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美術專業民間美術課程教學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2W

“民間美術”是對某一民族古老文化的忠實而具象的表達,她在展現某地域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塑造着某地域的今日文化。“文化”不僅是名詞性的,也是動詞性的。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面臨着消失。值得欣喜的是,正當社會各界都在爲日益衰退的民間美術品類嗟嘆不已的時候,許多高校已開設了民間美術課程,甚至設定了本、碩民間美術專業,這無論是對於高校的特色專業發展,還是對於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創新而言都是及時的、也是必需的。但無論是作爲一個學科,還是作爲一門課程,如果沒有科學的教學體系、嚴謹合理的教學過程設計將無法保證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教學的實現。

高校美術專業民間美術課程教學的思考論文

一、高校美術專業設定民間美術課程的目的

高校美術課程的設定是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的。專業基礎課作爲高等美術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強調透過科學的訓練方法使學生的審美傾向和思維模式得以逐步形成,可以說基礎課程目的的有效實現直接影響着學生以後的藝術發展方向。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在現階段基本上還是沿用西方的美術教育結構模式和方法,尤其是美術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如:素描寫生、色彩寫生、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多源自傳統的美術教學內容和理念。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與學生基本上都是處於一種西方文化的思維狀態之中,傳統的中華文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都備受冷落。這種狀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美院在 “年畫連環畫系”基礎上創建了“民間美術系”後開始發生改變。國內許多高等美術院校相繼開設了“民間美術”課程。但直至2005年教育部頒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定指導方案(試行)》中才將 “具有人文精神和現代教育理念,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文化視野開闊,具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使命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善於探究的學習態度。”[1]確定爲培養規格的具體要求之一。在這種培養目標與要求下,民間美術課程終究有了一個正當理由登入高校美術教育的殿堂。但是,只有目標與要求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民間美術課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下,隨着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世界文明的趨同性特徵越發顯着。在建築、服裝、日用品、文化用品、工業產品等方面所充斥的西方元素使得中國年輕的一代自幼年時期便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而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傳承卻顯得侷促多於鎮靜,困惑多於清醒。今天,高等教育所面對的正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一代,能否在教學中吸引這些年輕人,成爲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

二、基於美術專業教學背景下的民間美術課程不可淺嘗輒止

美術專業教學體系,是一個包括專業教學知識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的統一整體。民間美術作爲專業基礎教學環節的一門課程,其設立的目的就是將源於西方思維方式的傳統的美術專業造型、色彩訓練,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藝術思維方式相結合,共同爲其後的美術創作奠定基礎。一、二年級是美術專業學生藝術思維形成的關鍵階段,基礎訓練課程對於學生掌握科學的繪畫表現方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儘管高等美術教育的改革工作也在大跨度地向前推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當代性與實用性都有了很好的進展,但總體框架仍囿於西方傳統模式之下。而民間美術進入專業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必要性雖然得到了業內的充分認同,但高校美術專業的民間美術課程依然較多地侷限在考察、欣賞的層面,並沒有在更深層次上得到踐行。

顯見的是,作爲廣大勞動民衆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爲了滿足自身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形式,許多民間美術品類在中華大地上已傳承千年,其所反映出的並不僅僅是美倫美奐的形態與色彩,而更多是它充分體現着的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因此,淺嘗輒止的民間美術教學對前、後置課程的銜接作用、對美術專業學生基於民族精神內涵的藝術思維方式的訓練,以及對新一代美術人才文化自覺觀的養成並無裨益。

民間美術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徵。所謂的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所形成的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並不斷髮展、變化的一種文化。它在某段歷史階段會呈現相對的穩定性特徵,並與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民俗文化與民族文化等緊密關聯。然而多數院校的民間美術課程多強調透過課程使學生全面瞭解中國民間美術的特徵與分類,而對如何引領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某一地域內的民間美術品類則多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大而全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時間限定下必然只能是泛泛而談,且多於空談。因此,結合本地資源與專業特色,強化民間美術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

三、民間美術教學活動的組織

在美術專業教學中設定民間美術課程的目的就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開拓藝術思維、豐富藝術語言、提升藝術創新能力等。因此,引導學生走出校門,關注身邊的民間美術形式,到民間採風是必須的。我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採風,我們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層次地接觸民間文化,親歷民間美術品的製作過程,蒐集原汁原味的民間美術形態,而且可以結合前、後置課程引導學生對豐富的'民間藝術語言進行必要的整理、歸類與提煉,並能夠運用現代的構成規律和方法,賦予民間美術形式以新的創意。這個過程正是教師帶領學生從對民間美術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透過豐富的民俗活動抓住民間美術的本質與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與認識的相互作用中,切實提升學生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美術專業課程具有短學程化、技能化等特點, 教學活動的場所也具有非課堂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對此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拓展教學空間,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民俗博物館、民間作坊,以及參加民俗活動並參與制作民間美術品等,都可成爲有效開展民間美術教學的空間。這種現場實踐教學與案例教學的形式不僅符合美術專業教學的特點,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離不開嚴謹、科學的教學過程設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校外教學形式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民間美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靈活性都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能夠根據教學目的與具體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節奏地合理組織民間美術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並具有引導學生學習和參與民間美術實踐活動的能力。

結語:

在高校美術專業教學體系中逐步融入中國的文化精神,是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一以貫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爲,更是我們必須慎重對待的迫切任務。基於此,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在現有的民間美術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篩選、整理、比對和總結,提取出符合視覺藝術表現基本原理並有着濃厚民族精神的民間美術形式規律及特點,並與現有美術專業基礎課程內容相結合,取其與之相適應的核心造型特點和形式法則,進行融入和替換,進而建立或改進部分美術專業基礎課的訓練內容,以期達到在基礎課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中國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培養和薰陶。