、“明智的行爲”,相反它反覆強調“正心”、“誠意”,把它看作是“明明德”的重要手段,所以把“明德”僅僅理解爲“德行”、“明智的行爲”同樣不夠全面。其實,《大學》的“明明德”主要是針對“修身”而言的,因爲下文接着說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由於以上各項是一種條件的蘊涵關係,這段話實際是說:欲明明德於天下,先修其身,然後齊其家、治其國、平天下。顯然,“明明德”即“修其身”,而“明明德於天下”也即在此基礎上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孔穎達釋“明明德”爲“謂身有明德而更彰顯之”,正指明瞭這一點。既然“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那麼它就應當包括“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內容,理解《大學》的“明明德”,正應從此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